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讨行为规则的“魔鬼经济学”;获美国心理学法学协会及美国律师协会奖项。

内容简介

为何系安全带的法规执行良好,而限速规定屡遭突破?竖立“此处禁倒垃圾”标语牌后,此处垃圾为何反而变多?比起法规本身,签名位置更能影响填表人的诚信?机构的安全手册、合规条款和内部举报机制为何形同虚设?严刑峻法反而能鼓励犯罪?怎样才能避免一厢情愿甚至事与愿违?

失败的规则单有处罚,却不提升安全、产量、环保效果、群体认同……依规律定规则,才是讲科学。人类行为有怎样的客观规律?阅读本书,发现答案。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在政策制定问题上展示社会科学(经济学)的威力
  • 推荐序二 行为法经济学的未来
  • 第一章 双“规”记
  • 第二章 惩罚错觉
  • 第三章 大棒、胡萝卜和大象
  • 第四章 道德维度
  • 第五章 公民服从
  • 第六章 社会规范
  • 第七章 善用改变
  • 第八章 恐怖分子的减速带
  • 第九章 把制度体系轻松搞定
  • 第十章 行为法学
  • 致谢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法律管不住恶行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自于《孟子・离娄章句上》,后来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名言警句。这话言之有理,但现实情况远比想象中的复杂,规矩建立后也常常会有鞭长莫及的地方,有了规矩,难成方圆。《规则为什么会失败:法律管不住的人类行为暗码》再次告诉读者一个残酷的事实:即便是有法律等规则的存在,世人的一举一动依然难料。严刑峻法也好,加大激励也罢,人类行为中的不确定性不仅没有减少,反倒有可能因此增多。心中的美好世界宛若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1. 规矩失效在理想状态下,规则建立之后,人们一旦执行起来,一切就会高速有效地运转。可即便是我们终日待在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里也会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打开电视,新闻中不难发现一些罪大恶极之人。比如书中提到经营庞氏骗局的伯尼・麦道夫,他的故事可以通过《双面人麦道夫》里的纪录片深入了解。华尔街之外,硅谷好莱坞等地也难以幸免。伊丽莎白・霍尔姆斯号称一滴血就可以检测疾病,她的经历可以通过《坏血》以及相关纪录片得以详细了解。哈维・韦恩斯坦长期以来凭借制片人的权力对一众女性进行性侵,时隔多年东窗事发才得以让《捕杀》这样揭露性侵丑闻的作品出现在大众眼前。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法律,我们希望法律可以全方位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可就现实来说有些时候难免力有不逮甚至严重滞后。每一次大规模枪击事件出现在新闻上美国民众才会想起这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法律。就像枪支法律阻止不了频发的枪击事件一样,关于欺诈的法律也没能防住麦道夫。普渡制药带来的阿片危机更是在法律的眼皮子底下逃之夭夭,很多人只能通过《梦瘾》或者相关的美剧加以控诉。不管是否愿意承认,我们所处的时常就是这样一个规则失效的世界。原本以为可以保护我们的失效之后指望更多的规则是不现实的,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有了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更促成了本书的诞生。2. 六步之内严格来说,作者所关注的是利用经济学和法律等相关知识来识别人类行为的暗码,从而可以更好发挥作用,让一切尽可能在现实规则的运行下愈发良好。作者期待的是在六步之内解决掉规则失败的问题。以前规则没管住的,希望可以在此后能起到相应作用。相比于严刑峻法带来的路不拾遗,作者很明显想从源头解决问题。法律保护不了我们,这一事实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到恐慌。在科学研究和现实反馈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虽不能说包治百病,但也带来了一些让人欣慰的希望。从分析不当行为到围绕此的个体和群体等诸多因素,本书看得出来是下了一番功夫。提到的不少现实案例对于读者来说也有足够的借鉴意义,其中的思考和讨论更是发人深省。法律等规则不总是有效,既不能减少伤害,也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在看穿了规则不过是一纸空文之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寻找法律失效的原因从而加以改善。3. 严刑峻法听说现有法律失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颁布更多的法律。惩罚不够用,那就加大惩罚力度。人们希望这些行为能发挥作用,可事实除了带来些许心理安慰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改变。打开本书,读者可以通过作者列举的数据和案例意识到我们以往应对方案的不足之处。意识到过往经验存在的局限和错误,我们才可以避免再一次的重蹈覆辙。本着科学认真的态度,我们想要的是真正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种被解决的幻觉。这自然就需要我们和自己的过往认知较下劲了。不得不说的是,哪怕有作者庖丁解牛般的详实,我们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依然需要谨慎行事。抱着美好的期待却把事情搞砸,此类先例可一点都不少。光看本书我们就意识到其发生的概率要比想象中高得多。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调查可以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书中的每一章节都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限于篇幅有些地方难免略显单薄,有些内容仍需要现实中的更多反馈。就目前来看,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尚不太成熟。4. 细致深入本书开篇就剖析出人们过往在制定和执行法律的很多时候都想当然地认为人是理性的,进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对于现有规则的执念忽视了现实情况的复杂性。每一章里作者用事实和数据让我们细致深入到现实问题的各个环节中去。一个规则失败的背后可能是一系列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想要取得好的结果,那就得妥善处理好这些。作为普通读者来说,作者提到的内容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进步,甚至提出的想法有些超前。不过这中间也有些陈词滥调的存在,不免有些过于啰嗦的嫌疑。5. 由此启程本书起了一个不错的头,让更多人关注到法律等规则失败这一事实。在此基础上做出了相当多的努力和探讨,让大家都可以参与到现实情况的改善中去。纵使如此,对于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多少也有些片面。考虑到现实情况的复杂多变,书中所载只能算是一个开始。提供了一个可供使用的方案是好事,但我们也得寻找其他更好的。人类行为和认知的复杂迫使我们抛弃了简单的假设,带上复杂思维深入之后发现的世界别有洞天。就目前而言,我们也只能算是刚入门而已。不管是本书提到的问题还是其他的,仍有太多值得努力的空间。6. 写在最后行为暗码的存在就像是现实规则运作中的潜规则。你不能光盯着那些显而易见的,还得去关注那些细微的联系。或许那些你认为不重要的细节会导致结果出现其他的可能性。本书的努力和尝试值得肯定,可考虑到人的主动性,我相信会有相应的反应,这可能会出现进一步的失效或者奏效。总之,高枕无忧的世界一去不复返,准备会迎接现实世界的混乱与多变。哪怕没有阅读此书,在一些法律学的入门书籍里也有所提及。比如《想点大事》《法律通识》等。我们虽不是专家学者,可依然要避开那些普通读者可能会踏入的思维误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规则与人性的较量

      必须对于犯错者施以他们 “应得” 的严厉惩罚,是人类经过社会演化所产生的根本而牢固的道德直觉。根据人类学和演化心理学的研究,这种直觉在原始部落规模的小型社群中能让大多数人有效制服少数违反规范者,较好地维持公共秩序。但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互动早已不局限于熟人之间,可以从事的行为种类、活动范围和复杂程度也剧烈扩大。处理违规者的权力也不再属于小群体,而是被让渡给了国家。群众们原本要直接动手惩罚违规者的心理需求,变成了要求国家权力对其严加制裁的舆论和政治压力。这样的压力很多时候也确实转化为了现实中的法律要求。美国的一些州目前仍然针对严重暴力犯罪保留死刑制度。即使是在一些不判处死刑的地方,重罪犯和累犯被监禁的时间也可长达数十年。美国联邦层面和大约一半的州都有主要针对暴力犯罪的 “三振出局法”。罪犯如果是第三次犯下重罪,刑期将不得低于 25 年。死刑和重刑当然可以满足群众的惩罚欲,但通常为其辩护的理由不限于此。许多政客甚至法官们都认为,刑罚越严厉,对犯罪的威慑作用就越大。严刑峻法不只是代表受害人来复仇,还是为了震慑未来潜在的犯罪者,让他们掂量比较可能的收益与刑罚时,被后者的沉重所压倒,打消违法的念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规则的失败不是规则有问题,而是处理的方式有问题,只靠严厉的惩罚,犯法的成本低,那么还会有人铤而走险,要明确传达触犯规定的底线,就会收到惩罚。很多人不知法,导致以为他们的行为不会触发法律,结果却相反。有些企业文化也鼓励员工不怕触犯法律,而且敢于冒险,对于这种企业要敢于处理。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