主编推荐语
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宏观理论层面对整个指导性案例制度的特点和运行进行分析。首先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的判例法制度进行概述,包括判例的地位和效力、判决的内容和构成、判例作为先例的适用和演变等。然后,对指导性案例制度、普通法系判例制度、我国古代的由案生例进行比较,并对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之后,从所实现功能的角度对指导案例制度和判例法制度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利用成本收益法分析解释这些差异的产生、作用和意义。
第二部分从微观理论层面,对单个指导性案例如何实现指导进行理论性的探讨。首先讨论了案例指导的一般过程及裁判要点的确定。然后利用比较法分析了关键事实对裁判要点的作用,并研究关键事实和争议事实应当如何被确定以及如何被解读,进而对裁判理由的确定提出建议。之后,进一步分析了裁判理由中支持判决结论的理由和价值判断部分,将先例在后案的适用过程细化为五大步骤,讨论了判决理由如何为先例规则的确定、解读和变化提供依据。最后,讲述了确定关键事实的具体方法。
第三部分从实践层面进行研究,对具体的指导性案例之后被参考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受限于时间、精力、资料,本部分仅对最早批的民事和刑事指导性案例各择一些进行调研,分别是第一号和第四号、十二号指导案例。主要分析指导性案例在发挥指导能力和统一司法适用方面的作用,以及指导性案例之后又变化出哪些问题需要下一个指导性案例予以注意和解决,并对地方法院的具体做法进行评价。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部分 指导性案例制度的特点及分析
- 第一章 普通法系的判例制度
- 一、判例制度概述——以美国为代表
- 二、判例的地位和作用
- 三、判例的内容和形式
- 四、判例的排除(规避)、适用和推翻
- 五、判例制度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 第二章 指导性案例制度、古代中国的由案生例、普通法系判例制度的一般比较
- 一、引言
- 二、背景
- 三、目的和功能
- 四、效力的来源及发挥作用的方法
- 五、产生
- 六、效力
- 七、总结
- 第三章 比较视野下指导案例制度的功能及其实现
- 一、引言
- 二、判例法制度的特征
- 三、指导性案例制度和判例法制度之间的差异
- 四、指导性案例制度所具有的与判例法制度相同的功能
- 五、对差异的功能性分析
- 六、从整体性角度的分析及总结
- 结语
- 第二部分 指导性案例的编撰、解读问题研究
- 第四章 案例指导的一般过程及裁判要点的确定
- 一、产生争议案件的两大类情况
- 二、指导性案例的指导其实是将争议情况所在的法条的模糊区变成清晰区
- 三、指导性案例的裁判要点应当由比所适用的法条更具体的抽象规则阐述来构成;该阐述将法条中对应争议案件的模糊区清晰化
- 四、通过确定案情和隐藏前提的关键事实可以尽可能地确定裁判要点,提升其指导能力
- 五、应用:评价福州市人民检察院诉彭崧故意杀人案(二审判决)的规则阐述
- 六、指导性案例规则阐述A(裁判要点)与指导性案例性质的关系
- 第五章 关键事实对裁判要点的把握及裁判理由的确定
- 一、美国判例规则确定的理论及其对我国指导性案例的启示
- 二、关键事实能使指导性案例的规则更加明确
- 三、关键事实如何被确定
- 四、应用与总结
- 第六章 判决理由对先例规则确定和变化的作用及其对指导性案例的意义
- 一、引言
- 二、先例的适用过程
- 三、判决理由对确定和解读先例规则的意义
- 四、判决理由对指导性案例的意义
- 第七章 确定关键事实的具体方法
- 一、方法一:将既有法则基于判例事实进行延展,限定判例规则的适用范围
- 二、方法一在我国的应用
- 三、方法二:通过抽象归纳和与先例比较确定关键事实,明确判例规则适用的条件
- 四、方法二在我国的应用
- 五、总结
- 第三部分 有关指导性案例的实证调研
- 第八章 有关1号指导案例被参考情况的实证研究
- 一、实证数据收集
- 二、实证数据分析
- 三、总结
- 第九章 有关4号、12号指导案例被参考情况的实证研究
- 一、研究设计
- 二、数据收集和观察
- 三、数据分析
- 四、本章研究结果的限制
- 结语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