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研究了刑事诉讼法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呈现了这一学科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还对刑事诉讼程序的生成机制与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和变迁问题进行了反思性评论。

内容简介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五版)(套装共2册)》包括《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上册》《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下册》共2册。《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五版)(套装共2册)》分13个部分,共33章,在对刑事诉讼法学的学科发展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五版)(套装共2册)》全面展示了较成体系的五大理论,即诉讼价值理论、诉讼构造理论、程序性制裁理论、诉讼模式理论和司法裁判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讨论了刑事诉讼中的辩护问题、强制措施问题、量刑程序问题和被告人诉讼地位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第五版序言
  • 通过程序实现法治(初版序言)
  • 第一部分 学术史
  • 第一部分导读
  • 第一章 20世纪初期之中国刑事诉讼法学
  • 一、现代刑事诉讼法学的产生
  • 二、刑事诉讼法学的初步发展
  • 三、结论
  • 附1 沈家本等奏《刑事诉讼律草案》告成装册呈览一折(摘录)
  • 附2 夏勤《刑事诉讼法要论》要目
  • 附3 陈瑾昆《刑事诉讼法通义》要目
  • 附4 蔡枢衡《刑事诉讼法教程》简目
  • 第二章 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范畴
  • 一、刑事诉讼法学基本范畴研究的回顾
  • 二、刑事诉讼价值
  • 三、刑事诉讼目的
  • 四、刑事诉讼构造
  • 五、刑事诉讼阶段
  • 六、刑事诉讼法律关系
  • 七、刑事诉讼主体
  • 八、刑事诉讼职能
  • 九、刑事诉讼客体
  • 十、刑事诉讼行为
  • 十一、结论
  • 第三章 刑事诉讼法学的回顾与反思
  • 一、研究方法
  • 二、理论体系
  • 三、两种法律传统的冲突
  • 四、制度成长的逻辑
  • 五、证据法研究的困境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二部分导读
  • 第四章 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 一、引言
  • 二、从对策到解释
  • 三、基本的问题意识
  • 四、实证方法的引入
  • 五、法学学科的交叉研究
  • 六、法律的生命有机体理论
  • 第五章 法学研究回归社会科学的思考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传统规范法学的缺陷
  • 三、社会科学方法的引入
  • 四、穿过经验事实的迷雾
  • 五、结论
  • 第三部分 诉讼价值理论
  • 第三部分导读
  • 第六章 刑事诉讼程序的三种价值——以刑事审判程序为范例的分析
  • 一、法律程序价值概说
  • 二、法律程序的内在价值——程序的正义性
  • 三、法律程序的外在价值——程序的工具性
  • 四、法律程序的效益价值——程序的经济性
  • 五、程序诸价值之间的关系
  • 第七章 程序正义理论
  • 一、程序与程序的正当性
  • 二、程序正义观念的起源
  • 三、纯粹的程序正义:罗尔斯的分析
  • 四、程序正义与当代的程序价值理论
  • 五、研究程序正义问题的必要性
  • 六、程序正义价值的独立性
  • 七、程序正义与其他正义形态的关系
  • 八、程序正义的基本构成要素
  • 九、程序正义的限度
  • 第四部分 诉讼构造理论
  • 第四部分导读
  • 第八章 刑事诉讼的横向构造模式——以审判程序为切入的比较分析
  • 一、刑事审判构造模式的划分标准
  • 二、对抗式构造模式
  • 三、审问式构造模式
  • 四、刑事审判构造模式的融合
  • 五、评价
  • 第九章 刑事诉讼的纵向构造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以裁判为中心的诉讼构造
  • 三、“流水作业式”的诉讼构造
  • 四、“流水作业式”构造的负面后果
  • 五、可预期的诉讼构造改革
  • 第十章 刑事审判前程序之整体构造
  • 一、引言
  • 二、刑事审判前程序之简要比较
  • 三、中国刑事审判前程序的构造
  • 四、中国审判前程序的主要问题
  • 五、走向一体化的审判前程序
  • 第五部分 程序性制裁理论
  • 第五部分导读
  • 第十一章 程序性制裁理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程序性制裁的基本模式
  • 三、宣告无效——程序法的独特制裁方式
  • 四、为什么要选择宣告无效的制裁方式
  • 五、程序性制裁的局限性
  • 六、程序性制裁的未来
  • 七、程序性制裁理论的体系
  • 第十二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三个模式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强制性的排除与自由裁量的排除
  • 三、可补正的排除
  • 四、程序审查优先原则
  • 五、证明责任的分配
  • 第六部分 诉讼模式理论
  • 第六部分导读
  • 第十三章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
  • 一、引言
  •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三种模式
  • 三、刑事和解的现实利益基础
  • 四、刑事和解对传统刑事诉讼理论的挑战
  • 五、一种新的合作性司法哲学
  • 第十四章 对抗性司法与合作性司法——一种新的刑事诉讼模式理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帕克和格里菲斯的诉讼模式理论
  • 三、对抗性司法及其局限性
  • 四、最低限度的合作模式
  • 五、协商性的公力合作模式
  • 六、私力合作模式
  • 第十五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三个模式
  • 一、引言
  • 二、“先刑后民”模式
  • 三、“刑民分离”模式
  • 四、“先民后刑”模式
  • 五、结论
  • 第七部分 裁判理论
  • 第七部分导读
  • 第十六章 刑事司法裁判的三种形态
  • 一、引言
  • 二、定罪裁判
  • 三、量刑裁判
  • 四、程序性裁判
  • 五、三大裁判形态的制度影响
  • 第十七章 案卷笔录中心主义——侦查中心主义对刑事诉讼程序的影响
  • 一、引言
  • 二、以案卷笔录为中心的法庭调查
  • 三、对案卷笔录证据能力的天然“推定”
  • 四、对案卷笔录证明力的优先接受
  • 五、“仪式化”、“剧场效应”与庭审功能
  • 六、结论
  • 第十八章 彻底的事实审——第一审程序与上诉审程序的关系
  • 一、引言
  • 二、事实审的形式化
  • 三、“彻底的事实审”理念的提出
  • 四、在第一审程序中构建“彻底的事实审”的必要性
  • 五、重构事实审的改革努力
  • 六、走向“彻底的事实审”
  • 第十九章 程序性裁判中的理论问题——以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为切入的分析
  • 一、引言
  • 二、程序性裁判的性质
  • 三、先行调查原则及其例外
  • 四、对侦查行为合法性的初步审查
  • 五、正式调查程序
  • 六、程序性裁判中的证明机制
  • 七、程序性裁判中的救济机制
  • 八、结论
  • 第二十章 相对独立的量刑裁判模式
  • 一、比较法的考察
  • 二、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
  • 三、量刑程序改革所面临的理论困境
  • 四、结论
  • 第八部分 辩护理论
  • 第八部分导读
  • 第二十一章 刑事辩护的几个理论问题
  • 一、引言
  • 二、刑事辩护的双重意义
  • 三、程序性辩护和量刑辩护的兴起
  • 四、辩护权的诉权性质
  • 五、辩护权的权利主体
  • 六、结论
  • 第二十二章 刑事诉讼中的有效辩护
  • 一、引言
  • 二、美国的无效辩护制度
  • 三、美国无效辩护制度的理论贡献
  • 四、中国的有效辩护制度
  • 五、我国引入无效辩护制度的可能性
  • 六、结论
  • 第二十三章 独立辩护人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德国的“独立司法机关”理论
  • 三、中国的独立辩护人理论
  • 四、对独立辩护人理论的反思
  • 五、律师独立辩护的限度
  • 六、委托人授权和信任基础上的独立辩护
  • 第九部分 强制措施理论
  • 第九部分导读
  • 第二十四章 未决羁押制度的比较研究
  • 一、引言
  • 二、未决羁押与逮捕的分离
  • 三、未决羁押的法定理由
  • 四、对羁押的其他实体限制
  • 五、羁押期限及其延长
  • 六、羁押的场所
  • 七、对未决羁押的司法救济
  • 八、程序性辩护
  • 九、结论:限制未决羁押的一般原则
  • 第二十五章 未决羁押制度的理论反思
  • 一、引言
  • 二、未决羁押的性质
  • 三、未决羁押的期限及其延长
  • 四、未决羁押的救济途径
  • 五、未决羁押的场所
  • 六、对中国未决羁押制度的反思
  • 第十部分 量刑程序理论
  • 第十部分导读
  • 第二十六章 量刑程序的独立性——一种以量刑控制为中心的程序理论
  • 一、引言
  • 二、量刑信息与定罪信息的不一致性
  • 三、诉权对量刑裁判权的制约
  • 四、公诉权内涵的必要延伸
  • 五、作为独立辩护形态的量刑辩护
  • 六、被害人对量刑过程的参与
  • 七、量刑程序中的证据规则
  • 八、结论
  • 第二十七章 量刑信息的调查
  • 一、引言
  • 二、英美“量刑前报告”制度的可借鉴性
  • 三、量刑建议与量刑信息的搜集
  • 四、辩护方在调查量刑信息中的作用
  • 五、作为量刑信息来源的被害人
  • 六、结论
  • 第十一部分 被告人的诉讼地位
  • 第十一部分导读
  • 第二十八章 “义务本位主义”的刑事诉讼模式——“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程序效应
  • 一、引言
  • 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历史考察
  • 三、“坦白从宽”的诉讼效果
  • 四、嫌疑人的如实回答义务
  • 五、被告人的认罪态度
  • 六、“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对辩护效果的影响
  • 七、两种法律传统的博弈
  • 八、结论
  • 第二十九章 被告人的双重诉讼地位——以被告人阅卷权问题为切入的分析
  • 一、引言
  • 二、被告人行使阅卷权的正当性
  • 三、被告人行使阅卷权的消极后果
  • 四、被告人的双重诉讼角色与阅卷权
  • 五、解决被告人阅卷权问题的基本思路
  • 第十二部分 刑事诉讼程序的生成机制
  • 第十二部分导读
  • 第三十章 法律程序构建的基本逻辑
  • 一、引言
  • 二、法律程序构建的理念基础
  • 三、刑事诉讼构造的诉讼化
  • 四、刑事诉讼中的权利救济机制
  • 五、法律程序生成的经验基础
  • 六、法律程序生成的宪法根基
  • 第三十一章 制度变革中的立法推动主义
  • 一、引言
  • 二、立法机关在推动制度变革方面的局限性
  • 三、制度变革中的司法推动主义
  • 四、制度变革的另一条道路
  • 第十三部分 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和变迁
  • 第十三部分导读
  • 第三十二章 刑事程序失灵问题的初步研究
  • 一、引言
  • 二、刑事程序法的实施机制
  • 三、法律程序的成本问题
  • 四、遵守程序所带来的利益损失问题
  • 五、两种法律传统的博弈
  • 六、法律程序的司法体制保障
  • 七、结论
  • 第三十三章 案卷移送制度的演变与反思
  • 一、引言
  • 二、1979年确立的庭前案卷移送制度
  • 三、1996年的“刑事审判方式改革”
  • 四、“庭后移送案卷”制度的形成
  • 五、庭前移送案卷制度的重新恢复
  • 六、制约案卷笔录移送制度的几个深层因素
  • 七、结论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