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诗导读解析:历史价值与文化意蕴

内容简介

自新诗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新诗难懂”的说法。这一说法有它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是自闻一多、朱自清以来在新诗和新诗研究界的许多学者致力解决的问题。该书立足于这一问题,精选了上百首在新诗史上有影响的作品,对它们进行导读。但是同时由于该书编者特定的文化和学术立场,以及广阔的精神视野,该书并非简单的诗歌导读性质的著作,而是与编者实践多年的“现代解诗学”思想相关,既是对现当代诗歌阅读与写作的导引,更是对新诗历史价值与文化意蕴的基础性建构。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诗人与解诗者如是说(一)
  • 我来到时,只剩下一片月光——读冯至的《给秋心》
  • 体验与诗——读冯至的《十四行集》(一)
  • 沉寂中的生命独白——读冯至的《十四行集》(二)
  • 生命在原始的眼里——浅析冯至的《十四行集》(二)
  • 重听原野的哭声——读冯至的《十四行集》(六)
  • 生命的沉思与追问——读冯至的《十四行集》(十五)
  • 一切都化入了我们的生命——读冯至的《十四行集》(十六)
  • 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读冯至的《十四行集》(十八)
  • 对着这茫茫如水的夜色——读冯至的《十四行集》(二十)
  • 风中芦苇在思索——读冯至的《十四行集》(二十一)
  • 关于诗的诗——读冯至的《十四行集》(二十七)
  • 诗人与解诗者如是说(二)
  • 描一个轻鸽的梦——读辛笛的《丁香、灯和夜》
  • 自然景色描绘中的人生感喟——读辛笛的《月夜之内外》
  • “再见”,就是祝福的意思——读辛笛的《再见,蓝马店》
  • 异域高原刈禾女的心声——读辛笛的《刈禾女之歌》
  • 一个永远失去了夜的“契丹人”——读辛笛的《RHAPSODY》
  • 我乃若与一切相失——读辛笛的《门外》
  • 诗歌美学追求的自警——读辛笛的《姿》
  • 一种清亮的情操在我体内滋生——读辛笛的《月光》
  • 知识分子的审视与自省——读辛笛的《手掌》
  • 呼喊落在虚空的沙漠里——读辛笛的《寂寞所自来》
  • 海正是泪的累积——读辛笛的《海上小诗》
  • 忧患的心难能有过客的余闲——读辛笛的《熊山一日游》
  • 都是病,不是风景!——读辛笛的《风景》
  • 美丽而不孤单——读辛笛的《山中所见——一棵树》
  • 诗人与解诗者如是说(三)
  • 孔乙己的阴魂——读杭约赫的《知识分子》
  • 启示,来自自己小世界之外的生命——读杭约赫的《启示》
  • 最初的,往往也是最好的!——读杭约赫的《最初的蜜——写给狱中的M》
  • 生命的注释——读杭约赫的《题照相册》
  • 生命流溢的空间——读陈敬容的《流溢》
  • 面对时间与生命的沉思——读陈敬容的《流溢》
  • 生命永恒 律动永恒——读陈敬容的《律动》
  • 充满哲理蕴含的“划分”——读陈敬容的《划分》
  • 组合人民的形象——读陈敬容的《群像》
  • 从具象到超越、提升的诗思——读陈敬容的《群像》
  • 时间的冥想 生命的礼赞——读陈敬容的《雨后》
  • 追求灵魂高尚的絮语——读陈敬容的《寄雾城友人》
  • 永恒的困惑,生命的赞歌——读陈敬容的《夜想》
  • 然而它有一个等待——读陈敬容的《珠和觅珠人》
  • 生命中契合与相互发现的陈述——读陈敬容的《珠和觅珠人》
  • 一粒砂里见世界——读陈敬容的《夜听车声》
  • 谁来弹奏命运的琴——读唐祈的《三弦琴》
  • 绝望中智者的歌吟——读唐祈的《三弦琴》
  • 一幅令人震撼的真实图景——读唐祈的《女犯监狱》
  • 心儿里有片紫绛色的云彩——读唐湜的《歌向未来——〈交错〉之八》
  •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寻”——读唐湜《我的欢乐》
  • 潮水退去的凝思——析唐湜的《诗》
  • 毁弃旧我 勇往前行——读唐湜的《剑》
  • 历史对一切黑暗势力的宣判——浅析唐湜的《背剑者》
  • 诗人与解诗者如是说(四)
  • 款通心曲的美的境界——读郑敏的《音乐》
  • 无言的心灵际会——读郑敏的《晚会》
  • 一个时代的美丽收获——浅说郑敏的《金黄的稻束》
  • 绿的旋律 青春的颂歌——读郑敏的《濯足》
  • 无知的纯洁与智慧的痛楚——读郑敏的《小漆匠》
  • 悲壮的行旅——读郑敏的《求知》
  • 苦涩的幸福——读郑敏的《Renoir少女的画像》
  • 诗歌、绘画和音乐的对话——读郑敏的《荷花——观张大千氏画》
  • “生”的沉思——读郑敏的《荷花——观张大千氏画》
  • 生的力度和坚忍之歌——读郑敏的《树》
  • 一篇凸现心理真实的“灵视”法佳构——读杜运燮的《无题》
  • 一曲企盼心灵解放的沉重的歌——读杜运燮的《夜》
  • 孤寂之夜中的挣扎——读杜运燮的《夜》
  • 一出“绝望的喜剧”——读杜运燮的《追物价的人》
  • 在沉重的时空中守住自己——三读袁可嘉的《沉钟》
  • 民族命运的沉重思考——读袁可嘉的《沉钟》
  • 对生存状态的感悟与困惑——读袁可嘉的《空》
  • 在永恒面前的沉思——读袁可嘉的《墓碑》
  • 站在时代与历史的分水岭上——读袁可嘉的《十四行诗》二章
  • 诗人与解诗者如是说(五)
  • 一幅浸透着父爱和童趣的图画——读李白凤的《夜航船——写给爱儿惟凤》
  • 独特的结构 感人的形象——读李白凤的《花解语》
  • 剪不断理还乱的幽幽乡情——读李白凤的《呈英诞》
  • 神秘的捧花束的人——读南星的《花束》
  • 以想象构筑的传说世界——读吴兴华的《森林的沉默》
  • 秀丽的乡愁——读吕亮耕的《过阳朔》
  • 一个“我”对另一个“我”说……——读吕亮耕的《影答形》
  • 天涯并不遥远——读吕亮耕的《欲渡之前》
  • 惆怅的足音——读罗莫辰的《无法投递》
  • 别出心裁的象喻——读陈迩冬的《猫》
  • 其形华丽 其神黯然——读汪铭竹的《聆鼓姬董莲枝歌开铃作诗赠之》
  • 苦难与抗争的素描——读汪铭竹的《法兰西与红睡衣》
  • 与生命之谜谈情说爱——读杨周翰的《女面狮》(四)
  • 在古老的爱情神话背后——读王佐良的《诗抄》(三首)
  • 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读沈从文的《莲花》
  • 自然与人生的性灵之作——读林庚的《秋之色》
  • 群体生命的欢乐颂——读王多多的《无题二章》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