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兼具理性与激情的文学史;由勃兰兑斯在哥本哈根大学的讲演汇编而成。

内容简介

勃兰兑斯在哥本哈根大学的讲演汇编成《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纵论法、德、英诸国浪漫主义和民主主义运动,涉及文艺、宗教、政治等。这部里程碑式巨制波澜壮阔,诗情如炽,不啻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文学之《史记》,亦是比较文学经典,闪耀着批判的光芒,张扬着追求社会公平进步的理想主义精神。

《流亡文学》聚焦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法国,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充满血与火,也催生了一批流亡作家,如夏布多里昂、贡斯当、斯塔尔夫人等,他们在流亡岁月里,坚持着独立思考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德国的浪漫派》介绍了荷尔德林、施莱格尔兄弟、蒂克、霍夫曼、沙米索、诺瓦利斯、艾亨多夫、阿尼姆、克莱斯特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分析了德国浪漫派文学的源流与特质。

《法国的反动》分析了法国大革命及波旁王室复辟时期思想界的斗争与激变,介绍了夏布多里昂、梅斯特尔、博纳尔、拉马丁等作家的创作。

《英国的自然主义》约等于“英国的浪漫主义”。本卷主讲英国浪漫派的勃兴,从湖畔派的忘情田园、恬静自然,到拜伦、雪莱的横空出世、胸怀四海,为人类的自由而呐喊、奋斗。

《法国的浪漫派》记录了法国浪漫主义如火如荼的崛起,分析了雨果、缪塞、乔治·桑、巴尔扎克、司汤达、梅里美、戈蒂耶等作家的思想与创作。

《青年德意志》剖析了1848年“三月革命”之前数年德国思想界僵化与落后,赞扬了海涅、伯尔内等德国作家向专制制度和鄙陋现实发起的勇敢挑战。

目录

  •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Ⅰ:流亡文学
  • 版权信息
  • 文前插图
  • 修订版说明
  • 出版前言
  • 文前辅文
  • 引言
  • 文前辅文
  • 流亡文学
  • 一 夏多布里昂
  • 二 卢梭
  • 三 维特
  • 四 勒奈
  • 五 奥勃曼
  • 六 诺迪埃
  • 七 贡斯当:《论宗教》
  • 八 斯塔尔夫人:《黛尔芬》
  • 九 流放
  • 十 《柯丽娜》
  • 十一 向民族偏见和新教偏见的进攻
  • 十二 对于古代的新看法
  • 十三 《德国论》
  • 十四 巴朗特
  • 十五 结束语
  •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Ⅱ:德国的浪漫派
  • 版权信息
  • 文前插图
  • 修订版说明
  • 出版前言
  • 文前辅文
  • 文前辅文
  • 一 心理学的文学观。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丹麦的浪漫主义文学
  • 二 浪漫主义文学的消极准备。主观主义与回避现实。蒂克的《威廉·洛维尔》。让·保尔的《罗凯洛尔》
  • 三 浪漫主义的积极准备。《热情的奔放》
  • 四 荷尔德林
  • 五 奥·威·施莱格尔
  • 六 浪漫主义者的社会尝试。弗·施莱格尔的《卢琴德》
  • 七 浪漫主义的无目的性。适应《卢琴德》的现实
  • 八 施莱尔马赫论《卢琴德》的书信。乔治·桑和雪莱的婚姻观
  • 九 威·亨·瓦肯罗德尔。浪漫主义文学对于音乐性和音乐的关系
  • 十 浪漫主义文学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风景。蒂克的《斯特恩巴尔德》
  • 十一 浪漫主义的反映和心理学。蒂克的讽刺喜剧。恩·特·阿·霍夫曼。沙米索
  • 十二 浪漫主义的心灵。诺瓦利斯和雪莱
  • 十三 浪漫主义的憧憬;“蓝花”。诺瓦利斯的《海因里希·封·奥夫特丁根》。艾亨多夫的《废物传》。丹麦的浪漫主义者
  • 十四 阿尼姆和勃仑塔诺
  • 十五 浪漫主义戏剧中的神秘主义。蒂克。海因里希·封·克莱斯特。扎哈里亚斯·维尔纳
  • 十六 浪漫主义文学对于政治的关系。蒂克。费希特。阿恩特。察恩。福凯的骑士小说
  • 十七 浪漫主义政治家。约瑟夫·格雷斯。弗里德里希·封·甘茨。约瑟夫·德·梅斯特尔。瑞典和挪威的浪漫主义文学
  •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Ⅲ:法国的反动
  • 版权信息
  • 文前插图
  • 修订版说明
  • 出版前言
  • 文前辅文
  • 引言
  • 一 革命
  • 二 与教皇的协议
  • 三 权威原则
  • 四 《基督教的真谛》
  • 五 约瑟夫·德·梅斯特尔
  • 六 博纳尔
  • 七 夏多布里昂
  • 八 克吕德内夫人
  • 九 抒情诗:拉马丁和雨果
  • 十 这个时期文艺中表现的爱情
  • 十一 理论上的权威原则的解体
  • 十二 实践上的权威原则的解体
  • 十三 反动的顶峰和崩溃
  • 十四 结束语
  •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Ⅳ:英国的自然主义
  • 版权信息
  • 文前插图
  • 修订版说明
  • 出版前言
  • 文前辅文
  • 引言
  • 一 时代的普遍特点
  • 二 民族特色
  • 三 政治背景
  • 四 自然主义的开端
  • 五 强烈而真挚的对自然之爱
  • 六 田园生活和田园诗
  • 七 自然主义的浪漫主义
  • 八 湖畔派对自由的理解
  • 九 湖畔派的东方浪漫主义
  • 十 历史的自然主义
  • 十一 包罗万象的感觉主义
  • 十二 爱尔兰反抗与起义的诗歌
  • 十三 抒情的恋歌
  • 十四 英国的自由精神
  • 十五 共和的人道主义
  • 十六 激进的自然主义
  • 十七 拜伦:热情奔放的个性
  • 十八 拜伦:热情奔放的个性(续)
  • 十九 拜伦:隐遁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 二十 拜伦:革命的精神
  • 二十一 喜剧的与悲剧的现实主义
  • 二十二 自然主义的登峰造极
  • 二十三 拜伦之死
  • 二十四 结论
  •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Ⅴ:法国的浪漫派
  • 版权信息
  • 文前插图
  • 修订版说明
  • 出版前言
  • 文前辅文
  • 一 政治背景
  • 二 一八三〇年代
  • 三 浪漫主义
  • 四 夏尔·诺迪埃
  • 五 回顾
  • 六 回顾
  • 七 维尼的诗与雨果的《东方集》
  • 八 雨果与缪塞
  • 九 缪塞与乔治·桑
  • 十 阿尔弗雷德·德·缪塞
  • 十一 乔治·桑
  • 十二 巴尔扎克
  • 十三 巴尔扎克
  • 十四 巴尔扎克
  • 十五 巴尔扎克
  • 十六 巴尔扎克
  • 十七 巴尔扎克
  • 十八 司汤达(贝尔)
  • 十九 司汤达
  • 二十 司汤达
  • 二十一 梅里美
  • 二十二 司汤达与梅里美
  • 二十三 梅里美
  • 二十四 梅里美
  • 二十五 梅里美
  • 二十六 梅里美和戈蒂耶
  • 二十七 泰奥菲尔·戈蒂耶
  • 二十八 泰奥菲尔·戈蒂耶
  • 二十九 圣伯夫
  • 三十 圣伯夫
  • 三十一 圣伯夫与现代批评
  • 三十二 戏剧:维泰、大仲马、德·维尼、雨果
  • 三十三 文学与当代社会运动及政治运动的关系
  • 三十四 被忽略和被遗忘的人们
  • 三十五 结论
  •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Ⅵ:青年德意志
  • 版权信息
  • 文前插图
  • 修订版说明
  • 出版前言
  • 文前辅文
  • 一 政治背景
  • 二 哲学和反动
  • 三 反对派的情调
  • 四 七月革命的影响
  • 五 拜伦的影响
  • 六 新文学的价值
  • 七 伯尔内
  • 八 伯尔内和闵采尔
  • 九 伯尔内
  • 十 伯尔内
  • 十一 海涅
  • 十二 海涅
  • 十三 海涅
  • 十四 海涅
  • 十五 海涅和歌德
  • 十六 海涅和阿里斯托芬
  • 十七 海涅
  • 十八 诗歌中的党派观念
  • 十九 伊麦尔曼
  • 二十 黑格尔主义
  • 二十一 青年德意志和闵采尔
  • 二十二 古兹柯夫、劳伯、蒙特
  • 二十三 拉蔼尔、贝蒂娜、夏绿蒂·斯特格利茨
  • 二十四 普鲁士皇位的更迭,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
  • 二十五 中立的文学
  • 二十六 政治抒情诗,哲学革命
  • 二十七 革命诗歌
  • 二十八 革命诗歌
  • 二十九 革命
  • 三十 结论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