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7千字
字数
2019-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历史学者张宏杰2019年全新重磅力作,集二十年思考之大成,一本书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内容简介
中国文明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外来因素并未改变中华文明的本质,反而更彰显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本书将中国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对中国史的整体概念。同时,本书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的解读方式,力图全方位呈现中国历史治乱循环背后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动因。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为什么写“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
导读
-
第一篇 中国文明的起源
-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几条大脉络
-
第二章 夏朝为什么出现在河南
-
第三章 中国文明起源的世界因素
-
第四章 中国文明的基本性格
-
第五章 为什么希腊人“弑父”而中国人“杀子”
-
第六章 夏商周三代:血缘纽带的扩大
-
第二篇 秦始皇以前的中国
-
第七章 贵族文化的黄金时代
-
第八章 乱世的活力
-
第九章 战国史就是变法史
-
第十章 法家的基本思路
-
第十一章 秦国崛起的秘密
-
第十二章 中国统一与欧洲分裂
-
第十三章 影响深远的周秦之变
-
第十四章 孔子为什么经常梦到周公
-
第三篇 秦汉与罗马
-
第十五章 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的秦朝
-
第十六章 汉代对秦代的重大升级
-
第十七章 秦汉与罗马的神奇联系
-
第十八章 为什么罗马帝国分裂后不再统一
-
第四篇 从秦朝到清朝的历史循环
-
第十九章 “按下葫芦起了瓢”
-
第二十章 丞相名称背后的权力演变
-
第二十一章 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徘徊的地方政府
-
第二十二章 中原与草原的循环
-
第二十三章 唐太宗是胡人还是汉人
-
第五篇 秦以后王朝的周期性崩溃
-
第二十四章 关于“封建”与“郡县”的2000年争论
-
第二十五章 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
第二十六章 为什么秦之后不停地治乱循环
-
第二十七章 沉重的“轻徭薄赋”
-
第二十八章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
第二十九章 欧洲没有“官逼民反”
-
第六篇 欧洲与中国的交错
-
第三十章 中国历史循环中的突破
-
第三十一章 中国文明的顶峰和衰落
-
第三十二章 没有中世纪,就没有新欧洲
-
第三十三章 “自治城市”:诞生资本主义的容器
-
第三十四章 古代中国对商人的防范
-
第三十五章 中国历史上的官营传统
-
第三十六章 中国古代城市与欧洲自治城市
-
第三十七章 统一国家和全球化的开始
-
第三十八章 “公司式殖民”的出现
-
第三十九章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
第七篇 两个世界的撞击
-
第四十章 饥饿的盛世
-
第四十一章 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
-
第四十二章 从财政角度看鸦片战争的失败
-
第四十三章 “借钱”的能力与英国崛起
-
第四十四章 被约束的权力更强大
-
第八篇 打开国门后的世界
-
第四十五章 近代世界转型最顺利的国家:日本
-
第四十六章 朝贡体系与中国的面子外交
-
第四十七章 要吞并大英帝国的缅甸
-
第四十八章 海上来的蛮夷和陆上来的不一样
-
第四十九章 蛮夷之国实现了中国“三代”的理想
-
第五十章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
结语 中国历史的独特性
-
后记
展开全部
坚持每周看本好书(第五本)
《简读中国史》书评 从科普的角度上看,如果只读一本书中国历史书,我建议读这本。原因是许多历史书为了呈现历史细节,经常描写出历史的细支干末,这样反倒显得历史过于臃肿,劝退大部分的读者。当然,这本书的定位是科普书,我认为可以读完这本书再去阅读针对性历史的书籍,先找到历史的发展脉络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一、历史是有规律运作的。回顾华夏文明自从夏商周以来,中国历史一直处于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的状态。中国曾经有过三段长期分裂的历史状态:1)春秋战国 2)三国魏晋南北朝 3)唐末藩镇割据 由秦国统一天下,政治上最大的创新之一就是从分封制改成郡县制。分封是夏商周时期的部落联盟式的管理,即把占领来的土地交给身边和自己具有血缘关系的宗亲去打理,宗亲也同样把自己的土地交给他们身边信任的宗亲去打理,此为 "分封制"。而秦始皇则把分封制改成郡县制,就是划分区域省级乡村,轮流管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利弊,对于秦汉以后的朝代,基本沿用郡县制,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避免出现可以威胁中央的地方,皇权可以通过郡县延申到各个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坏处就是地方很难形成可以抵御外敌入侵的力量,并且由于郡县长的权力分散,处理事情的效率会低。也是自秦朝以后,中国历史呈现周期性的崩坏与更替,新朝代总是会警惕上一个朝代的灭国原因,可是旧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例如汉朝看见秦朝过度劳役民众,导致陈胜吴广起义,汉高祖刘邦称帝后马上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再如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国家无法管控地方,宋朝吸取教训重文轻武,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却导致整个宋朝被外敌入侵难以抵抗… 总之,一个朝代的后期总是官员腐败,国家过度汲取民众,导致各地的农民起义爆发,一场席卷全国的起义抗争重新把过往的中央机器打碎,接着又重新建立一套新的政权。二、历史从来不是孤立读中国史,必须了解世界史,因为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在我们印象中中国历史以来都是孤立于世界而存在,但事实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许多事件影响过中国。最出名的莫不过鸦片战争,英国列强前行打开中国的市场,从此中国被动卷入全球化。我们读初高中读历史教科书都会看到鸦片战争是如何侵略我们的民族,但实际的历史背景是,英国一开始并没有打算用武力的手段打开中国的市场,英国人在进入中国后被中国官员百般刁难,无奈找到当时的乾隆皇帝要求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这个机会是当时中国认识西方的窗口,起码事端还不至于上升到战争。可是乾隆皇帝却不以为然,面对英国人送来的当时全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不屑一顾,并且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事态逐步演化才变成最后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启近代历史的序章,中国这个世界霸主的认知在西方世界落幕,直到改革开放以前,留下的是落后与愚昧的面貌。三、历史有正面,也有侧面。读历史,要看到历史的正面,也要看到历史的侧面。既要看到别人做了什么,也要看到我们做了什么,才能形成全面看待历史的视角。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重农抑商,可是我们也看到西方恰恰是靠着发达的商业把创新推向市场,直至发展到全球霸主地位。那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皇帝还是推行这种政策呢?原因有很多种,譬如说:1)中国得天独厚的地貌环境适合耕种,发展小农经济完全自给自足,不需要频繁地交换商品。中国的地理封闭性以及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纬度相当,自西向东,依靠在水资源播种的农产品大径相同,你有的我也有,不需要交换,也交换不出更多新的商品。2)中国夏商周的部落联盟是依靠小农意识或农业文明发展起来的政体结构,农业讲究分工协作,人与人的关系必须融洽,人依靠内心的真善美即可维持社会秩序,儒家强调的 "人性本善" 的根源就在于此,孔子本人述而不作,因为他认为前人写的作品已经非常完善,他只需要把周代的文化传播出去,因此孔子本人没有写过任何作品。而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占据着统治者维持国家的共同文化意识。3)小农经济极大推动人口增长,只要没有遇到天灾人祸,基本满足每天温饱问题,人们何乐而不为呢?其次对于国家统治来说,小农经济意味着人的生活不会大范围移动,有利于国家统治。并且正如前面所说,中国如果鼓励商业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尽管如此,随着全球化进程与科技发展,中国也开始鼓励商业发展,譬如宋朝时期出现的夜市,同样还是宋朝,商业税收比例曾一度占比 70% 左右,可见一个国家是否重农抑商,或抑商重农并非统治者一家之言,而是综合因素的考量。
世界坐标下的中国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记忆,对于中国历史始终怀有敬意,但是想说清楚它又非常不容易。张宏杰先生的《简读中国史》让我找到了一个视角,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读史的关键在于总结和分析,看清中国史必须了解世界史。本书讲述的是中国从秦到清的历史表现作为路径,用拼图的方式把大致轮廓画了出来,或者更形象地说是用鱼骨的方式进行讲述,全文又纵又横,以纵为骨讲述中国历史,用横联系世界历史,在世界史背景下观察中国简史,看似信马由缰,实则自有作者写作意图行走的逻辑。通过大量的事件不断完善知识拼图,丰富鱼骨,以最小的篇幅尽可能将清楚中国历史脉络。
读史需要大智慧
书摘: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历史学家们基本上是按照 “善恶忠奸” 这个简单的思路,对复杂的历史记忆进行整合。几千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总是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就是因为人心不古,不肯好好听孔子的话。如果大家都老老实实贯彻孔孟之说,那么尧舜之治很快会再现。而普通老百姓听了历代的评书、演义,得出的结论更是简单:一切成功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忠臣的话,一切失败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奸臣的话。所以只要 “亲贤臣、远小人”,天下自然太平。这种历史总结能力,是中国从秦朝到清朝,一直在 “鬼打墙” 式的治乱循环中绕圈子的原因之一。这段话总结得可真好。细细品慢慢嚼……
- 查看全部175条书评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