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神话研究“开荒”之作,时至今日论及“神话”,依然绕不开的里程碑。

内容简介

神话反映了现代文明民族在原始时代探求宇宙秘密的野心,它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是文学与文化的灵感源泉。

中国神话之丰富美丽,不亚于希腊、北欧,可惜散逸过半,仅存零星。茅盾先生借鉴西方人类学观点,对中国神话进行了细致精微的分析考证,在分析过程中又以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来比照中国神话,厘清了中国神话系统的诸多基础问题。试图捡拾那些散逸在历史长河中的神话断片,还原一幅华夏文明川流不息的神话长图。

书中很多观点具有开创之功,如“蚩尤其实是巨人族”“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就是巨人族与神之战争”“夸父与夸娥合一论”等,至今沿用。近百年过去了,茅盾先生对神话的研究与创见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至今读者与研究者无法忽视的里程碑作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中国神话研究ABC
  • 上篇
  • 第一章 几个根本问题
  • 第二章 保存与修改
  • 第三章 演化与解释
  • 第四章 宇宙观
  • 第五章 巨人族及幽冥世界
  • 第六章 自然界的神话及其他
  • 第七章 帝俊及羿、禹
  • 第八章 结论
  • 附录 中国神话研究参考用书
  • 下篇
  • 中国神话研究
  • 中国神话的保存
  • 神话的意义与类别
  • 《楚辞》与中国神话
  • 关于中国神话
  • 读《中国的水神》
  • 附录 译名对照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青年茅盾的文艺理论力作

    茅盾 1928 年的作品,10 万字 3 小时读完。作者赞同 “民族的神话是该民族最古代的历史的缩影” 的观点,指出:文学家和哲学家是保存古代神话的功臣。他们引用古代神话的时候,又常常随意修改。茅盾总结出,表现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与生活状况的神话,有六类:1、天地开辟: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2、自然现象:羲和驭日,羿妻奔月等;3 、万物来源:蚕的神话;4、神或英雄:黄帝征蚩尤,颛顼伐共工等;5、幽冥世界神话;6、人物变形的神话。上古神话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桑蚕的神话,第一次听说。《山海经》中关于扶桑的记载,让读者信心大增。也对二郎神、西王母等在四川地区流行的神话人物进行了检索和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神话需要创建

      40 多年前,看电影。第一个是纪录片,20 多分钟。第二个,第二个是正片,但由于那时候年纪小,第二个正片时已经很困了,只有它是打仗或者神话片我才会继续看。我了解神话人物主要来自于《西游记》《哪吒闹海》《封神演义》,前几年又在一位朋友的书里《越弱越暗越美丽》了解一些。但阅读这本书,你看不到这些神话人物,可以看到盘古、女娲、帝俊、炎黄、蚩尤等神或者人。中国神话系统性不足,非常可惜。缺少练习性和统一性,如果早期有人能够整理出来,供后人观赏和学习就好了。既然以前没有,希望以后有厉害的作者能够整理出完整的中国神话。不要纠结于真实、还原,历史无法做到,神话更无法做到。只要认真去做,以后可以修改优化,最好做成维基那样,后来人可以重新编辑,那一定会创造出中国神话的中国神话。中国神话失传了,哎。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发现茅盾所讲的为什么中国神话流传下来的会比较少。据最近的神话研究的结论,各民族的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或原始时代)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神话所述者,是 “神们的行事”,但是这些 “神们” 不是凭空跳出来的,而是原始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之必然的产物。原始人民的心理,有可举之特点六:一为相信万物皆有生命,思想,情绪,与人类一般;此即所谓泛灵论(Animism)。二为魔术的迷信,以为人可变兽,兽亦可变为人,而风雨雷电晦冥亦可用魔术以招致。三为相信人死后魂离躯壳,仍有知觉,且存在于别一世界(幽冥世界),衣食作息,与生前无异。四为相信鬼可附丽于有生或无生的物类,灵魂亦常能脱离躯壳,变为鸟或兽而自行其是。五为相信人类本可不死,所以死者乃是受了仇人的暗算(此唯少数原始民族则然)。六为好奇心非常强烈见了自然现象(风雷雨雪等等)以及生死睡梦等事都觉得奇怪,渴要求其解答。(Andrew Lang:MythRitus and ReligionPP.48 一 52)原始人本此蒙昧思想,加以强烈的好奇心,务要探索宇宙间万物的秘奥,结果则为创造种种荒诞的故事以代合理的解释,同时并深信其真确:此即今日我们所见的神话。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内说:“中国神话之所以仅存零星者,说者谓有二故: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然详案之,其故殆尤在神鬼之不别。天神地祇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祇。人神淆杂,则原始信仰无由蜕尽;原始信仰存则类于传说之言日出而不已,而旧有者于是僵死,新出者亦更无光焰也。” 神话是信仰的产物,而信仰又是经验的产物。人类的经验不能到处一律,而他们所见的地形与气候,也不能到处一律。有些民族,早进于农业文化时代于是他们的神话就呈现了农业社会的色彩… 但是同时的山居而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却因经验不同,故而有了极不同的神话。” 据我个人的意见,原因有二:一为神话的历史化二为当时社会上没有激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以诱引 “神代诗人” 的产生。神话的历史化,固然也保存了相当的神话;但神话的历史化太早,便容易使得神话僵死。中国北部的神话,大概在商周之交已经历史化得很完备神话的色彩大半褪落,只剩了《生民》《玄鸟》的 “感生” 故事。至于诱引 “神代诗人” 产生的大事件,在武王伐纣以后,便似乎没有。穆王西征,一定是当时激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所以后来就有了 “神话” 的《穆天子传》。自武王以至平王东迁,中国北方人民过的是 “散文” 的生活,不是 “史诗” 的生活,民间流传的原始时代的神话得不到新刺激以为光大之资,结果自然是渐就僵死。到了春秋战国,社会生活已经是写实主义的,离神话时代太远了,而当时的战乱,又迫人 “重实际而黜玄想”,以此北方诸子争鸣,而皆不言及神话。然而被历史化了的一部分神话,到底还保存着。直到西汉儒术大盛以后,民间的口头的神话之和古史有关者,尚被文人采录了去,成为现在我们所见的关于女娲氏及蚩尤的神话的断片了。文学家采用神话,不能不推屈原为首。《离骚》和《九歌》保存了最有风趣的神话;《天问》亦包含了不少神话的片断,继屈原的宋玉亦采用神话;“巫山神女” 的传说和冥土的守门者 “土伯” 的神话都是宋玉保存下来的可贵的材料。《淮南子》流传了 “女娲补天” 和 “嫦娥” 的神话,又有羿的神话。故综合的看来,古代文学家保存神话的功绩,实在比哲学家还要大些。他们一方面保存了一些神话,一方面自然亦加以修改;但大体说来,他们还不至于像古代史官似的把神话完全换了面相。在中国的原始神话中,西王母是半人半兽的神,“豹尾虎齿,蓬发戴胜”,“穴处”,“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是 “司天之厉及五残”,即是一位凶神。到了战国,已经有些演化了,所以《淮南子》公然说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而假定可算是战国时人所作的《穆天子传》也就不说西王母的异相而能与穆王歌谣和答了。我们从《淮南子》的一句 “不死之药”,可以想见西王母的演化到汉初已是从凶神(司天之厉及五残)而变为 “有不死之药” 的吉神及仙人了。这可说是第一期的演化。汉武求神仙,招致方士的时候,西王母的演化便进了第二期。于是从 “不死之药” 上化出 “桃” 来;据《汉武故事》的叙述,大概当时颇有以西王母的桃子代表了次等的不死之药的意义,所以说西王母拒绝了武帝请求不死之药,却给他 “三千年一著子” 的桃子。这可算是第二期的演化。及至魏晋间,就把西王母完全铺张成为群仙的领袖,并且是 “年可三十许” 的丽人,又在三青鸟之外,生出了董双成等一班侍女来。这是西王母神话的最后演化。西王母神话的修改增饰,至此已告完成,然而也就完全剥落了中国原始神话的气味而成为道教的传说了。西王母汉画像砖拓片 四川省博物馆藏神话是什么?这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说得清楚明白的。如果我们定要一个简单的定义,则我们可说: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却确信以为是真的。神话是怎样发生的呢?这也有多种的说法。已死的解释,我们不必去提及;单讲还活着的解释,安德烈・兰(Andrew Lang)以为神话是原始人民信仰及生活的反映。他说原人的思想有可举之特点六:(一)为万物皆有生命、思想、情绪,与人类一般;(二)为呼风唤雨和变形的魔术的迷信;(三)为相信死后灵魂有知,与生前无二;(四)为相信鬼可附于有生的或无生的各物,而灵魂常可脱离躯壳而变为鸟或他兽以行其事;(五)为相信人类本可不死,所以死者乃是受了仇人的暗算(此思想大概只有少数原始民族始有之);(六)为好奇心,原人见自然界现象以及生死梦睡等事都觉得奇怪,渴望要求一个解释,而他们的知识不足以得合理的解释,则根据他们的蒙昧思想 —— 就是上述的六种 —— 造一个故事来解释,以自满足其好奇心。我们所谓神话,乃指: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所叙述者,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但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却信以为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上古的神话是多而杂,只有到后世才逐渐统一和系统,这个工程真是浩大啊!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领读文化

        北京领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7年1月份,一家年轻有活力,并拥有资深出版团队和丰厚内容资源的内容策划、营销推广与发行公司,致力于用理性态度、市场眼光、匠人手艺,为城市中产者提供高品质图书及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