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王家新随笔力作,深入文学的源头、变化与困境,提供了一个诗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王家新自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34篇诗歌评论及随笔,包括《人与世界的相遇》《这个时代的写作》《卡夫卡的工作》《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等。

书中既有对中国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冯至、海子、张枣、多多,以及叶芝、里尔克、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等中外诗人的诗作的评论研究与诗学探讨,也有与作者本人的诗歌经历、人生经历相关的随笔文字。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诗歌理念与诗学研究的文字合集,深入探讨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讨论了不同诗歌流派的出现的源头、诗歌语言与主题的变化、当代诗歌的写作困境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人与世界的相遇
  • 与蝎子对视
  • 朝向诗的纯粹
  • 一切的峰顶
  • 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
  • 冯至与我们这一代人
  • 维特根斯坦札记
  • 谁在我们中间
  • 饥饿艺术家
  • 卡夫卡的工作
  • 读叶芝日记
  • 对隐秘的热情
  • 拉赫玛尼诺夫
  • 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关于当代诗学的答问
  • 当代诗歌:在确立与反对自己之间
  • 俄耳甫斯仍在歌唱
  • 阐释之外:当代诗学的一种话语分析
  • 文学中的晚年
  • “迟到的孩子”——中国现代诗歌的自我建构
  • 一个诗人该怎样步入世界
  • 从黑暗中递过来的灯
  • 哀歌——纪念苇岸
  • 从一场蒙蒙细雨开始
  • 一份“现代性”的美丽
  • 没有英雄的诗——纪念阿赫玛托娃
  • 当代诗歌:在“自由”与“关怀”之间
  • 汉语的未来
  • 取道斯德哥尔摩
  • 伽利略测量但丁的地狱
  • 费尔达芬札记
  • 火车站,小姐姐……
  •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
  • 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
  • 附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种视角的药引子

    语言的边界就是人的边界,我们跳入什么样一个场,我们的头脑里就长出什么样的枝桠。书里的森林,每一个大神是一棵树,我却没能像苔藓一样附着在上面感受他的质地脉络、向天空生长。作者说文字来源于生活,那背后的话应该是生活来源于感受。有感受了就是生动的人,生动的反面是质疑的理性。神经网络和脑科学知识的普及,显示了这个世界的另外一种可能性。于是让人对很多东西更有了距离感,事物的样子不再有小时候模仿的亲切,但我又还没进化出对应的眼睛看清楚他们又一种可能性,迷糊得很。两种阅读的方式:循着词语流动的方向观光,或者以自己的口味点菜挑选 ' 重要性 ' 词汇汇集成个人 ' 忒修斯之船 '。但无论是另一种,我们都是在用词语的轨迹模拟描绘世界在人心里的投影。如果语言是一个空间,人和世界在这里相遇,那念头集合的人也许是里面一个非标准化形状。诗是人表达感受的一种语言方式。有时候我们并不关心作者怎样写作,而是关心哪些东西打动我们。这是这个世界给人的嫁接新芽的机会和给养,也是一张可以永远换站没有目的地到远方的船票。可贵隽永的也是非标准化形状,价值观世界观文化的源头,也是它本身的一部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