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西政治理论比照,王道霸道统治策略辨析。

内容简介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国王道政治与西方霸道政治的伦理分野已是昭然若揭。中国王道政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对王道与霸道统治策略的深刻辨析,最终在秦汉王朝的斗转星移中确立了王霸结合、阳儒阴法型国家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深刻陶铸了中国后世政治的运演轨迹。

而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前后相继奠定了欧美霸道政治的历史根基。本书以上述分析为基础,对中西传统王道与霸道政治赖以生成的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成因及其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伦理比照研究。

对支撑近现代西方霸道政治的帝国逻辑及其历史终结的必然性、多极化世界生成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王道政治伦理规则进行了精炼总结,最后指出,足够强大的中国王道政治,能在与西方霸道政治的群峰竞秀中傲然屹立,从而为未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导言: 现代性政治伦理的四重镜像与中西王霸之争
  • 上篇 王霸之争与中西政治文化之比照
  • 第一章 春秋战国的王霸之争与后世中国的阳儒阴法
  • 一、春秋战国时代王霸之争的伦理本质
  • 二、由秦至汉阳儒阴法策略的最终确立
  • 三、王霸结合治理模式蕴含的伦理悖论
  • 第二章 西方霸道政治的历史思想根源及其实践逻辑
  • 一、从希腊罗马废墟上飘出的帝国幽灵
  • 二、两希文明张力结构锻造的独一真神
  • 三、从政教对峙到霸道政治的澎湃激荡
  • 第三章 儒耶伦理之比照与中西王霸之争的文化溯源
  • 一、祠堂与教堂之于中西传统政治文化
  • 二、中西政治文化人文生态环境之比较
  • 三、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核心价值观对勘
  • 四、近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危中求机
  • 第四章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与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
  • 一、历史大纵深与传统文化的多维透析
  • 二、国际宽视域与华夏文明的动力之源
  • 三、时代新高度与中华文化的转型升级
  • 四、交互主体性与中西文化的彼此互鉴
  • 中篇 霸道政治与欧美文明的多重面相
  • 第五章 内敛与外扩:英格兰政治本性的多维检审
  • 一、大英帝国崛起中民族精神的多元重构
  • 二、近代英国社会各阶层的德性特质及其实践逻辑
  • 三、近现代英国以殖民扩张和军事实力为核心的国际伦理
  • 第六章 美德与极权:法国大革命的伦理冲突
  • 一、从柏克和马克思看法国大革命的伦理冲突
  • 二、近代法国三大阶层德性特质的多维透析
  • 三、拿破仑的身份伦理转换与帝国兴衰的运演机理
  • 第七章 民族与强权:德意志发动战争的精神动因
  • 一、德意志国家生成中的战争基因与民族精神
  • 二、近代德国三大阶层的结构失衡及其德性流变
  • 三、从希特勒看德国怨恨心态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
  • 第八章 说辞与行为:美利坚新型帝国范式的道德悖论
  • 一、美利坚新型帝国范式的历史伦理学转向
  • 二、美利坚新型帝国运作机制的根性伦理冲突
  • 三、美利坚新型帝国的三重危机与人类文明的转型升级
  • 下篇 王道政治与中华文明的转型升级
  • 第九章 对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体系内生逻辑的伦理学检审
  • 一、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天文人文根基及其道德旨趣
  • 二、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体系核心权力运作的制度伦理要求
  • 三、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硬实力及其价值取向
  • 四、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软实力及其伦理内核
  • 五、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外关联及因应之道
  • 六、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是非得失及当代转型
  • 第十章 晚清衰亡与中西权力、资本、劳动的伦理冲突
  •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晚清帝制衰亡的三重逻辑
  • 二、权力阶层的武化趋向与建构现代国家的路径抉择
  • 三、资本阶层的缓慢崛起与农工经济结构的价值位移
  • 四、劳动阶层的深度分化与臣民国民的身份伦理转换
  •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的王霸抉择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中国王道政治的伦理指向与古今之变
  • 二、中国天下观与西方国际观的伦理视差
  • 三、王道政治的转型升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十二章 霸道政治的历史终结与王道政治的扬帆启航
  • 一、支撑近代西方霸道政治的帝国逻辑
  • 二、帝国逻辑的终结与世界发展多极化
  • 三、多极化世界中主权国家的王道政治
  • 附录 调研报告与读书心得
  • 附录一: 美利坚与俄罗斯国家治理体系的伦理视差
  • 附录二: 全球正义与权力、资本、劳动的国际伦理冲突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