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泰斗级人物张颂作品。

内容简介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是现实,播音主持艺术,是现实,话筒前,镜头前的有声语言创作,也是现实,如何面对广大的受众,更是现实。

“我们既然有志于研究中国播音学、那就要专心致志、矢志不移地为此而一往无前、永往直前”。

播音界公认的继往开来的领军人物,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学术泰斗,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开拓者,他以“为人师表”而自豪,以“塑造灵魂”为自律,他为电波里,荧屏上的“名人”们培根养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杂记编
  • 关于传受模式的思考
  • 关于语言文化的思考
  • 关于节目品位的思考
  • 关于传者身份的思考
  • 关于传者素质的思考
  • 关于一专多能的思考
  • 关于新闻传播的思考
  • 关于受众期待的思考
  • 关于信息共享的思考
  • 关于认知共识的思考
  • 关于愉悦共鸣的思考
  • 关于网络控制的思考
  • 关于学术争鸣的思考
  • 关于听觉阈限的思考
  • 关于视觉美感的思考
  • 关于语言本质的思考
  • 关于播音标准的思考
  • 关于竞争上岗的思考
  • 关于贴近受众的思考
  • 关于评奖标准的思考
  • 关于精益求精的思考
  • 关于“通用语言”的思考
  • 关于无稿播音的思考
  • 关于有稿播音的思考
  • 关于规范意识的思考
  • 关于声形俱佳的思考
  • 关于谈话功能的思考
  • 关于传播观念的思考
  • 关于传播规格的思考
  • 关于人文关怀的思考
  • 教学编
  • 继承播音传统发挥播音优势突出播音特色
  • 传媒与教育散论
  •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人文内涵
  • 教学思想的统一与理论教学的加强
  • 有声语言训练的起点与归宿
  • 第一个问题如何认识有声语言
  • 第二个问题如何理解有声语言训练
  • 第三个问题如何进行有声语言训练
  • 齐越精神的永恒价值
  • 继承和发扬齐越精神
  • 齐越精神——熠熠生辉的旗帜
  • 播音专业教育40年启示录
  • 播音教学法研究管窥
  • 努力为广播电视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播音人才
  • 一、播音专业人才的特殊性
  • 二、语言功力培养的艰巨性
  • 三、播音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 给播音系同学的一封信
  • 给报考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同学的一封信
  • 主持人大赛随想
  • 理论编
  • 浅谈播音中情、声、气的关系
  • 研究播音理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 研究播音理论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 播音浅谈
  • 一、播音的地位和作用
  • 二、播音是一项语言艺术活动
  • 三、播音的基本原则
  • 四、播音风格
  • 五、播音中的几个关系
  • 普通话播音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论播音语气
  • 简论播音艺术的欣赏层次
  • “播音腔”简论
  • 深化播音内涵 加强语言魅力
  • 话语权力简论
  • 话语心态简论
  • 话语样式简论
  • 话语表达简论
  • 话语传播简论
  • 一、话语的交际功能
  • 二、话语的传播功能
  • 三、话语的传播范式
  • 传媒语言引领价值的本土意义
  • 一、“喉舌”的当代价值
  • 二、重点在“怎样传播”
  • 三、有声语言的生命活力
  • 传媒语言文化身份的当下识别
  • 一、传媒语言文化身份的常规形态
  • 二、传媒语言文化身份的弱化
  • 三、当下的文化处境与精神寄托
  • 四、传媒语言文化身份的维护与识别
  • 传媒语言与儒释道文化精神的追求
  •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共同体意识
  • 中国播音学发展论
  • 一、中国播音学在什么样的土壤上出现?
  • 二、中国播音学的学科建设
  • “中国播音学博士文库”总序
  •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序
  • 《当代广播有声语言的创新空间》序
  • 《播音创作主体论》序
  • 《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研究》序
  • 《播音主持心理学教程》序
  • 《影视配音艺术》序
  • 《朗诵艺术指要》序
  • 一、启蒙与普及
  • 二、有稿与无稿
  • 三、艺术与审美
  • 四、历史与现实
  • 五、情调与腔调
  • 前沿编
  • 谈谈播音的降调问题
  • 向主持人进一言
  • 论广播电视语言的净化和美化
  • 坚持规范化 走向多样化
  • 面对新世纪,广播播音何处去
  • “字正腔圆”的艺术风范
  • “口语至上”批判
  • 试论新闻播音的创新空间
  • 广播电视的网络优势
  • 捍卫电视新闻的严肃性,拒绝娱乐化!
  • 电视节目主持人不该演艺化!
  • 电视综艺节目的审美走向及媒体责任
  • 论语言传播的三重空间
  • 大众传播与人际交流
  • 试论中国播音学的发展
  • 一、中国播音学的发展态势
  • 二、世界华语播音的关注基点
  • 三、关于“融通范式”的阐释
  • 新闻发言人的口语表达
  • 语言启蒙行动宣言(代序)
  • 广播电视与语言文字规范化
  • 试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价值取向
  • 双语播音主持漫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