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美国清史大家罗威廉突破了费正清学派理论模式,以独特的全球视野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

内容简介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末卷。本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作者罗威廉教授是驰名国际的清史专家,他同时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对于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本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俗佳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中文版总序
  • 导言
  • 第1章 征服
  • 组织征服
  • 异族统治
  • 王朝巩固
  • 协调适应
  • 第2章 治理
  • 政治体制
  • 行政创新与中央集权
  • 钱财与人才
  • 地方治理
  • 清代国家的管理能力
  • 清代对地方治理制度的讨论
  • 第3章 盛清
  • 帝国扩张
  • 盛清文化
  • 警讯
  • 第4章 社会
  • 人口增长与转变
  • 土地与劳工、贱民与奴隶
  • 族群
  • 女与男
  • 清代士绅
  • 家庭与亲属
  • 慈善活动
  • 第5章 商业
  • 经营革新与都市化
  • 贸易的进行
  • 朝贡贸易
  • 在中国的外国人
  • 广州体系
  • 第6章 危机
  • 长期变迁
  • 循环衰落
  • 内部叛乱
  • 经济萧条
  • 改革思想与经世之学复兴
  • 改革方案及政策
  • 西方的冲击
  • 第7章 叛乱
  • 盗匪
  • “秘密会社”
  • “白莲教乱”(1796—1805)
  • 太平天国(1850—1864)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历经太平天国幸存的大清帝国
  • 第8章 中兴
  • 四种同治中兴的观点
  • 帝国的复兴
  • 早期工业化
  • 自强运动失败了吗?
  • 对外关系的恶化
  • 日本的挑战
  • 第9章 帝国主义
  • 帝国主义在世纪末中国的发展
  • 中国对帝国主义的回应(1895—1900)
  • 排外主义
  • 个人政治
  • 地方政治
  • 第10章 革命
  • 朝廷为中心的改革
  • 对于1911年革命的西方观点
  • 学生
  • 职业革命家
  • 改革派精英
  • 帝国的终结
  • 结语
  • 致谢
  • 帝系年表和朝代
  • 注释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帝国的余晖

    提起清朝,不少中国人的感情可能会比较复杂。而受影视剧等传播的影响,康雍乾三朝的盛世让人神往,鸦片战争之后则倍感压抑,深感屈辱。

    本书乍一看会给你带来一个陌生感,产生距离,甚至会有点对不上号的感觉。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种作者关注点不同所带来的新思路和新视角,从而让你的认知得到极大的改变,甚至会颠覆。

    在康雍乾三朝的盛世之下你会清晰看到起水面之下的危机蠢蠢欲动。而在清末,面对各种改良和改革以及革命的探索,更会抽离出太多的情感从而站在全世界的视野下重新审视,这对于重新认识理解近代的历史和当下尤为重要。

    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历史作者,作为记录者和思考者,都难免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有着自己立场和角度。本书所提供的视角可能是之前在教科书以及国内书籍都没有的,立场也有所不同,结合以往的来看,虽然会发现一些地方有所出入,但是依然可以在这种多个叙述版本对比之间收获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可能不少人阅读历史,和我一样,是有着自己的疑惑要解答,亦或是满足自身的好奇心,所以大可不必局限于自己熟悉的世界。不妨走出舒适区,拥抱外面的世界,欣赏其中的美景,转过头来,你会发现,对于那些熟悉的东西也会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思考。这也是我特别推荐这本书,以及这个系列的一大理由。毕竟发现好的风景不能光我一个去欣赏,还要安利给更多的人,一起享受它所带来的美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遗憾的帝国

      《哈佛中国史 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罗威廉教授同时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对于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本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俗佳作。中国 “帝制时代” 在 1911 年结束,这套 6 卷本从秦汉开始的 “帝制中国史” 也在清朝结束之后画上句号,但掩卷而思,似乎这又不是一个句号,而是省略号。为什么?请看罗威廉在最后一卷《结语》中提出了 “帝制中国” 留下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国家。他说,“大清帝国在性质上与之前各代相继的汉人或异族王朝有所不同。作为标准的近代早期欧亚大陆形态之多民族帝国,其在扩展‘中国’的地理范围,将如蒙古、女真、西藏、内亚穆斯林与其他非汉民族,整合成一种新形态、超越性的政治体上,取得惊人的成功。” 但是,此后从 “帝制中国” 转型来的 “现代中国”,也面临清朝遗留的种种问题,他追问道,现代中国将如何维持这个多民族国家,如何解决蒙古人、满人、藏人、穆斯林的分离主义趋向?第二个问题是政府。他说,清王朝是一个省钱的小政府,很多政府工作 “转包” 给了当地精英(士绅、乡村领袖、地方武力领导以及商业上的中介者)、团体(宗族、村庄、行会)。但是,当清政府 19 世纪面临国际侵略和内部问题时,“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借政治以求生存,一个更大、更强、介入更深的国家机器似乎就成为必要”。这也许是一个历史学家的 “后见之明”,抑或是为庞大的现代中国政府上溯源头,那么,这个更大、更强、介入更深的 “政府” 将给现代中国带来什么后果?第三个问题是 “公” 领域。罗威廉说,19 世纪中叶以来,以公众利益为名开办并给予正当性的各种事务(如慈善、防卫、基建、商业行会)突然发展,开始在地方蔓延,虽然这可以视为 “国家扩张的伪装方式”,但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使得国、共两党得以利用,另一方面使中央政府需要对这些领域重申控制的必要。那么,这是真正意义上(如哈贝马斯所说)的 “公共领域” 吗?它在清朝之后的中国发展状况如何?它在当代中国又将是个怎样的命运?走出帝制之后的中国,似乎仍然残留着帝制时代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值得继续深思。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