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96千字
字数
2018-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第一部详尽研究章太炎与其所接受的明治日本学术的著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章太炎与明治思潮》奠基于作者对于日本思想史尤其是明治时期思想史的深入了解,通过仔细研读章太炎的《訄书》和《民报》时期论著,对比其中引用西方思想文字和明治时期姉崎正治、中江兆民等著作,发现章太炎以明治思想家为媒介,大量引用了西方思想;或者说,章太炎对于西方思想的吸收与接受,是受到明治思潮所影响的。
更进一步,章太炎在经历了《訄书》时期对于西方、日本思想的吸收之后,从《民报》时期开始对西方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而建立了自己建基于中国文化传统之上独特的哲学体系。本书是一部优秀的研究章太炎的论著,为国内学界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章太炎和章太炎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化学界对于章太炎的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谢辞
- 中译本前言
- 前言
- 序章 从封闭的世界走向开放的世界
- 第一节 中华意识的转变
- 中华意识与异文化的接受
- 使节马戛尔尼
- 华夷观
- 精神开国的起点
- 中国的精神转向——中体西用论
- 根深蒂固的中体西用论——张之洞
- 中体西用的理论与现实
- 第二节 从知识方面接近日本
- 开始关注日本
- 关注范围的扩大
- 对日本认识的转变
- 日本书籍与中国近代的思想家
- 日本书籍的历史性地位
- 译书目录中的日本书籍
- 第一章 章太炎与明治思潮——向西洋近代思想接近
- 前言
- 为何提及章太炎?
- 斟酌概念——接受异文化的首要条件
- 章太炎的略传与著作
- 第一节 向西洋近代思想接近
- 章太炎与西洋近代思想
- 早期西洋知识的特征
- “菌”即人
- 中体西用论是一种傲慢——章太炎的批判
- 《訄书》与日本书籍
- 日本书籍引用的方式
- 中国文化的相对化
- 第二节 西洋近代思想的阴翳
- 章太炎与民族主义
- 文化的记忆——民族主义与历史
- 夷狄与进化论
- 满洲是否进化?
- 中国人从何处来?
- 《訄书》与中国西方起源说
- 永别了,中国西方起源说——纯化的种族性
- 第三节 与宗教学者姉崎正治的思想关系
- 章太炎与姉崎正治
- 姉崎的著作与《訄书》
- 明治三十年代的思潮
- 姉崎思想的立场
- 在《訄书》中如何接受姉崎的著作?——翻译与基础概念的借用
- 《訄书·原教上》篇实则为姉崎论文
- 章太炎、叔本华、姉崎正治
- 章太炎的基础概念与姉崎的关系
- 小结
- 第二章 《民报》时期的章太炎与明治思潮——从西洋近代思想的转变
- 前言
- 从接受到批判
- 第一节 与明治厌世观的关系
- 章太炎与叔本华
- 章太炎、西洋近代哲学以及日本书籍
- 日本明治时期的佛教
- 明治佛教与西洋近代哲学
- “人生的烦闷”
- 自我觉醒与厌世观
- 自利还是利他?——个人与伦理的问题
- 第二节 “自主”思想——自利还是利他?
- 叔本华的启发
- “自主”思想与浪漫之自我
- 自利还是利他
- 牧歌式的社会
- 通向“无”的彼岸——浪漫、反讽
- 第三节 《道德学大原论》与共同感情论
- 叔本华著中江兆民译《道德学大原论》
- 叔本华伦理说
- 道德之基础——反功利主义
- “恻隐之情”——与他人的共感
- 中江兆民的翻译
- 章太炎的共同感情论
- 自杀与责任——与“自主”的关系
- 小结
- 第三章 章太炎《齐物论释》的哲学——与西洋近代思想的对抗
- 前言
- 传统的创造
- 第一节 从考证学到哲学
- 考证学家章太炎
- 《小学答问》——因声求义
- 章太炎与哲学
- 哲学并非空想
- 所谓《齐物论释》
- 《齐物论释》的特征——解释学与本体论
- 《齐物论释》的主旨——“内圣外王”
- 心之解放与无压抑社会——“内圣外王”的范畴
- 第二节 何为本体——迷与悟
- 本体即“阿罗耶识”
- “真妄不二”的本体——论述本体的意义
- 康德批判——本体是可知的
- 认识的意义
- 认识迷惑存在
- 日本的明治哲学如何看待本体
- 类推的西洋哲学
- 第三节 《齐物论释》——自他融合的哲学与解释学
- 古典解释学
- 追求真理与参与现实——古典解释学的两个方向
- 《庄子解故》与《齐物论释》
- 中国的精神交流(communication)构造——思想活性化的秘密
- 为何运用解释学的形式?
- 解读——《齐物论释》的解释学(1)
- 产生含义的技法——《齐物论释》的解释学(2)
- 作为本体的“阿罗耶识”——主意主义(Voluntarism)
- 自他皆救——生命哲学(1)
- 章太炎与柏格森——生命哲学(2)
- 小结
- 结语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