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030千字
字数
2017-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近十位学者历时六年完成,国内首部通史性质、专论科举制度的巨著。本书为五卷八册合集。
内容简介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唐起,直至清末,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余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要全面深刻地研究古代中国,传承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离不开对科举制度的研究。
目录
-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总论
- 一、选贤举能——中华亘古的追求
- 二、历代对选贤举能的探索
- 三、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 四、科举与学校
- 五、程文——统一标准的得失
- 六、作弊防弊——恒久的博弈
- 七、科举——社会的一面镜子
- 八、科举制——文化的辐射力
- 九、重新发现科举——科举学的兴起
- 绪论
- 一、隋唐五代科举制的特点与影响
- 二、隋唐五代科举研究的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 第一章 常举的确立与发展
-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起源
- 一、社会变革需要新的选举制度
- 二、考试是选举的时代趋势
- 第二节 秀才科的确立与发展
- 一、秀才科的渊源与设置
- 二、秀才科的存废
- 三、秀才科考试内容
- 四、秀才科出身与仕宦
- 第三节 进士科的确立与发展
- 一、进士科的渊源与设置
- 二、进士科考试内容
- 三、进士科出身与仕宦
- 第四节 明经系诸科的确立与发展
- 一、明经系诸科的渊源与设置
- 二、明经系诸科的考试内容
- 三、明经系诸科出身与仕宦
- 第五节 明法书算等专科的确立与发展
- 一、明法书算三科的渊源与设置
- 二、明法书算三科考试内容
- 三、明法书算三科出身与仕宦
- 第二章 常举乡贡
- 第一节 乡贡资格
- 一、应试资格与取解
- 二、解额与冒籍
- 三、乡饮酒礼与举资
- 第二节 馆学考试
- 一、国子监课试
- 二、两馆课试
- 三、广文馆课试
- 第三节 州县府试
- 一、州县府试考官
- 二、府试内容
- 第四节 行卷与省卷
- 一、行卷与省卷的产生
- 二、行卷文体
- 三、行卷过程
- 四、行卷效果
- 第三章 常举省试
- 第一节 省试机构设置与沿革
- 一、考功员外郎考试
- 二、礼部贡院的设置
- 三、知贡举的使职化
- 四、知贡举主司的选任
- 五、考试官的设置
- 第二节 省试的程序
- 一、解状审核
- 二、朝谒活动
- 三、发榜与录取人数
- 第三节 谢恩与宴集
- 一、谢恩与过堂
- 二、宴集活动
- 第四章 省试制度的完善与防弊措施
- 第一节 考试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 一、锁院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二、别头试的确立与发展
- 三、科举考试的监察与惩处
- 第二节 中书门下的复核与复试
- 一、中书门下的复核制度
- 二、中书门下的复试制度
- 第五章 制举的确立与发展
- 第一节 制举的产生
- 一、唐代制举的产生
- 二、制举与“四科”的关系
- 第二节 制举分科
- 一、制举分科
- 二、科目设置
- 第三节 制科分类
- 一、德行类
- 二、文学类
- 三、才能类
- 第四节 考试程序
- 一、制举诏
- 二、举人资格
- 三、举人荐送
- 四、皇帝亲试
- 五、考官与考策官
- 第五节 考试内容
- 一、制举试策与文体演变
- 二、制举试策与社会
- 第六章 吏部科目选的设置与变革
- 第一节 吏部科目选的设置与变革
- 一、平判入等科、拔萃科和宏词科的设置
- 二、三礼、三传等诸科的设置
- 三、科目选的变革
- 第二节 科目选考试内容与考官
- 一、科目选考试内容
- 二、科目选考官的选任
- 第三节 科目选与铨选的关系
- 一、科目选登科与出身的关系
- 二、科目选与释褐
- 三、科目选与迁转
- 四、科目选在吏部铨选中的地位
- 第七章 武举的确立与发展
- 第一节 武举的确立
- 一、武举的设置
- 二、武举与武庙
- 三、应考人数与停废
- 第二节 武举分科与课试
- 一、武举分科
- 二、武举课试
- 三、武举入仕
- 第八章 科举制度的影响与作用
- 第一节 科举对选官的影响
- 一、科举对铨选变迁的影响
- 二、及第举人入幕与铨选的关系
- 三、科举对清望官的影响
- 第二节 科举对婚姻观念的影响
- 一、科举对婚姻观念变迁的影响
- 二、科举影响下的选婿观念
- 三、科举影响婚姻观念变迁的原因
- 第三节 科举对社会阶层变迁的影响
- 一、科举对社会阶层变迁的影响
- 二、科举与士族中央化
- 参考文献
- 传世典籍
- 出土文献
- 参考论著
- 参考论文
- 附录
- 附录一:唐五代知贡举综表
- 附录二:唐五代进士登科人名录
- 附录三:唐五代宰相人名与出身简表
- 附录四:唐代制举考试科目与登科人名表
- 后记
-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共2册)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本书编纂委员会
- 总论
- 一、选贤举能——中华亘古的追求
- 二、历代对选贤举能的探索
- 三、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 四、科举与学校
- 五、程文——统一标准的得失
- 六、作弊防弊——恒久的博弈
- 七、科举——社会的一面镜子
- 八、科举制——文化的辐射力
- 九、重新发现科举——科举学的兴起
- 绪论
- 第一节 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
- 一、变“恩归有司”为“恩由主上”: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
- 二、公开、平等、择优:科举考试方法的完备
- 三、经世致用:贡举科目与考试内容的演变
- 四、取士与育才统一:科举与学校相结合
- 五、共治天下:及第授官优待士人
- 第二节 宋朝科举制度研究状况
- 一、关于宋朝科举制度的文献及其整理与研究
- 二、关于宋朝科举制度的研究
- 第三节 本卷的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一、研究思路
- 二、章节安排
- 第一章 宋朝贡举科目设置
- 第一节 进士科
- 第二节 诸科
- 一、九经科
- 二、五经科
- 三、三礼科
- 四、三传科
- 五、学究科
- 六、开元礼与开宝通礼科
- 七、三史科
- 八、明法科与新科明法科
- 九、经律科
- 第三节 说书举与明经科的迭兴迭废
- 一、说书举
- 二、明经科
- 第四节 经明行修与八行科昙花一现
- 一、经明行修科
- 二、八行科
- 第五节 宋朝贡举科目沿革的特点及其原因
- 第二章 宋朝贡举开科制度
- 第一节 宋朝贡举周期的演变
- 一、太祖建隆元年至仁宗嘉祐二年的贡举周期
- 二、仁宗嘉祐二年至南宋末年的贡举周期
- 第二节 宋朝贡举颁布科诏的演变
- 第三节 宋朝贡举的应举资格
- 一、品行端正,未曾犯刑责
- 二、身份清白,非曾为僧道胥吏
- 三、身无期周尊长丧服
- 四、身体健康,未被废疾
- 五、本贯取解,非为寄应
- 六、在学听读一定日限
- 第三章 宋朝贡举解试制度
- 第一节 诸路州府军监解试
- 一、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请解制度
- 二、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考试机构与考官
- 三、诸路州府军监解试的考试时间与场所
- 四、得解、解额与免解
- 第二节 转运司解试
- 一、转运司解试的创立与废罢
- 二、转运司解试的考试对象
- 三、转运司解试的解额
- 四、转运司解试的利弊得失
- 第三节 国子监解试
- 一、国子监解试的考试机构与考官
- 二、国子监解试的考试对象
- 三、国子监解试的解额
- 第四节 开封府解试
- 一、开封府解试的考试机构与考官
- 二、开封府解试的考试对象
- 三、开封府解试的解额
- 第四章 宋朝贡举省试制度
- 第一节 得解免解举人赴省试
- 一、到省日期
- 二、荐送举人并给往来公券
- 三、结保、召保与保状
- 四、投状、纳卷与引保
- 五、群见与谒先师
- 第二节 省试考试机构与考官
- 一、省试考试机构
- 二、省试官员
- 第三节 省试考试时间与场所
- 一、省试考试时间
- 二、省试考试场所
- 第四节 省试省额、奏名与免省试
- 一、省试省额与奏名
- 二、免省试
- 第五章 南宋贡举类省试制度
- 第一节 南宋类省试的渊源
- 第二节 南宋诸路类省试的行废
- 第三节 南宋四川类省试
- 一、四川类省试的行废议论反复
- 二、四川类省试制度
- 三、四川类省试施行的原因与意义
- 第六章 宋朝贡举殿试制度
- 第一节 殿试制度的创建与确立
- 第二节 殿试的考试机构与考官
- 一、殿试的考试机构
- 二、殿试的考官
- 第三节 殿试的考试时间与场所
- 一、殿试的考试时间
- 二、殿试的考试场所
- 第四节 唱名赐第
- 一、唱名
- 二、赐第
- 第五节 殿试不黜落制度
- 一、北宋前期的殿试黜落制度
- 二、殿试不黜落制度的形成
- 三、殿试不黜落制度形成的原因
- 第六节 谅阴不殿试及特恩免殿试
- 一、谅阴不殿试
- 二、特恩免殿试
- 第七节 宋朝殿试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 第七章 宋朝贡举考场管理制度
- 第一节 锁院与别头试制度
- 一、锁院制度
- 二、别头试制度
- 第二节 按榜就座、上请与禁止继烛制度
- 一、按榜就座
- 二、上请制度
- 三、禁止继烛制度
- 第三节 挟书、传义、代笔之禁
- 一、挟书之禁
- 二、传义之禁
- 三、代笔之禁
- 第八章 宋朝贡举考试内容
- 第一节 进士科考试内容
- 一、进士科解试、省试考试内容
- 二、进士科殿试考试内容
- 第二节 明经、诸科考试内容
- 一、明经、诸科解试、省试考试内容
- 二、明经、诸科殿试考试内容
- 第三节 命题与答卷制度
- 一、经义的命题与答卷制度
- 二、诗赋的命题与答卷制度
- 三、论策的命题与答卷制度
- 第九章 宋朝贡举试卷考校制度
- 第一节 废“公荐”、罢“公卷”,“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 一、“公荐”与“行卷”的行禁
- 二、“公卷”(“省卷”)的行罢
- 三、“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评说
- 第二节 封弥、誊录制度
- 一、封弥、誊录制度的创立和推行
- 二、封弥、誊录制度的主要内容
- 三、封弥、誊录制度的论争与废复
- 四、封弥、誊录制度下的作弊与防弊
- 第三节 分等考第、多级评定制度
- 一、分等考第制度
- 二、三级评定制度
- 第十章 宋朝贡举特奏名制度
- 第一节 特奏名制度的创立
- 第二节 特奏名制度概况
- 一、特奏名的资格
- 二、特奏名的考试方法与考试内容
- 三、特奏名的赐第与出官
- 第三节 特奏名制度的作用与意义
- 第十一章 宋朝贡举锁厅试制度
- 第一节 锁厅试的设立与应举资格
- 第二节 锁厅试的考试方法
- 第三节 锁厅试的赐第与授官
- 一、锁厅试赐第
- 二、锁厅试授官
- 第四节 锁厅试的特点及意义
- 第十二章 宋朝贡举宗室应举制度
- 第一节 宋朝宗室应举制度的创立
- 第二节 宋朝宗室应举制度概况
- 一、袒免亲有官锁应、非袒免亲无官应举
- 二、袒免亲无官取应
- 三、无官宗子量试补官与得解推恩
- 第三节 宋朝宗室应举制度的作用
- 一、宗室应举及量试推恩补官之多
- 二、宗室应举制度的作用与意义
- 第十三章 宋朝贡举的期集与恩荣
- 第一节 贡举期集的组织安排
- 一、期集的时间与场所
- 二、期集的组织机构——状元局
- 三、期集的经费
- 第二节 贡举期集期间的各种活动
- 一、朝谢
- 二、拜黄甲、叙同年
- 三、谒谢先圣、先师
- 四、赐闻喜宴
- 五、编刊同年小录
- 六、立题名碑
- 第三节 释褐授官
- 一、释褐:赐绿袍、靴、笏
- 二、进士及第授官的变迁
- 三、谅阴罢殿试授官恩典减杀
- 四、龙飞榜授官优渥
- 五、守选:待授官
- 第十四章 宋朝武举制度
- 第一节 宋朝武举制度的废置沿革
- 一、宋朝武举的初置与废罢
- 二、宋朝武举的复置
- 第二节 宋朝武举制度概况
- 一、武举科目:平等与绝伦
- 二、武举考试方法
- 三、武举考试内容
- 四、武举释褐授官与差遣注授
- 第三节 宋朝武举制度的成效与意义
- 第十五章 宋朝制举与词科制度
- 第一节 宋朝制举制度
- 一、宋朝制举考试科目及其沿革
- 二、宋朝制举的应举资格
- 三、宋朝制举的考试方法与考试内容
- 四、宋朝制举的授官与差遣
- 五、宋朝制举的衰微
- 第二节 宋朝词科制度
- 一、宏词科
- 二、词学兼茂科
- 三、博学宏词科
- 四、词学科
- 第十六章 宋朝科举的社会作用与影响
- 第一节 宋朝的科举取士与学校选士
- 一、北宋学校选士的三个阶段
- 二、学校选士之法——三舍法
- 三、北宋施行学校选士的作用及其屡遭废罢的原因
- 第二节 宋朝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 一、宋朝科举取士之多
- 二、宋代科举取士之多的原因
- 三、宋朝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的关系
- 第三节 宋朝科举与边防
- 一、特免取解
- 二、别场考试
- 三、特奏名递减一举
- 四、特赐及第
- 五、特赐授官
- 附录一 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
- 一、宋元史籍中有关北宋登科人数的记载
- 二、关于北宋贡举登科人数的考证
- 三、有关北宋贡举登科人数的几个问题
- 附录二 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
- 一、宋朝史籍中有关南宋贡举登科人数的记载
- 二、关于南宋贡举历榜登科人数的考证
- 三、有关南宋贡举登科人数的几个问题
- 参考文献
- 一、古代典籍
- 二、今人论著
-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辽金元卷
- 版权信息
- 总论
- 一、选贤举能——中华亘古的追求
- 二、历代对选贤举能的探索
- 三、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 四、科举与学校
- 五、程文——统一标准的得失
- 六、作弊防弊——恒久的博弈
- 七、科举——社会的一面镜子
- 八、科举制——文化的辐射力
- 九、重新发现科举——科举学的兴起
- 辽代卷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辽朝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要性
- 第二节 辽朝科举制度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辽朝科举制度研究的史料运用
- 第二章 辽朝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一节 辽朝科举制度的形成
- 第二节 辽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 第三章 辽朝科举考试的运行机制
- 第一节 辽朝科举应试的对象
- 第二节 辽朝科举考试的应试科目
- 第三节 礼部贡院和知贡举
- 第四节 辽朝科举考试的程序
- 第五节 辽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 第四章 辽朝科举考试的规模
- 第一节 辽朝开科次数和年限
- 第二节 辽朝科举考试的分等录取和录取人数
- 第三节 历科状元与擢第进士之礼遇
- 第四节 辽朝进士题名录
- 第五章 辽朝科举制度的总体评价
- 第一节 辽朝科举制度的特征
- 第二节 辽朝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 第三节 辽朝科举制度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金代卷
- 绪论
- 第一章 金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金代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太宗、熙宗时期的科举取士
- 第三节 海陵王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 第四节 世宗章宗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
- 第五节 金代晚期科举的衰落
- 第二章 金代科举的四级考试制度
- 第一节 金代科举禁限及考试搜检制度
- 第二节 金代乡试和府试
- 第三节 金代会试和殿试
- 第三章 金代科举的考试科目
- 第一节 汉儿科举的词赋、经义进士科
- 第二节 女真人策论进士科
- 第三节 明经科、律科和经童科
- 第四节 金代的武举和特科
- 第五节 金代的恩例和特赐进士
- 第四章 金代科举的考官制度和试题
- 第一节 乡试和府试考官
- 第二节 省试和殿试考官
- 第三节 考试题目和程文
- 第五章 金代进士及诸科举人的授官制度
- 第一节 词赋、经义进士的授官
- 第二节 女真进士的授官
- 第三节 恩例、宏词、特赐进士及诸科举人授官
- 第六章 金代科举榜次及魁元
- 第一节 天会皇统年间榜次及魁元的考察
- 第二节 海陵王和世宗两朝榜次
- 第三节 章宗至金末科举榜次
- 第四节 金代状元的籍贯、政绩和学术成就
- 第七章 金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 第一节 金代科举制度的时代特点
- 第二节 金代科举制度的民族性特点
- 第三节 金代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 第四节 金代科举对女真族的影响
- 第八章 金代科举事迹考略
- 第一节 四元及第的孟宗献
- 第二节 一门三状元的燕京吕氏家族
- 第三节 辽阳渤海人的科举世家
- 第四节 金代辽宁籍两状元事迹考略
- 附录 金代进士题名录
- 参考文献
- 元代卷
- 绪论
- 第一章 科举历史沿革
- 第一节 科举停顿与儒户制的确立
- 第二节 贡儒与科举
- 第三节 元朝前期关于科举的争议
- 第四节 科举的恢复与反复
- 第二章 科举制度
- 第一节 《考试程式》与《科举条画》
- 第二节 考试内容和标准
- 第三节 会试名额的地域分配
- 第四节 国子监与科举
- 第三章 三场考试
- 第一节 明经
- 第二节 古赋
- 第三节 策问
- 第四章 乡试
- 第一节 乡试的组织与录取
- 第二节 举子的应试
- 第五章 会试、殿试
- 第一节 会试
- 第二节 殿试
- 第六章 科举的影响
- 第一节 科举与元代社会
- 第二节 科举与元代经学
- 第三节 科举与元代文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
- 版权信息
- 总论
- 一、 选贤举能 ——中华亘古的追求
- 二、 历代对选贤举能的探索
- 三、 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 四、 科举与学校
- 五、 程文 ——统一标准的得失
- 六、 作弊防弊 ——恒久的博弈
- 七、 科举 ——社会的一面镜子
- 八、 科举制 ——文化的辐射力
- 九、 重新发现科举 ——科举学的兴起
- 绪论
- 一、 明代科举的时代背景
- 二、 明代科举发展的主要表现
- 三、 科举在明代选官来源体系中的地位
- 四、 明代科举文献概述
- 五、 明代科举制度研究概述
- 第一章 科考
- 第一节 科考确立之前的“有司保举申送”
- 一、 洪武三年“乡里举保”与“州县申报”
- 二、 洪武十七年“皆由有司保举”
- 第二节 科考的确立与发展
- 一、 科考的确立
- 二、 科考的发展
- 第三节 户籍地报考原则的确定
- 一、 明代的户籍类别
- 二、 考生在现户籍地报考原则的确定与强化
- 三、 考生在非现籍地的合法报考
- 第四节 考生的应考资格及其演变
- 一、 应考资格的初定
- 二、 考生类别的增加
- 三、 始终被禁入试者
- 第二章 乡试
- 第一节 乡试时间与地点
- 一、 乡试时间
- 二、 乡试地点
- 三、 各直省开考科数
- 第二节 帘内与帘外官的选任与职责
- 一、 帘内考官的选任与职责
- 二、 帘外执事官的选任与职责
- 第三节 考场席舍、考官锁院与考生考试规则
- 一、 考场席舍制度
- 二、 考官及执事官入场、锁院与戒誓制度
- 三、 考生考试纪律
- 四、 防止场外干扰
- 第四节 录取依据与程序
- 一、 录取并重三场、止凭文高下
- 二、 考官会同搜检重校落卷制度
- 三、 不许越房取士
- 四、 会同拆卷制度
- 五、 顺天解元只取北直人
- 六、 两京监生的录取名额
- 七、 揭晓与鹿鸣宴
- 第五节 磨勘与覆试制度
- 一、 乡试朱墨卷限期解部与磨勘制度
- 二、 落卷返还下第考生制度
- 三、 覆试制度
- 第六节 乡试录取额数
- 一、 由不拘额数到定额录取
- 二、 成化后解额的个别与普遍小幅增加
- 三、 明代各省直乡试录取额数变化的特点
- 四、 各地乡试考生规模与录取比例
- 第七节 纂修《乡试录》
- 一、 《乡试录》的最初称谓
- 二、 《乡试录》的格式与内容
- 三、 《乡试录》的刊印、上呈和颁发
- 四、 对《乡试录》违式的惩治
- 第八节 举人资格
- 一、 举人成为终身功名
- 二、 举人获得永久参加会试与入监和选官资格
- 第九节 乡试落第者的结局与出路
- 一、 生员
- 二、 充贡或援例入监
- 三、 岁贡充教
- 四、 连续应试
- 五、 乡试副榜
- 六、 其他
- 第三章 会试
- 第一节 会试时间、地点与应试者
- 一、 会试时间与地点
- 二、 会试应试者
- 第二节 帘内官与帘外官
- 一、 帘内考官的选任与职责
- 二、 帘外执事官的选任与职责
- 第三节 官员入场、锁院与考生考试规则
- 一、 考官、执事官的入场与锁院、戒誓制度
- 二、 考生应试规则
- 三、 防止场外干扰
- 第四节 录取规则与磨勘、覆试制度
- 一、 三场并重
- 二、 南、北、中卷的确立
- 三、 考官会同搜检重校落卷制度
- 四、 不得越房取中
- 五、 会同拆卷制度
- 六、 磨勘试卷制度
- 七、 覆试制度
- 第五节 中式名数与录取比例
- 一、 录取名数与比例
- 二、 会试录取比例总体下降的原因
- 三、 会试录取增额的根本和直接动因
- 第六节 纂修《会试录》
- 一、 《会试录》的格式
- 二、 《会试录》的刊印、上呈和颁布
- 第七节 下第举人的去向
- 一、 副榜举人充教
- 二、 举人考试就教
- 三、 举人径授行政官员
- 四、 举人入监肄业以俟后科或历事待选
- 五、 潜心问学
- 六、 专心应考、抱憾而终
- 第八节 对行劣举人的惩治
- 第四章 殿试
- 第一节 殿试的时间、地点与应试者
- 一、 殿试时间与地点
- 二、 应试者
- 第二节 读卷与执事官的选任与职责
- 一、 读卷官的选任与职责
- 二、 执事官的选任与职责
- 第三节 考试、阅卷、分甲规则及其发展
- 一、 皇帝御殿亲试
- 二、 阅卷与分甲规则
- 三、 读卷与钦定鼎甲三名
- 四、 殿试黜落
- 第四节 传胪、恩荣宴与进士题名
- 一、 传胪大典与张挂黄榜
- 二、 恩荣宴
- 三、 习仪、赐冠带钞锭与上表谢恩
- 四、 谒先师庙、行释菜礼、立石题名
- 第五节 纂修《进士登科录》
- 一、 《登科录》的结构与内容
- 二、 《登科录》的刊印、上呈和颁布
- 第六节 新进士观政与选官资格
- 一、 一甲进士选翰林官
- 二、 二三甲进士观政及其选官资格
- 第五章 庶吉士选拔、培养与散馆制度
- 第一节 庶吉士制度的萌芽及其选拔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一、 庶吉士制度的萌芽
- 二、 庶吉士选拔制度的确立
- 三、 庶吉士选拔制度的发展
- 四、 两类未经选拔产生的庶吉士
- 第二节 庶吉士的培养和考核制度
- 一、 庶吉士的培养
- 二、 庶吉士的考核
- 三、 庶吉士的待遇
- 第三节 庶吉士散馆授职及其影响
- 一、 庶吉士散馆及授官
- 二、 庶吉士选拔、铨选与政治的相互影响
- 附录
- 征引文献
- 后记
-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共2册)
- 版权信息
- 总论
- 一、选贤举能——中华亘古的追求
- 二、历代对选贤举能的探索
- 三、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 四、科举与学校
- 五、程文——统一标准的得失
- 六、作弊防弊——恒久的博弈
- 七、科举——社会的一面镜子
- 八、科举制——文化的辐射力
- 九、重新发现科举——科举学的兴起
- 绪论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一章 童试
- 第一节 应试资格和相关规定
- 一、身家清白
- 二、本籍报考
- 三、无匿丧之举
- 四、无枪替之弊
- 五、廪生保结
- 第二节 县试
- 一、考前事宜
- 二、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 三、录送府试
- 第三节 府试
- 一、应试资格及准备工作
- 二、考试的组织及录送院试
- 第四节 院试
- 一、学政的设置及案临条规
- 二、考前事宜
- 三、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 四、录取入学
- 五、学额
- 第二章 乡试
- 第一节 录送乡试
- 一、乡试前的资格考试
- 二、对应试人员的具体要求
- 三、乡试名额的变化
- 第二节 正科与加科、恩科(附停科)
- 一、正科
- 二、加科与恩科
- 三、停科
- 第三节 乡试省分及试期、场次
- 一、乡试之省分
- 二、试期及场次
- 三、乡试展期与补行
- 第四节 考官的设置及选派
- 一、主考官的选派及赴任
- 二、考差制度的推行
- 三、同考官的选派及入场
- 第五节 场官的选任及职责
- 一、董事重员的选任及职责
- 二、执事官员的选派及职责(附供事人役)
- 第六节 士子编号
- 一、编号
- 二、官卷
- 第七节 命题
- 一、命题规制
- 二、对命题违例的处罚
- 第八节 中额
- 一、各省解额的确定
- 二、临时性的增广中额
- 三、捐输加广中额的推行
- 第九节 录取与放榜
- 一、录取程序与相关规定
- 二、放榜的相关规定
- 第十节 鹿鸣宴与乡试录
- 一、鹿鸣宴与重宴鹿鸣
- 二、题名录、乡试录的进呈与刊刻
- 第十一节 举人覆试
- 一、覆试制度的创立
- 二、举人覆试的相关规定
- 第十二节 举人的待遇
- 一、赏赉
- 二、举人入仕之途
- 第三章 会试
- 第一节 起送会试
- 一、会试资格的确定
- 二、起送程序及期限
- 三、起送会试银的颁发
- 第二节 试期、场次
- 第三节 考官、场官的选任及职责
- 一、考官的选派
- 二、场官的选派
- 第四节 回避
- 一、士子回避
- 二、考官回避
- 第五节 命题
- 一、命题方式
- 二、违例处罚
- 第六节 中额
- 一、中额之确定
- 二、历科中额
- 第七节 分省取士
- 一、分省前取士之法
- 二、按省确定中额
- 第八节 录取与放榜
- 一、录取
- 二、放榜
- 第九节 榜后事宜
- 一、宴赏
- 二、进呈题名录
- 第十节 贡士覆试
- 一、贡士覆试之沿革
- 二、有关贡士覆试的相关规定
- 第四章 殿试
- 第一节 规制
- 一、试期、地点
- 二、资格、禁令
- 三、入场、散题
- 四、完卷、出场
- 第二节 读卷官与执事官
- 一、读卷官
- 二、执事各官
- 第三节 策题之拟定及对策要求
- 一、策题之拟定
- 二、对策之体例、要求
- 第四节 读卷
- 一、方式及要求
- 二、标准与标识
- 三、进呈
- 第五节 钦定状元
- 一、钦定及引见之规定
- 二、状元之选
- 第六节 传胪大典
- 一、传胪大典的仪式及相关规定
- 二、出榜
- 第七节 赐宴、谢恩与题名
- 一、恩荣宴与重宴恩荣
- 二、上表谢恩
- 三、题名碑与题名录
- 第八节 历科进士数额及三鼎甲
- 一、历科进士数额
- 二、三鼎甲
- 第九节 赏赉与授职
- 一、赏赉
- 二、授职
- 第五章 朝考
- 第一节 馆选之沿革
- 一、明代之馆选
- 二、清初之馆选
- 第二节 朝考之实施
- 一、朝考制度的创立
- 二、有关朝考的各项规定
- 三、庶吉士的选拔
- 第六章 贡院与科场经费
- 第一节 贡院规制
- 一、贡院关防
- 二、乡会试供具
- 三、制办试卷
- 四、整肃场规
- 第二节 考场禁令
- 一、士子禁令
- 二、考官禁令
- 三、相关人员禁令
- 第三节 科场经费
- 一、增修、刊印《科场条例》费及考试用书费
- 二、贡院修缮费
- 三、科场供应费
- 四、雇募誊录书手费
- 五、赐宴和赏赉费
- 第七章 考试文体及缮卷、阅卷条规第七章考试文体及缮卷、阅卷条规
- 第一节 考试文体
- 一、乡会试三场试题
- 二、厘正文体与八股取士
- 第二节 缮卷条规
- 一、乡会试条规
- 二、殿试规定
- 第三节 阅卷条规
- 一、外帘事宜
- 二、内帘阅卷
- 三、搜落卷
- 四、磨勘
- 第八章 宗室、八旗之科举第八章宗室、八旗之科举
- 第一节 八旗科举
- 一、八旗科举的初创及满榜取士
- 二、与汉人一体应试及特殊规定
- 第二节 宗室科目
- 一、宗室科目的建立
- 二、宗室乡会试
- 三、一体殿试
- 第三节 翻译科
- 一、翻译科的确立
- 二、翻译童试
- 三、翻译乡试
- 四、翻译会试
- 第九章 武举
- 第一节 武童试
- 一、应试资格
- 二、考官的设置
- 三、考试时间与内容
- 四、考试条规
- 五、武童学额
- 六、武生管理
- 第二节 武乡试
- 一、应试资格及相关规定
- 二、试期、地点
- 三、考前各项准备
- 四、考官的设置与简派
- 五、考试场次及内容
- 六、榜后事宜
- 七、乡试中额
- 第三节 武会试
- 一、试期、场次
- 二、应试程序及相关规定
- 三、考官的设置与选派
- 四、会试中额
- 五、榜后事宜
- 第四节 武殿试
- 一、试期、地点
- 二、试前各项准备
- 三、殿试读卷、执事各官的选派
- 四、程序与仪注
- 五、传胪及宴赏
- 六、武进士授官
- 七、历科武进士数额及三鼎甲
- 第十章 制科
- 第一节 博学鸿儒
- 一、康熙己未宏词科
- 二、乾隆丙辰宏词科
- 第二节 孝廉方正
- 一、首行孝廉方正科
- 二、历朝之沿革
- 第三节 经学
- 第四节 召试
- 一、初行召试
- 二、召试之鼎盛
- 三、召试之尾声
- 第五节 经济特科
- 一、议开经济特科
- 二、延期举行的经济特科
- 第十一章 落第政策
- 第一节 安抚措施
- 一、发领落卷
- 二、恩赏年老落第士子
- 三、告给衣顶
- 四、赏会试下第举人盘费银
- 第二节 安置措施
- 一、明通榜
- 二、中正榜
- 三、挑誊录
- 四、举人大挑
- 五、教职回任
- 第十二章 科举的废除
- 第一节 清前期对科举取士的争议
- 一、清前期八股取士之争
- 二、科举取士之法的改进
- 第二节 晩清科举改革的尝试
- 一、变革科举考试之争
- 二、变革武科的呼声
- 三、戊戌维新前的变通
- 四、戊戌维新时期改革
- 五、新政时期的改革
- 第三节 从渐废到立停
- 一、诏停科举的过程
- 二、停废科举善后措施
- 三、停罢科举的利弊
- 第十三章 清代科举的地位与作用
- 第一节 科举取士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 一、提供优秀的人才
- 二、维持社会的稳定
- 三、促进教育的发展
- 四、培养良好的文风
- 第二节 成为发展稳定边疆地区的重要举措
- 一、科举考试中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
- 二、科举考试中对边疆地区的优惠政策
- 第三节 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 一、学校教育服务于科举
- 二、学校与科举的关系
- 三、学额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 第四节 对西方的影响
- 一、科举制度的评述
- 二、组织与方法的介绍
- 三、功名与荣耀
- 四、作用与影响
- 五、对科举制度的批评
- 参考文献
- 一、历史文献
- 二、今人著述
- 三、国外研究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