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现实人的全面发展与实践辩证指导。

内容简介

“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基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取向对生存论取向的超越,实现了现代哲学视野的转换。马克思主义生活观以其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特质,实现着对当代生活的切近和引领。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现实的人”,本书其理论旨归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确立了生活-实践辩证思维,也对人的社会生活、爱情婚姻家庭生活、消费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作出了具体的阐述和指导。

目录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研究价值
  • 一 选题目的
  • 二 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要义
  • 第一节 何谓生活
  • 一 生活: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 二 生活的基本内容
  • 三 生活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活概念的历史性与现实性
  • 一 马克思主义生活概念的历史性
  • 二 马克思主义生活概念的现实性
  • 三 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生活的切近
  • 第三节 引领生活: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视野
  • 一 哲学视野的转换:生活取向对生存论取向的超越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路径:引领生活
  • 第四节 “生活”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性
  • 一 “生活”:何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基元”
  • 二 生活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展现“时代精神”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形成发展及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
  • 一 现实境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 二 出发点和归宿:“现实的人”
  • 三 理论旨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发展的辩证法分析
  • 一 确立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之批判
  • 二 生活—实践辩证思维之确立
  • 三 生活追求:在物质与价值之间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基本构成
  • 一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内在结构
  • 二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核心要素
  • 三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理想构想
  • 四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价值意蕴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主要内容
  • 一 关于人的社会生活观
  • 二 爱情婚姻家庭生活观
  • 三 消费生活观
  • 四 职业生活观
  • 五 公共生活观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之超越
  • 第一节 现代西方哲学生活观的代表性论述
  • 一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 二 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
  • 三 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
  • 四 舒茨的“生活结构理论”
  • 五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 六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对现代西方哲学生活观的批判与超越
  • 一 西方现代哲学生活观的弊端分析
  • 二 实践批判: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对现代西方哲学生活观的超越
  •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观检视
  • 一 儒家生活观诠释
  • 二 道家生活观剖析
  • 三 佛教生活观概述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观的批判与超越
  • 一 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观的弊端分析
  • 二 价值批判: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观的超越
  • 第五章 现代生活的典型异化与拯救:马克思主义生活视域中的消费主体性
  • 第一节 消费、生活与消费主体性
  • 一 生产、消费与生活
  • 二 消费主体与消费主体性
  • 第二节 现代生活的典型异化:消费主体性丧失
  • 一 消费异化及其产生
  • 二 消费异化的主要症状
  • 三 消费主体性丧失的表现
  • 四 消费主体性的丧失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消费异化的批判及缺陷
  • 一 卢卡奇的物化批判理论
  • 二 弗洛姆对消费社会的批判
  • 三 马尔库塞“单向度”社会批判理论
  • 四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消费异化批判的缺陷与借鉴意义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消费主体性在当代生活中的建构
  • 一 消费主体性与当代生活的良性互动
  • 二 构建马克思主义消费主体性的原则
  • 三 构建马克思主义消费主体性的途径
  • 第六章 生活意义危机:现实反思与化解途径
  • 第一节 生活意义的丧失
  • 一 陷落生活物质化“泥沼”
  • 二 生活交往异化
  • 三 生活价值紊乱
  • 四 精神信仰危机
  • 第二节 生活意义危机的化解
  • 一 确立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 二 生活交往实践优化
  • 三 精神生活提升
  • 四 生活理想确认
  • 第三节 生活意义的追寻
  • 一 生活对意义的眷顾
  • 二 生活意义观的确立
  • 三 生活意义的核心价值引领
  • 四 生活意义建构的实践路径
  • 第七章 美好生活及其实现
  • 第一节 何谓美好生活
  • 一 美好生活的历史考察
  • 二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中的美好生活
  • 三 美好生活的时代意蕴
  • 四 美好生活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美好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
  •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的目标
  • 二 创造美好生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 第三节 美好生活如何可能
  • 一 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依据
  • 二 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
  • 三 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路径
  • 结语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