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讨“革命中国”历史塑造,《林海雪原》跨越艺术形式的悖论性实验。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考察“社会革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1949年之后,革命参与者或革命同情者如何展开对“革命中国”历史的塑造。考察对象既包括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也包括根据小说内容改编的,以各种艺术形式呈现的衍生文本:话剧、京剧、地方戏、电影、“革命样板戏”、电视剧、电影等。意在通过历史事实爬梳和文本分析,指出创造“无产阶级文艺”(“工农兵文艺”)是一种悖论性的悲剧实验。同时指出,这一“新文艺”事实上与过往的“封建文艺”、“资产阶级文艺”之间有着错综而难以割舍的复杂联系。这都是“革命中国”这一现代产物的“表征”。本书使用大量的原始档案资料,尽量依靠一手资料来建立分析,得出结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当代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 导言
  • 第一章 将“记忆”改写为“历史”——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写作
  • 第一节 “真实”与“虚构”
  • “真实契约”的订立
  • “虚构契约”的订立
  • 不同“契约”内在的共性与差异
  • 杨子荣的“历史真实性”
  • “小白鸽”的历史真实性
  • 第二节 “农军”作者的文化准备与“新人”想象
  • 《林海雪原》与《三国演义》小说结构的相似
  • “新人”想象与“现代”教育
  • 第二章 编辑齐力型塑“民族风格”——新中国文化领导权的一个侧面
  • 第一节 “农军”能否思考“人学”问题
  • 小说手稿的发掘与定性
  • 原稿中有关“人”的抽象词汇之被删
  • 第二节 着力压抑欧化追求
  • “民族共同语”建构
  • “灵魂”等语汇问题
  • 被动句、虚词等问题
  • 单纯修辞角度做出的修改
  • 第三节 “文字清洁工”和“思想把关”
  • 龙世辉看重《林海雪原》的原因
  • 龙世辉编辑文稿的大致情况
  • 一个典型的龙世辉编辑的案例
  • 第三章 批评的权力
  •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规审视下的“新英雄”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期待
  • “新英雄”溯源
  • 编辑与作者都未曾意识到的“个人英雄主义”
  • 白茹的问题
  • 第二节 批评的效果:编辑对权威批评的服从
  • 第三节 被引导和被构造的“读者”
  • 出版界的“跃进焦虑”
  • 引导与构造“读者”
  • 第四章 革命叙事的“民族化”、“文人化”诠释——话剧《智取威虎山》剧情模式的确立
  • 第一节 话剧的总体设计
  • 话剧的出炉
  • 话剧基本设计
  • 第二节 “民族化”的探索
  • “民族化”的现实基础
  • “民族化”的理论基础
  • “民族化”的剧情结构
  • 第三节 “文人化”的无产阶级舞台形象
  • 第五章 1950—1960年代初的改编
  • 第一节 大跃进中的改编热
  • 第二节 “侠”风还是“匪”气——电影《林海雪原》的改编
  • 电影拍摄预想
  • 电影的风格
  • 电影审查情况
  • 公映以后
  • 第六章 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创造“无产阶级文学(文化)”的另一种实践方式
  • 第一节 江青与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艺术追求
  • 第二节 暧昧多样的样板戏接受史
  • 不同的记忆
  • 可能的歧义
  • 第三节 样板戏的意识内涵
  • 斗争哲学
  • 性爱问题
  • 第七章 历史与商业的“双刃剑”——电视剧《林海雪原》及其他
  • 第一节 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
  • 电视剧基本情况
  • 与时代错位的人物设计
  • 第二节 纪实小说《英雄杨子荣》
  • 结语:“仇必仇到底”?
  • 附录一 小说《林海雪原》部分原稿及修改实录
  • 附录二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藏部分档案摘录
  • 附录三 八一电影制片厂所藏《林海雪原》部分档案摘录
  • 附录四 曲波访谈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