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8千字
字数
2018-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与文学价值观的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了中国古代知识主体——士人阶层的人格结构、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探讨了这个知识阶层人格冲突与心理焦虑,揭示出中国古代主流文化与士人阶层人格结构、文化心态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该书对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历史形成与基本旨趣进行了深入分析,勾勒出这一文学价值观与士人阶层人格冲突、心理焦虑、人生理想之间的密切关联,对“士人的自我塑造与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展开”、“士人与自然——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价值观”、“士人的二重人格与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内在冲突”、“士人的社会理想与中国古代工具主义文学观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真如剖析,在许多重要的文学思想史问题上具有创新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问题
- 一、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视角问题
- 二、中国文艺思想的“综合性研究”问题
- 三、古代文论研究中阐释的有效性问题
- 四、向古人学习言说的方式
- 五、士人阶层在中国古代主流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 上编
- 第一章 士人乌托邦与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原始生成
- 一、士人阶层的产生
- 二、士人阶层的独立性与主体意识
- 三、士人的自我意识与使命感
- 四、士人阶层的超越性——乌托邦精神
- 五、诗乐的自然价值与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原始生成
- 第二章 士人的自我塑造与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展开
- 一、道家的人格理想及其向文学价值观的转换生成
- 二、儒家的人格境界及其在文学价值观上的呈现
- 余论
- 第三章 士人与自然——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价值观之文化底蕴
- 一、士人阶层的自我意识及对自然的认识
- 二、自然与士人精神世界的对应
- 三、自然概念向文学价值范畴的转换
- 第四章 士人的二重人格与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内在冲突
- 一、士人阶层的人格构成
- 二、儒家士人人格冲突之思想呈现:思孟学派与荀学之比较
- 三、士人二重人格在文学上的显现
- 四、士人的人格冲突与文学价值观的演变
- 第五章 士人与社会——中国古代文学社会价值的文化前提
- 一、士人阶层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 二、士人阶层究竟代表何人利益?
- 三、士人的社会心理与文学价值观
- 四、士人阶层赋予文学的社会价值之项类
-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之生成规律及其基本特性
- 一、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生成规律之一:层转
- 二、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生成规律之二:背离
- 三、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基本特性之一:文学价值即人格价值
- 四、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基本特性之二:雅化追求
- 五、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基本特性之三:神妙境界
- 下编
- 第七章 从屈原到王国维——对传统文人自杀现象的文化阐释
- 小引:士人的自救意识
- 一、屈原与先秦诸子之异
- 二、李贽与宋明理学家之比较
- 三、王国维与近现代知识分子之比较
- 结语:屈原、李贽、王国维之比较
- 第八章 从孟子到黄宗羲——论中国古代士人的文化制衡策略
- 小引:政治制衡与文化制衡
- 一、孟子对君权的态度
- 二、鲍敬言的“无君论”
- 三、黄宗羲的文化制衡策略
- 结语:文化制衡策略的意义与启示
- 第九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文学的自觉”与士人心态之关系
- 小引:“文学的自觉”与“人的觉醒”
- 一、导致“建安风骨”的诸因素
- 二、“建安风骨”的审美特征及其与“文学的自觉”之关系
- 三、“正始之音”的形成与士人心态的变化
- 四、“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的比较
- 五、“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在六朝诗歌发展过程中之地位
- 结语:士人进取精神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 第十章 唐代古文运动与士人心态
- 一、唐前期士人心态与古文理论
- 二、唐后期士人心态与古文运动
- 第十一章 文章与救世:北宋士人心态及其在文学观念上的反映
- 小引:古代士人的文化分流
- 一、影响北宋士人心态诸因素
- 二、以救世为核心的三种文化流向
- 三、对北宋三种文学观念之文化内涵的阐释
- 结语:士人与文学之阈限
- 第十二章 中西文化及文学价值观的基本差异
- 一、中西文化的几点差异
- 二、中西文化特征的优劣比较
-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
- 四、中西文学价值观对文学社会价值的不同认识
- 五、中西自然观的异同及其在文学价值观上的表现
- 主要参考资料
- 后记
- 修订版后记
- 中华学人丛书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