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德国心理学家教你告别同样的坏感受、同样的错误、同样的创伤,拥有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能力。

内容简介

伴侣那么糟糕,为什么有些人离不开?为什么离开了一个糟糕的伴侣,又遇到一个更糟糕的伴侣?为什么你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走进同样的死胡同?虽然你也会告诫自己“下次再有类似的事,遇到类似的人,不能再这样了”,可一遇到事情,又掉入了旧有的应对方式中。

一般来说,你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日常生活。然而,你还是会经历一些丢失了掌控感的时刻,在类似的事情上吃亏、犯错、受伤。

你可以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作者提出,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由内在的四部分人格决定的: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成人自我。当我们去觉察并修正自己的应对方式时,我们能看到自己内心的冲突、创伤、心结,我们可以重新理解自己难以驾驭的情绪和感受,并通过刻意练习,拥有一个更加稳定的成人自我,一个不被情绪淹没、拥有良好社会属性、能完成任务且自律、意识到自己的短板与资源的,更加智慧的自己。

同时,通过深度的觉察和修正,我们可以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创造新的关系模式和行为模式,不再在积习难改的命运中打转。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读
  • 第一章 总是有同样的坏感觉,总犯同样的错
  • 第一节 自我认知
  • 第二节 来自童年的“纠缠者”
  • 第三节 来自过去的命令
  • 第四节 是应对方式还是欺骗自我的花招
  • 第五节 我们的优点
  • 第六节 是什么从小时候开始就影响我们的感情和行为
  • 第二章 识别来自童年的“纠缠者”和我的强项
  • 第一节 谁指引我的生活
  • 第二节 内在小孩的产生与作用
  • 第三节 我们的内在审判者如何产生并起作用
  • 第四节 糟糕地处理来自童年的绊脚石
  • 第五节 成人自我
  • 附录 我的个人内在地图
  • 第三章 “耀眼的”人物和极端的类型
  • 第一节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变得极端化
  • 第二节 什么样的人会羞辱自己
  • 第三节 如果只有成功和权力才重要
  • 第四节 歇斯底里者
  • 第五节 那些不重视自己的人
  • 第六节 离开别人就活不了
  • 第七节 当控制和不信任决定了生活
  • 第八节 一切都是阴谋,一切都是敌人
  • 第四章 脱下旧衣——走进更充实的生活
  • 第一节 终于开始清理
  • 第二节 帮助受伤的内在小孩
  • 第三节 抚慰被宠坏的内在小孩
  • 第四节 强化幸福的内在小孩
  • 第五节 摆脱内在审判者
  • 第六节 检验自己的行为
  • 第七节 变得更成熟
  • 第八节 现在,扬帆起航吧
  • 练习与练习单目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0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

    从出生到死亡,人们一直在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的人生脚本就被父母所书写。在一些人的成长的过程中,严苛的父母、外界的规条,形成了其内在的审判者,让这些人走向偏执,变得越来越不自由。内在审判者就像一个法官,而与之对应的内在小孩就像一个 “罪犯”,这个没有得到妥帖照顾的小孩,总会听到一些声音在说:你这样是不好的,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得为我们的婚姻负责,你得为我们的争吵负责…… 背负着这样的沉重枷锁,一些人变得怯懦,变得不自信,变得谨小慎微。他们本应在如花的年龄绽放光彩,结果却不得不蜷缩在厚重的保护壳里,与梦想无缘,也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成年之后,他们才意识到,原来成长可以带来改变,自己可以改写自己的故事脚本,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拥抱那个没有被妥帖照顾的内在小孩,并且与内在的审判者和解。此时,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发展自己的成人自我,提升自己的心智化水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过不被过去限定的人生。     ( —— 心理咨询师任丽为本书撰写的 “导读”)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个人成长,这本书有新视角。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684 本《0 次到 10000 次》成年之后,他们才意识到,原来成长可以带来改变,自己可以改写自己的故事脚本,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拥抱那个没有被妥帖照顾的内在小孩,并且与内在的审判者和解。此时,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发展自己的成人自我,提升自己的心智化水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过不被过去限定的人生。在你的自我认知中心存在各种情绪,其中有积极的情绪也有消极的情绪。情感时常是矛盾的:这一秒你爱一个人,下一秒你却痛恨这个人;或者你渴望某些东西,但恐惧让你畏畏缩缩,不敢追求。对你来说,那些强烈的情感似乎都是不合逻辑的,让人难以理解的,有时甚至是可笑的。改变的第一步是认真对待那些一再出现的心理模式,并了解它们在自己人生中的意义。我们不妨为此多了解一下自己性格的内在组成部分。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由不同的内在部分构成。我们将这些内在部分分为四种: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而做出的反应和行为)以及成人自我。苛刻的内在审判者 “只会” 使痛苦者陷入完美主义。如果你是一个让自己承受极度压力的人,那这可能是因为你心中有着苛刻的审判者,这使一个人的价值直接取决于其成绩。他的满足感始终是短暂的,因为他永远要实现更大的目标。更糟糕的是,如果哪一次没有实现目标,这个人就会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价值,是不值得被爱的。相比顺从,回避是指对来自内在审判者的有害声音的逃避 —— 这往往也代表一种对生活的逃避。这类人确实能成功地回避不愉快的感受,因为回避者会寻找一些不会让他们接触童年感受和父母命令的地方。然而,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回避者的行为也妨碍了自己得到幸福。如同我们会拥有穿在身上觉得自在的衣物一般,我们每个人都有健康、完全得体、既不幼稚也无不足的内心部分。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定位自己,就会成功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做出正确的决定,解决问题,保持人际关系。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够很好地评估并满足自己与同伴的需求。当内在小孩主导我们时,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也会相应地显得相当不成熟。虽然那时我们体验到了强烈的情绪,但我们当前的情况并不足以充分解释这些感受。这些情况让我们想起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时期,基本需求被忽视的场景。我们把内在小孩分为受伤的、被宠坏的和幸福的内在小孩。为了培养孩子的相关观念,必须为孩子创造尝试的机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孩子必须体会到表扬和欣赏,当然还有信任。如果这样的体验被夺走,那他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自己失去信心,乃至对正常的要求感到力不从心。相反地,如果他们已经学会了驾驭各种挑战,就能从中找到自信的源泉。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个性和被真诚以待的需求。一个人如果向他人或新的挑战敞开自己,却只体验到讥讽和嘲笑,就会遭受严重的伤害。如果孩子们有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却被嘲笑的经历,他们在成年后就很难再敞开心扉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接纳自己,对话自己,改变自己

        对话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给他起个名字,他是可怜的、无助的、受伤的、孤独的,请正视他,他需要安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你残缺的心灵,接纳实现不了的梦想,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自己不敢想象的事,遵从自己的内心,做正确而有意义的事,改变从当下的每一次对话、每一件事的处理方式开始,以心平气和的勇气面对生活的一个又一个挑战!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0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