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册是第18辑。

内容简介

《全球史评论》是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组稿,专门为全球史研究提供交流平台的学术性论文集。由我国著名世界史专家齐世荣教授和美国世界史学会前主席、《世界历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istory)主编、夏威夷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著名全球史专家杰里·本特利(Jerry H.Bentley)教授担任学术顾问,总主编刘新成。

本书收录国内外学者有关全球史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的学术信息。其内容目前包括“全球史理论与方法”“全球史专题研究”“全球史/世界史教学”“学人评介”“书评”“学术动态”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论文
  • 有界与无边:马光明案与清代乾隆时期天下观念之再探讨
  • 一 朝贡使臣还是滋事分子?
  • 二 外番岛夷还是内地民人?
  • 三 马光明案的余波与影响
  • 结语 身份确认与内外有别
  • 中西税制比较视角下的皇室与商人关系
  • 前言
  • 一 清代皇室特许权与皇商的兴衰
  • 二 英国宪政税收制度框架下的皇室与商人关系
  • 结语
  • 奴隶·移民·流放者:亚洲内陆互动网络中的“俄罗斯奴隶”三调(1767—1780)
  • 前言
  • 一 中亚的贸易网络、奴隶制度与俄罗斯人
  • 二 准噶尔战争、土尔扈特东归与俄罗斯奴隶的迁徙
  • 三 从新疆到广州和福州
  • 余论
  • 西风拂粤:近代中西互动视域下的安森环球航行及在华行纪
  • 一 安森、环球航行和中国
  • 二 安森一行在南中国的见闻与互动
  • 三 作为政治和航海事件的安森之行
  • 结语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报纸中的中日留学生
  • 引言
  • 一 早期中日学生留美概况与相关背景
  • 二 建构“学生”:作为“更好阶层”的学生
  • 三 解构“学生”:他们是谁?
  • 结论
  • 可口可乐与特许经营:经济全球化冲击下的近代中国商业模式变革
  • 引言
  • 一 反对美货倾销和上海可口可乐抵制事件的爆发
  • 二 美国公司对上海可口可乐抵制事件的反应
  • 三 上海抵制可口可乐事件的结果和现代特许经营模式
  • 结论
  • 19世纪后半叶欧洲城市规划思想的传播与澳门半岛的城市化
  • 一 巴黎城市规划的实践与传播
  • 二 澳门的早期城市化与城市边界变化
  • 三 澳门的城市规划实践
  • 结语
  • 1920年代澳大利亚人眼中的华人足球队
  • 一 1920年代华人足球队两次访澳及相关报道
  • 二 “白澳政策”与“黄祸论”背景下的华人足球队访澳
  • 评论
  • 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王安石变法研究
  • 一 “异端”海保青陵对王安石的新评价
  • 二 西学引入与王安石的新评价
  • 三 京都学派:“王安石是近代文化的体现者”
  • 四 京都学派“近世文化”论的思想实质
  • 余论
  • 探寻15—17世纪明代中国与世界的关联
  • 一 名画观史:明代中国与全球化贸易兴起
  • 二 地图探秘:明代中国与东方大航海时代
  • 三 环境史视角:明代中国与全球气候变迁
  • 四 关联与整合:卜正民全球史研究的特点
  • 对立认知模式下马克斯·韦伯的文明比较与“欧洲中心论”
  • 一 对立认知模式下的东西方文明
  • 二 韦伯的历史研究与“欧洲中心论”
  • 三 结语
  • 书评
  • 评基姆·菲利普斯《东方主义之前:欧洲游记中的亚洲民族与文化(1245—1510)》
  • 评简·基尔帕特里克《植物学之父:欧洲传教士对中国植物的发现》
  • 评马修·菲茨帕特里克和彼得·蒙提斯《殖民主义、中国和华人》
  • 评丽贝卡·科布林《比亚韦斯托克的犹太人及其族群离散》
  • 评大卫·阿米蒂奇《现代国际思想的基础》
  • 一 该书的主要观点
  • 二 该书的学术价值
  • 评科里·罗斯《帝国时代的生态和权力:欧洲和热带世界的变化》
  • 评基斯·杰弗里《1916:全球史》
  • 一战史研究的全球转向
  • “会移动的战争”
  • 帝国危机与边缘化群体
  • 结语
  • 评埃文·兰普《早期美国太平洋边陲的劳动、阶级和权力:帝国的劳工》
  • 评南希·比莎哈《制造东方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奥斯曼土耳其人》
  • 评罗伯特·戴维斯《基督徒奴隶、穆斯林主人:1500—1800年地中海的白人奴隶制、巴巴里海岸和意大利》
  • 评侯赛因·范西《雇佣兵的地中海:中世纪阿拉贡王国的王权、宗教和暴力》
  •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经典欧洲中心传播主义的基本理论认为,大多数人类惯于模仿而不善于发明,地球上所有的文化总是从某个发源地向外传播至其他地区。欧洲人的智力和精神品质,即 “理性”,是欧洲人在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科学、艺术和宗教方面进步的根本原因。这种优越的理性品质要么源于欧洲的种族优越,要么源于欧洲自古代和中世纪以来的文化优越,要么源于欧洲自然环境的优越。因此,欧洲的先进文化与发展是自发、自然的,它是文化传播的原始中心,在世界中处于 “核心” 地位,总是先进的、优越的;而非欧洲地区处于 “边缘” 地位,总是落后的,不变的,因而也没有历史可言。这样,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先进的欧洲,一个是落后的非欧洲,它们之间的主要互动形式是先进的创造发明从欧洲向非欧洲的对外传播,而非欧洲地区的金属、农产品、艺术品和其他财富向欧洲的反向流动与反传播,是作为对欧洲文明馈赠的部分回报。由此可见,经典欧洲中心传播主义不仅在为西方的殖民掠夺与统治提供理论支持,而且也赤裸裸地展现出东西方文明之间落后与先进的对立认知。因此,布劳特认为经典欧洲中心传播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 “关于欧洲历史、文化或心理优越的一般理论,关于欧洲以外的人是劣等人的一般理论,关于欧洲把它的雏形文明传播到欧洲以外地区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绝对正确的一般理论”。西方文明这种居高临下的锐气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以后才逐渐有所削减,但并不因此就意味着东西方文明对立认知模式的改变。经典欧洲中心传播主义的神话并未结束,而是摇身一变成为现代欧洲中心传播主义。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