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生态人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中的人,是日常人,是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体现。

内容简介

生态人在人类生态系统中既可以是主体也可能成为客体。理性生态人是追求人与人和谐相处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构建生态人模式采用的是“主、客一体化的研究范式”及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

生态人模式和理念的确立,可以为公民环境权的正当化、可实施化提供理论根据,为建设“五型社会”的法律夯实法理基础;有利于环境法与生态伦理轨,增强环境资源法的正当性和有效性,引生态系统方法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促环境资源法的生态化;有利于扩大法律调整对象的范围,促当代法律和法学的步和变革。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生态人”研究的缘起
  • 第一章 法律上的人
  • 第一节 法的社会场景
  • 一、法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 二、法演进于人类社会之中
  • 三、法调整人类社会秩序
  • 四、法以人为本
  • 第二节 法的人性因素
  • 一、人性解说
  • 二、法的人性表达
  • 三、法的人性关怀
  • 四、法的人性假设
  • 第三节 法律上的人疏释
  • 一、法律上的人之内涵
  • 二、法律上的人之特质
  • 第四节 法律人模式:法律上的人之形象
  • 一、法律人模式:法律上的人之模式化
  • 二、法律人模式:法律上的人之形象化
  • 三、法律人模式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二章 法律上的人之历史演进
  • 第一节 法律上的人演进历程
  • 一、古代法律上的人
  • 二、近代私法上的人
  • 三、现代私法上的人
  • 四、公法上的人
  • 五、社会法上的人
  • 第二节 历史的谶语:法律如何表达人
  • 一、法律上的人如何塑造
  • 二、法律上的人再发现
  • 第三节 “生态人”的理论内涵
  • 一、“生态人”内涵的学说
  • 二、“生态人”内涵的要素
  • 三、“生态人”的内涵界定
  • 第四节 环境法上的人之证成
  • 一、传统法中的法律人模式之不适应性
  • 二、生态危机的现状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 三、环境法学的兴起要求全新的法律人模式
  • 第三章 “生态人”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生态学理论
  • 一、生态学的法则
  • 二、综合生态系统方法的运用
  • 第二节 生态伦理理论
  • 一、生态伦理解说
  • 二、生态伦理与“生态人”的塑造
  • 第三节 社会发展理论
  •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 二、后现代主义理论和法律主体解构
  • 三、风险社会理论与“生态人”建构
  • 第四节 社会文明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观对“生态人”观念的支持
  • 二、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生态人”观念的启发
  • 三、生态社会的逐步构建对形成“生态人”观念的作用
  • 四、和谐社会彰显“生态人”的孜孜追求
  • 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论引导“生态人”的行为模式
  • 六、“生态人”与循环型社会法律实践
  • 第五节 生态文明理论
  •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阐释
  • 二、生态文明的全新要求
  • 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四章 “生态人”的理论构成
  • 第一节 “生态人”方法论
  • 一、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方法论解析
  • 二、“生态人”的方法论选择
  • 第二节 “生态人”与理性生态人
  • 一、“生态人”的平等法律人格
  • 二、理性生态人之基础:生态理性
  • 三、“生态人”与理性生态人的区别
  • 第三节 “生态人”面对两种基本关系
  • 一、人同时存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中
  • 二、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每一个生态人面对的基本关系
  • 三、“生态人”理论如何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四节 “生态人”的具体存在
  • 一、有差异的主体:“生态人”的不同环境想象
  • 二、对环境的不同控制力:强势与弱势的“生态人”
  • 三、存在之辩:时间维度中的“生态人”
  • 四、社会性别差异:“生态人”对环境的主宰分殊
  • 第五节 理性生态人的价值追求
  • 一、理性生态人的利益寻求:多重利益的协调
  • 二、理性生态人的正义诉求:多面的正义
  • 三、理性生态人的秩序追求:生态秩序
  • 第五章 “生态人”理论的意义
  • 第一节 “生态人”理论支撑环境法研究
  • 一、“生态人”对于环境法研究的支点意义
  • 二、“生态人”论证环境法的正当性
  • 第二节 “生态人”理论构成环境法学基本方法论
  • 一、环境法学方法论界定
  • 二、价值判断
  • 三、行为导向
  • 四、生存关怀
  • 第三节 “生态人”理论证立环境权
  • 一、“生态人”的理论逻辑
  • 二、“生态人”理论对环境权的论证
  • 三、基于“生态人”理论的环境权立法实践
  • 第四节 “生态人”理论引导环境法制度设置
  • 一、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二、环境损害填补制度
  • 三、部门间协作制度
  • 四、生态功能区制度
  • 五、生态风险管理制度
  • 六、生态环境修复制度
  • 第六章 法律文本中的“生态人”
  • 第一节 法律文本中的“生态人”表现形式
  • 一、政府:最有影响力的生态人
  • 二、企业:最具环境危害风险的生态人
  • 三、团体:最具潜质的生态人
  • 四、自然人:最广泛存在的生态人
  • 第二节 政府如何行为
  • 一、国家环境资源管理法律性质
  • 二、环境资源管理
  • 三、政府自身节约资源
  • 四、促进公众参与
  • 五、促进环境公共治理
  • 第三节 企业如何行为
  • 一、企业环境责任
  • 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 三、先进的环境管理
  • 四、积极治理环境问题
  • 第四节 团体如何行为
  • 一、普及环境知识
  • 二、参与政府环境决策
  • 三、作为自然物和公众的代言人参加环境公益诉讼
  • 第五节 自然人如何行为
  • 一、为环境友好行为
  • 二、自然保护
  • 三、参与环境事务
  • 四、节约资源
  • 结语 “生态人”的期待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