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文学与电影的通识人门指南。

内容简介

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带点俗气?纳博科夫为什么欣赏不来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的《孔乙己》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有什么相似处?

近年来,众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热门影视进入大众视野,从纸页到银幕,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愈发紧密,“文字”与“图像”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出一个立体的艺术世界。

本书以极具思辨性的视角、通俗易懂的文笔,围绕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关系,解剖了大量中外文学、电影、艺术经典,从《诗经》到鲁迅、余华,从《哈姆雷特》到《变形记》,从贾樟柯、姜文到《罗生门》《盗梦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探讨作品70+部,关涉作家、电影人、艺术家、哲学家50+位,深度解读文学作品,详细讲解电影知识。

为了在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间建立新的对话,作者以深厚的文本细读功夫,将作品放置于历史中,给予文化反思。30年代沈从文的《边城》是为了治疗历史对个人造成的病症;讲述60年代的《太阳照常升起》想对历史有所言说;90年代的《活着》和第五代导演,从追求启蒙走向启蒙的反面——以文学、历史为参照系观察电影,看电影如何扮演时代精神的同谋者。

本书不是那种堆砌脚注的乏味学术著作,而是将文学解读、电影评鉴、哲学思考熔于一炉,为更好、更专业地欣赏文学与电影提供了一条路径。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自序:在时间里相遇
  • 第一讲 视觉想象力止步的地方,文字依然能继续
  • 第二讲 叙事性才是电影成为艺术的关键
  • 第三讲 短的镜头像词语,长的镜头像句子
  • 第四讲 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欲望
  • 第五讲 电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
  • 第六讲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 第七讲 时代中挣扎的个体化身成了时代精神
  • 第八讲 抒情是一剂药方,但是药三分毒
  • 第九讲 烟酒茶糖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 第十讲 望远镜让你看到遥远的事物,却不是为了缩短你们的距离
  • 原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