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三大部分11篇文章,理论前沿,适合师生及普通读者。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即理论前沿、文化现象和社会议题,共由11篇文章组成。本书既收入了部分文化社会学领军人物的标志性研究作品,又不乏新近前沿学者基于经验考察的一些真知灼见。将经典与前沿相结合、运用文化理论工具去解剖各类社会现象,是本书的突出特点。关于如何理解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事项,本书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讨论。本书适合社会学或文化研究领域的师生及研究者作为参考,也可供对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一、理论前沿
  • 二、文化现象
  • 三、社会议题
  • 尾声
  • 理论前沿
  • 行动中的文化:象征与策略
  • 一、作为价值观的文化
  • 二、文化解释
  • 三、对文化研究的启示
  • 四、结论
  • 迈向评估与评价的比较社会学
  • 一、引言
  • 二、理解评价(估)
  • 三、未来之路
  • 文化洞:超越社会网络与文化中的关系性
  • 引言
  • 跨越网络和文化的边界
  • 超越关系性
  • 叙事网络和文本分析
  • 市民社会
  • 关系型组织:场域与行动者网络
  • 品味偏好
  • 文化洞
  • 持续的争议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结论
  • 要点总结
  • 符像意识:意义的物质感
  • 一、物质的地位
  • 二、审美的地位
  • 三、道德的地位
  • 四、现实的地位
  • 五、精神的地位
  • 文化现象
  • 市场结构、创新过程与流行文化
  • 一、初步的分析模型
  • 二、流行文化生产中的创新和不确定性
  • 三、中间人管理体系
  • 结论
  • 变化的高雅品味:从“挑食者”到“杂食者”
  • 测量
  • 研究发现
  • 讨论
  • “杂食性”的理论化
  • 为什么会有从“挑食”到“杂食”的历史性转变?
  • “近距污染”与非线性文化效应:反思森政弘与“恐怖谷”
  • 远距污染
  • 中间态污染
  • 恐怖谷的经验显著性
  • 近距污染和非线性过程的更广泛应用
  • 社会议题
  • 关系账户:一种文化思路
  • 引言
  • 一、上游:道德与决策结构
  • 二、中游:有意义的时间
  • 三、下游:关系运作与表演性关系
  • 四、应用
  • 结论
  • 何者缺席?文化过程与导向不平等的因果路径
  • 一、引言
  • 二、不平等研究的三大维度
  • 三、什么是文化过程?
  • 四、例证
  • 五、结论与讨论
  • 六、尾声:社会过程、机制和分析社会学
  • 文化与教育
  • 马克思、韦伯和统计学所形成的知识核心?
  • 来自法国的挑战
  • 涂尔干的两个遗产
  • 同辈群体文化、社会网络和作为组织的学校
  • 女性与身份/地位文化的生产
  • 一、戈夫曼式劳动
  • 二、家务和剩余家庭劳动
  • 三、身份/地位生产的领域
  • 四、女性在非家庭领域身份/地位生产部门的工作
  • 五、中层和上层阶级家庭中妻子的志愿者活动
  • 结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