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奠定清朝三百年辽阔基业的征战史,完整呈现清王朝开疆拓土的全部战争,深度思考战争中的人性、谋略和智慧。

内容简介

为什么萨尔浒大战是决定明清命运的关键之战?崇祯皇帝与袁崇焕的一年之痒如何改变战争态势?弘光政权如何在悲壮与绝望中灭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清朝巩固疆土的战争给后世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

从萨尔浒之战到大凌河之战,从己巳之变到甲申国变,从平定准噶尔到金川之战,本书详细讲述明清嬗代的完整过程和清朝开疆拓土的历次战争,真实再现了清王朝从一个小部落成长为大帝国的发展历程,揭开大清帝国崛起的众多谜团,是一部征战史、拓疆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还原高度分裂的清朝
  • 上篇 开国
  • 第一章 被忽视的力量
  • “七大恨”起兵:明朝为何纵容努尔哈赤?
  • 决定明清命运的萨尔浒大战
  • 广宁之战:守山海关还是守辽西?
  • 宁远之战:葡萄牙大炮的胜利
  • 争议中的袁崇焕:阉党、东林党与毛文龙被杀公案
  • 己巳之变:崇祯皇帝与袁崇焕的一年之痒
  • 大凌河之战:关宁锦防线流尽了明朝的血
  • 第二章 后金的野心
  • 征服蒙古,改国号为“大清”
  • 征服朝鲜,明朝东亚朝贡体系崩溃
  • 农民军四起与清军多次入塞
  • 赌国运:松锦决战
  • 为什么欧洲武器挽救不了明朝?
  • 议和困局
  • 第三章 入主中原
  • 继承权危机:“两白旗”与“两黄旗”的权力争夺
  • 明朝是因为没钱才灭亡的吗?
  • 南迁还是困守:皇帝与大臣的博弈
  • 甲申国变:北京陷落,皇帝自杀,明朝未亡
  • 大战山海关:冲冠一怒为红颜?
  • 建都北京还是返回盛京?
  • 第四章 天下归一
  • 明、清、农民军“三国志”
  • 桃花扇底送南朝:弘光政权的灭亡
  • 悲壮而绝望的抵抗
  • “流寇”还是“建虏”:明朝究竟亡于谁手?
  • 下篇 拓土
  • 第五章 “南不封王,北不断姻”
  • 统一台湾:耕凿从今九壤同
  • 两个巨人的交锋:黑龙江上的争斗
  • 平等或不平等:《尼布楚条约》意味着什么?
  • 统治西藏、蒙古
  • 满蒙联盟:南不封王,北不断姻
  • 准噶尔部的兴起
  • 乌兰布通之战:征讨准噶尔,控制喀尔喀蒙古
  • 大漠围猎噶尔丹:亲统六师,三临绝塞
  • 第六章 “十全武功”
  • 平定青海与对准战争
  • “十全武功”之始:惨烈的第一次金川之役
  • 西师之役
  • 新疆平叛
  • 乾隆为何如此固执:更为惨烈的二打金川
  • “十全武功”的虚与实:巩固西藏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8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落后的部落,崛起于长白山区后,竟然能灭掉统治上亿人口、占据东亚最好地区、已经持续近三百年的明朝?循环的历史,更新的方法最近几年,读的相关的书籍挺多的,写大清开国的,南明政权的,晚明灭亡的,农民起义军的奋斗的。视角不同,观点不同,看法也有所不同。总体的感觉就是标题说的,历史是一直在循环的,很多事并不新鲜,北方民族的压力,朝廷内部的党争,武将的拥兵自重,农民起义军的死灰复燃,这些不是明朝独有。只是有些新问题,用老办法解决不了早年间看的作品,大概是为明朝感到惋惜。错杀了人,比如毛文龙,袁崇焕,逼死了人,卢象升,孙传庭。假设能迁都,假设朱三太子能及时到南京,假设李定国和郑成功可以通力合作。假设朱由检在与满清议和,或者招安李自成这两件事上,能坚决一点这两年再看的书,视角有所转变,从明朝做错了什么,转变到清朝做对了什么。相比晚明,清朝入关前后,称得上是励精图治。皇太极,多尔衮,都是一时人杰。对待汉人的合作者,还是很舍得花本钱的。如果单纯看历史故事,已经看了很多了。我试着和职场工作经验相结合,看看大清帝国的崛起过程中,能给我什么启发一、团队分红机制主要包括满清,明朝,农民军。满清,在入关前后,真可谓大方,皇太极亲自招降祖大寿的故事,面对降而复叛还给高官厚禄。这一列名单里,也还包括洪承畴,吴三桂等人。甚至在日后兵败如山倒的孙可望,清朝也给了不错的体面。我理解的,一方面,满清需要汉人高层的配合,另一方面,创业期,红利足够大。大明仿佛鲸落,足够乱世的野心家们瓜分。明朝,似乎从朱棣后的皇帝,都说不上大方,很大程度上,和税收制度有关系。也担负了巨大的压力。等到了崇祯执政时期,多少有点像士大夫和军头们,都已经自己瓜分好了足够的利益。晋商在走私中赚的盆满钵满,东林党在江南也是如鱼得水,至于吴三桂等辽人集团,固然是在抵抗满清的前线,但另一方面,辽人集团也和地方割据势力一样。庞大的明朝,同时供养着三只军队。我甚至觉得明朝信用破产了一样,日后南明的史可法想动员江北四镇北伐,开出的条件不比满清差,军头们也没有动力去为明朝奋战。农民军,主要讲李自成,李自成的起义军在历朝历代里,也算特别的,没有打宗教旗号,而且始终不改本色(中性词,没有褒贬)。直到李自成打下北京了,他都没有和传统官僚阶级合作的意思。倘若刘邦,朱元璋等人附体,想来分分钟搞定统战工作,准备抗击满清。再退一步,瓦岗的李密,元末的陈友谅,应该在这个事上,也会做的更好。闯王打下了首都,但他的心,似乎还是在陕北。没有分红,也就没有合作二、领导的性格朱由检在扳倒魏忠贤这件事上,非常有技巧,稳住九千岁,不动声色的观察朝局的反应,火候成熟了,一击必杀。作为一个非储君,且在朝也没有多少势力的继位藩王,朱由检很早就体现出他的政治天赋。但是在执政后期,我们所能看到的朱由检,似乎还是在玩这一套路。要不要招安李自成,要不要和满清议和,要不要迁都南京,要不要放弃宁远调吴三桂勤王。即便他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了,底下大臣就是不表态。陈新甲用生命给同僚上了一课。如果两个事合在一起看,朝令夕改,薄情寡恩这些先不提。这一类领导,就是喜欢拿别人当枪使。在多数时候,这可能是奏效的,也是一种驭人之术。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如果没有亲自上场,恐怕团队都会宕机。人和人最重要的,还是信任。上下级也一样。三、团队的战斗力满清 VS 明朝,萨尔浒之战,松山之战,明朝都是举国之力满盘皆输。从战绩上看,可能是孙承宗以辽人守辽土,并且全国财政都往前线投入的情况下,后期勉强能稳住局面。关宁铁骑也的确有实力和满清军队过招。农民军 VS 明朝,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名气的确很大,但是农民军在和正规军的作战中,其实站上风的时候并不多。杨嗣昌,洪承畴,孙传庭,曹文诏等将帅,在对阵农民军的时候,都能称得上是一时名将。农民军 VS 满清,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后续几乎是一路溃退。如果光看这些,答案仿佛很明显。但在不同时期,例如在征伐南明的战争中,吴三桂等汉人部队,比满蒙八旗更能打。在南明招安了大西军和大顺军余部后,这些起义军反而是抗击清军的主力和精锐。团队的战斗力,不是一个恒定的。非常仪仗组织来统筹。按传统的说法,可能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有句话很有名黑格尔: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曾经深以为然。现在想想,可能不完全对。是当时人不懂历史?或者不听劝?都不是,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光时亨针对太子先行前往南京的提议,说的是唐朝的灵武之事,不能说没读历史。也的确有这个风险在。蒋介石还说红军长征,走的是石达开的老路。也的确是石达开的道路,只是走出了不一样的结果。决策也受环境影响与信任相对应的,就是猜疑链。而且猜疑链,没得治。五代的故事,简要说,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皇帝都疑心将领要反,将领都疑心皇帝要干自己。从后周到北宋,才治好了这个猜疑链。读历史可以学到什么,时至今日,我也还是不知道。可能是看待有些事情的时候,思路会更清晰?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上马能战 下马能治

      『从建政开始,清朝与明朝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战争,战场由白山黑水的萨尔浒,一直蔓延到中缅边境。』序言中放入这么一段气势磅礴的描述,本书就不可不看😂。一个人口基数仅有明朝千分之一的渔猎部落,竟然可以在六十年四代君王的时间里,苦心经营,一步步蚕食掉一整个大明王朝,最终君临天下,甚至突破自南北朝以来 “胡人无百年之运” 的魔咒,享国祚二百七十年之久,直到中国封建王朝的尽头。作者侯杨方老师跳出传统着眼于事件的观察框架,以更加广阔的历史视角去解读清朝疆域的征战变迁史,从故事中跳脱出来,回到历史现场,用更加现实的手法去理解历史本身。相较于同类题材的书籍,侯老师首次引入了朝鲜李朝和西方传教士的许多历史材料,对那些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加以佐证与分辨,让隐匿在时间背后的真相得以重见天日。例如,历史上被传首九边的熊廷弼到底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还是战败失土,罪有应得。又比如,“若魏忠贤还在,国事断不会至此” 的猜测是否真的符合当时的现实状况,还有吴三桂是否真的 “冲冠一怒为红颜”,以及张献忠、李自成种种覆灭,毛文龙到底该不该死…… 等等的历史悬案,作者在书中也一一给出他的见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奠定清朝三百年辽阔基业的征战史

        从萨尔浒之战到大凌河之战,从己已之变到甲申国变,从平定准噶尔到金川之战,本书详细讲述明清嬗代的完整过程和清朝开疆拓土的历次战争,真实再现了清王朝从一个小部落成长为大帝国的发展历程,揭开大清帝国崛起的众多谜团,是一部征战史、拓疆史。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7条书评

        出版方

        天地出版社·华夏盛轩

        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8年08月18日,注册地址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群园三区3号楼7层,主要从事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批发、零售;资料编辑;版权贸易;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