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近二十年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表演艺术类(包括曲艺、戏曲、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优秀论文。

内容简介

全书全面梳理了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成果,经筛选、整理后,按专题进行编目集结成书,分成六编:

第一编“非遗表演艺术及其传承人”,第二编“说唱艺术”,第三编“传统戏剧”,第四编“传统音乐”,第五编“传统舞蹈”,第六编“史论”。

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大量的田野材料及理论分析都将丰富该领域的成果。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基本信息
  • 总序
  • 第一编 非遗表演艺术及其传承人
  • 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与功能
  • 一 传统戏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 二 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
  • 三 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文化功能
  •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 一 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是做好传统表演艺术保护的前提
  • 二 维护与营造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保障传统表演艺术生存的关键
  • 三 加强活态传承,是强化传统表演艺术主体的重要方式
  • 四 坚持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是增强传统表演艺术生命力的主要途径
  • 表演艺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一 云南省表演艺术类国家级“非遗”的保护现状
  • 二 保护、传承云南省表演艺术类国家级“非遗”的措施
  • 当下民间说书艺人的生存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 一 被迫转型:艺人的“职业”转变与积极应对
  • 二 大龄化与由外而内:技艺传承的断裂与调整
  • 三 非遗保护:艺人眼中的救命稻草与发展契机
  • 四 结语
  • “非遗”艺人保护聚焦
  • 一 艺人的当代境遇
  • 二 艺人保护聚焦
  • 结语
  • 第二编 说唱艺术
  • 论兰州鼓子在现代化语境下的生产与接受
  • 一 社会世界
  • 二 创造者
  • 三 接受者
  • 四 文化客体
  • 兰州鼓子:民间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困境
  • 一 兰州鼓子由来探寻
  • 二 兰州鼓子词的分类及核心价值
  • 三 兰州鼓子词的雅俗嬗变
  • 四 兰州鼓子的传承制约及对策
  • 说唱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一 说唱艺术及其相关界定
  • 二 云南少数民族说唱艺术的类型
  • 三 云南少数民族说唱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 四 结语
  • 表演理论视角下的郭德纲相声:个案研究与理论反思
  • 一 60年来相声的社会生态:郭德纲相声兴起的社会/文化语境
  • 二 “钢丝”的观赏期待:市民生态与都市怀旧
  • 三 再情境化:传统相声的移植与发明
  • 四 文本细读:表演及其政治分析
  • 五个案总结与理论反思
  • 佛山“龙舟说唱”的活态传承与保护研究
  • 一 口传身授:佛山龙舟说唱的传承方式
  • 二 “惯常”与“即时”:佛山龙舟说唱的表演情境
  • 三 程式化的声腔锣鼓:佛山龙舟说唱的生成依托
  • 四 佛山龙舟说唱的濒危趋向及其保护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温州鼓词多元传承生态的形成
  • 一 门头词、平词与大词:温州鼓词的原生表演形态与传承
  • 二 卷入“非遗”浪潮: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的传承
  • 三 《温州曲艺场》: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新的传承形态
  • 结语
  • 第三编 传统戏剧
  • 牡丹亭:从“至情版”到“青春版”
  • 一 引言:经典热与“牡丹亭热”
  • 二 前经典:民间“还魂”故事
  • 三 建构经典:汤显祖的“至情版”
  • 四 解读与重构经典:白先勇的“青春版”
  • 五 结论:经典解读引发的思考
  • 昆曲的雅俗与保护传承
  • 我国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 一 昌黎皮影戏的艺术特点及存续状态
  • 二 昌黎皮影戏的发展困境与创新探索
  • 三 文化传播视域下昌黎皮影戏的发展策略探讨
  • 结语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应用
  • 二 社戏、罚戏与绍剧
  • 三 舜王庙的罚戏、罚宴与自然资源管理
  • 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 失语与言说之间
  • 一 非遗语境的生成
  • 二 文本中的言说与失语
  • 三 傩实践中的言说与失语
  • 四 非遗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
  • “采茶”人生路
  • 一 与文艺结缘:连县的成长经历和进入训练班
  • 二 崭露头角:舞台上的历练
  • 三 融会贯通:担纲期的摸索与创新
  • 四 坚守:传承生态的变迁及对发展的思考
  • 后记
  • 第四编 传统音乐
  • 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与学界的学术责任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下的花儿研究
  • 二 蒙古族不演唱花儿吗
  • 三 各地花儿会的文化个性都是一样的吗
  • 四 花儿的口头传统与抢救保护
  • 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一 传统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
  • 二 文化生态与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
  • 三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及其措施
  • 江苏第一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 一 江苏第一批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
  • 二 借鉴全国部分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经验
  • 三 江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展望
  •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研究的时空维度
  • 一 文化空间的基本含义
  • 二 石宝山歌会的文化内涵
  • 三 石宝山歌会的时间维度分析
  • 四 石宝山歌会的空间维度分析
  • 文化空间的概念与边界
  • 一 口传史诗演述场域:一种传统的文化空间
  • 二 歌场:日常待客与节日庆典中的史诗演述
  • 三 道场:祭祖活动与人生礼仪中的史诗演述
  • 四 从神圣到世俗:非遗语境中的史诗舞台化
  • 五 客观与建构:文化空间的概念与边界反思
  • 第五编 传统舞蹈
  • 山野奇花的旷世魅力
  • 从《祭孔乐舞》看“非遗”的舞台表演及其本真性
  • 一 现代性语境下的“非遗”:从生活到艺术
  • 二 《祭孔乐舞》的历史形态与当代传承
  • 三 传承精髓:“本真性”的结构与建构
  • 四 余论
  • 论民俗传统的“遗产化”过程
  • 一 自在状态的土家族“毛古斯”
  • 二 作为文化资源与文化遗产
  • 三 从“文化表演”到“表演文化”
  • 人地关系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舞草龙的表征形式:信仰仪式与文艺展演
  • 三 舞草龙的本真内涵:生活需求下的民间信仰
  • 四 保护对策:人地关系视野与文化空间修复
  • 彝族花鼓舞民间自组织“花鼓会”的结构与功能
  • 一 彝族花鼓舞与“花鼓娘娘”
  • 二 彝族民间花鼓会及内部结构
  • 三 彝族民间花鼓会的多重功能
  • 结语
  • “文化空间”视角下彝族“打歌”保护与开发研究
  • 一 巍山彝族“打歌”的文化生境
  • 二 巍山彝族打歌的原生情境
  • 三 巍山彝族“打歌”的当代境遇
  • 四 巍山彝族“打歌”保护与发展路径探讨
  • 试析全景敞视中不同主体的“非遗”视觉差
  • 一 全景敞视:可见与不可见共存
  • 二 视觉差:凝视主体对羊皮鼓舞的视觉成“像”建构
  • 三 从羊皮鼓到羊皮鼓舞:视觉“非遗”的文化再生产
  • 四 结语
  • 第六编 史论
  • 壮族“歌圩”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一 壮族民间歌唱传统研究概述
  • 二 壮族“歌圩”习俗研究的回顾
  • 三 “歌圩”习俗研究方法的探索
  • 四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寻根传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舞蹈学术史的回顾与评述
  • 一 传统舞蹈非遗研究的三个阶段
  • 二 非遗视角下传统舞蹈研究的发展趋势
  • 结语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