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7千字
字数
2023-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研究探讨跨越国界的规范。
内容简介
新闻客观性是媒介、传播与新闻研究领域中的焦点话题,也是更深层次的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史蒂文·马拉斯的研究考察了有关客观性的多种不同观点和视角,试图超越对新闻客观性的谴责或辩护,转而批判性地检视该领域中多样的学术观点和专业观点。
本书围绕关键问题展开,考察了客观性的起源、历史、哲学影响、主要的反对意见和辩护论据以及价值观、政治和伦理等问题。本书还探讨了关于客观性作为一种跨国规范的争论,除了聚焦于客观性在美国的出现以外,还扩大了讨论的范围,将客观性在英国、澳大利亚、亚洲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包含在内。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中文版序
- 译者序
- 致谢
- 引言
- 客观性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规范准则?
- 定义客观性
- 为什么新闻客观性很重要?
- 一个不受欢迎的道德试金石
- 出发点
- 第一章新闻客观性何时兴起?为何兴起?
- 新闻客观性的驱动因素
- 专业化论点
- 技术论点
- 商业化论点
- 政治论点
- 其他因素
- 新闻客观性产生的年代:“舒德森—席勒”问题
- 新闻作为商品的原始客观性时代:1830—1880年
- 客观性作为现实主义民主认识论
- 客观性作为一种以记者为中心的职业或机构伦理:1880—1900年
- 客观性作为信息伦理:1900年前后
- 客观性理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 双重对抗的信条——偏见和可信度:1960年至今
- 结论
- 第二章对新闻客观性的主要反对意见有哪些?
- 价值观
- 科学主义的新闻与空洞的事实
- 客观性是带有偏见和不负责任的
- 对信息源的依赖
- 框架盲症
- 客观性作为矛盾的术语和危险的神话
- 客观性作为一种旁观者的新闻:倾向附着性新闻
- 真理和现实的本质
- 本然的观点
- 结论
- 第三章为什么“事实”引发了这么多争议?
- 哲学的使用和滥用
- 把事实和真相放在一起
- 一致性和连贯性
- 经验主义
- 实证主义
- 实用主义
-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 事实和沟通问题
- 分离理论
- “后现代主义”
- 第四章 为新闻客观性辩护的依据是什么?
- 一致性条件
- 解释的理由
- 事实性的理由
- 形而上学的理由
- 程序上的理由
- “立场”
- “实用”的理由
- 结论
- 第五章客观性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还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 基于“减法”的客观性
- “加法”式的客观性
- 关怀性新闻
- 解释性报道
- 重新评估麦卡锡时代的解释性报道
- 结论
- 第六章客观性能否与政治或伦理承诺共存?
- 事实、价值观和世界
- 事件—记者—世界(作为观众或接受者)
- (事件的)世界—记者—事件(作为故事)
- 作为伦理和意识形态承诺的客观性
- 报道批判性的反主流文化
- 有关怀的记者
- 参与式记者和公众议程
- 战争新闻的客观性
- 客观性和看门人角色
- 公共或公民新闻
- 结论
- 第七章在24/7新闻和在线新闻时代,客观性正在发生改变吗?
- 有线电视、卫星和变革的挑战
- 新闻的福克斯化
- 重塑BBC的客观性
- 半岛电视台
- 新闻博客和公民新闻
- 结论
- 第八章客观性是一种普适的新闻规范吗?
- 客观性作为一种规范
- 跨国主义、规范和社会条件
- 客观性标准在多大程度上被美国以外的国家采用?
- 客观性和“欧洲”新闻
- 客观性和英国的联系
- 英国广播公司
- 澳大利亚
- 新闻业的“亚洲价值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