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苏珊·桑塔格剥除掉疾病千百年来在文化中被误解的种种迷思,呈现出它们的真正意义。

内容简介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艾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卷首语
  • 篇一 作为隐喻的疾病
  • 引子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篇二 艾滋病及其隐喻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译后记
  • ILLNESS AS METAPHOR
  • Chapter One
  • Chapter Two
  • Chapter Three
  • Chapter Four
  • Chapter Five
  • Chapter Six
  • Chapter Seven
  • Chapter Eight
  • Chapter Nine
  • AIDS AND ITS METAPHORS
  • Chapter One
  • Chapter Two
  • Chapter Three
  • Chapter Four
  • Chapter Five
  • Chapter Six
  • Chapter Seven
  • Chapter Eight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3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还原疾病的“本来面目”?

    这是一本试图让疾病还原 “本来面目” 的书。用作者的话说,她写这本书为的是 “平息想象,而不是激发想象。不是去演绎意义而是从意义中剥离出一些东西”。
    作者认为,尽可能消除或抵制对疾病的隐喻性思考,是看待疾病的最真诚的方式,同时也是患者对待疾病的最健康的方式。
    我提取了书中的内容做成清单,希望能帮助你快速了解本书内容:


    1、 这本书的结构有点特别,它是由两篇篇幅很长的文章组成的合集。第一篇叫《作为隐喻的疾病》,第二篇叫《艾滋病及其隐喻》。这两篇文章不是有关疾病的医学专业论文,而是有关 “疾病隐喻” 的文化批评文章。这两篇文字之间相差了近 12 年,但讨论的内核是一致的:疾病的隐喻有哪些、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隐喻、它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
    2、 本书作者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艺术评论家,在文学界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著称。她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桑塔格曾把 “意义的世界” 称为 “影子的世界”。在这本书中,她想讨论的并不是疾病这个本体,而是疾病的影子,也就是疾病被当作修辞手法使用的情形。
    3、 人类的表达本身就具有力量,同样的内容,我们用不同的说法去表达它,就是在给内容本身添加意义。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态度。我们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物质的、客观的,另一个是精神的、意义性的。
    4、 用本书译者的话说:“这个科学至上的时代,是一个强调可控制性的时代,因而对那些似乎不可控制的东西奇特地显示出一种非科学的态度。” 这里的 “非科学” 不一定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迷信活动,很多时候它是非常隐蔽且不易察觉的。隐喻就这样一块很容易把人引入歧途的土壤。
    5、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批判隐喻,隐喻没有好坏之说。只是我们需要认识到,隐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危机。有些东西,是不适合拿来隐喻的,疾病就是其中之一。桑塔格想做的,是向我们揭示出 “影子世界” 的真相。通过带我们看清楚疾病的隐喻,从而还原出疾病的本来面目。
    6、 不同的疾病会带来不同的隐喻,这主要和疾病的症状和人们的认识程度有关。比如,在十九世纪的西欧,尽管因霍乱而死的人要少于因天花而死的人,但人们更恐惧霍乱,这是因为霍乱非常凶猛,而且症状也不体面:急性痢疾和呕吐,患者死后身体还会分解腐烂。
    疾病有哪些隐喻呢?
    7、 隐喻 “死亡”。在十九世纪,结核病最能激发出人类的恐惧本能,听到有人得了结核病就相当于死刑判决,但在今天结核病显然就不会和死亡隐喻挂钩。取而代之的,很多癌症取代了结核病当初的隐喻效果。
    8、 隐喻 “浪漫”。虽然结局都是死,但结核病有很多罗曼蒂克的元素。原因是它的发病状态有一种 “优雅的美感”,患者的生命仿佛如烟花一般,加速闪耀又黯然消逝。十九世纪的文学中充满了对结核病患者的那种几乎不显示任何症状、不使人觉得恐怖的 “极乐之死” 的描写。当然现实中也有许多结核病人死得非常痛苦,但在隐喻的世界中不重要。结核病一度被认为是 “极有才华的人才会得的病”,能给患者赋予美学意义。这就像是我们现在有些爱情小说,喜欢让主人公,特别是女主人公得白血病(但不会让她得肠癌之类的病,因为 “不美”)一样。
    9、 隐喻 “上天的惩罚”。古代世界对疾病的思考,大多把疾病当作上天降罪的工具。一个人或者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国家 “犯罪了”,上天就用疾病惩罚他们。在中世纪,麻风病人被看作是一个社会性文本,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腐败;是道德的劝谕和腐化的象征。
    10、 隐喻 “性格特征”。根据历史学家凯斯・托马斯的描述,在十六世纪末期和十七世纪瘟疫肆虐的英格兰,人们普遍相信 “快乐的人不会感染瘟疫”。
    疾病的隐喻带来了哪些危害?
    11、 疾病的隐喻让患者被 “污名化”。因为传播途径的原因,一些疾病非常容易被和 “不检点” 等道德问题联系到一起,比如梅毒和艾滋病。这种指责进一步扭曲,就特别容易发展成,把某些疾病和某一类人群划等号,进而变成对这类人群的攻击。比如,同性恋、欠发达地区的居民等。1832 年霍乱横行的时候,一些牧师甚至声称:凡染霍乱者,皆酒徒是也。
    12、 疾病的隐喻正当化了暴力。典型的体现是政治方面:比如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 “犹太人问题”,都把犹太人表述成了社会的 “癌症”, 对纳粹来说,想要治疗就必须使用 “激进” 疗法。作者指出,把某种现象描绘为癌症,就是在煽动暴力。在政治话语中使用癌症意象,就是在怂恿宿命论,使 “严厉” 措施正当化。疾病隐喻特别是癌症隐喻,它暗示种族大屠杀。
    13、 疾病的隐喻强化了 “非我族类” 的观点。对瘟疫的描述有这样一个特点:瘟疫一律来自其他地方,人们需要把那些令人恐惧的疾病当作外来的敌人。比如,15 世纪梅毒肆虐欧洲时,对英国人来说,是 “法国花柳病”;对巴黎人来说,是 “日耳曼病”;对佛罗伦萨人来说,是 “那不勒斯病”;对日本人来说,是 “支那病”。你看,在对疾病的想象与对异邦的想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它强化了两个观点,第一,非我族类 = 邪恶;第二,邪恶 = 污染源。注意第二个,如果一个人被判定为 “污染源” 他很可能就不再是 “我族” 了。
    14、 这本书创作时间较早,一些说法和统计数据等今天看来部分已经不太可靠了。另外,作者使用的很多素材来自小说,也让这本书并不如专业的社会学研究著作一般严谨。有人拿这本书和福科的名著《疯癫与文明》做对比,认为它并没有超出《疯癫与文明》的论述范畴,批评它的内容不够深刻。
    15、 在我看来,“疾病的隐喻” 本身是值得被单独讨论和关注的话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切口。因为只有当一件事情被我们知道它存在,并且让我们试图去识别出它时,它才有可能被真正解决。提出问题,并且试图去找到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有意义。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双重公民身份

      4.5🌟这本书由两篇文章组成,《作为隐喻的疾病》和《艾滋病及其隐喻》。如果不是作者身患癌症多年,经受无尽折磨,很难写出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和伤害。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说:疾病是生命的阴暗面,是一重更为麻烦的公民身份。正如书中所言: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种则属于疾病王国。书中还提及一些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结核病,麻风病,梅毒,艾滋病,以及恶性的肿瘤病,如癌症,如何被一步一步隐喻化,在这里,疾病并不仅仅关乎患者个人的身体。疾病的背后,是艺术表现,是道德评判,是社会议题,是政治修辞。在这里,特定的疾病名称,是被抽离出疾病本身的。这些疾病在不同语境下形成了不同的联想,而这些联想又被加诸于患者,使患者不止在身体上受到疾病的折磨,甚至在精神上也受到外界的压力。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一般人不会深究的问题,那就是本来纯粹是身体的疾病,却被当作隐喻,被人们从中阐发出种种的道德、政治和文化意义。隐喻的目的不在于揭示真相,而是掩盖真相。不管愿意与否,人的一生总会经历或大或小的病痛。“疾病远离这些意义、这些隐喻,似乎尤其能给人带来解放,甚至带来抚慰。” 如果说病患是对健康的罪与罚,那么思考则是上天对患者的赏赐。然而疾病常有,而桑塔格已不在。

        转发
        1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