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0千字
字数
2022-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现代慈善的理论与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由江苏省慈善总会和南京大学江苏慈善研究院组织编写。江苏省慈善总会把“开展救助工作,上为政府分忧,下为困难群众解难”作为办会的根本目的,不断探索符合江苏实际的慈善救助形式。
编者以细致地树立了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介绍著名的慈善企业和人物、典型的慈善事例等,旨在通过这些典型人物和事例,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优秀传统美德,宣传慈善文化,传播慈善理念,更好地开展慈善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互联网时代慈善发展新路径与新机制
- 一、引言
- 二、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新态势
- (一)捐赠以现金为主,抗击疫情掀起慈善新浪潮
- (二)互联网捐赠金额与参与人数持续增加
- (三)税收政策调整优化,非货币捐赠优惠扩大
- (四)慈善行业进一步规范化与标准化
- 三、社区基金会:慈善组织新形式
- 四、慈善金融:慈善运作新机制
- (一)社会影响力债券
- (二)慈善信托
- 五、结语
- 当公益遇到游戏:网络捐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慈善捐赠行为的嬗变:从传统走向现代
- (二)影响虚拟捐赠行为的可能因素
- 1.游戏互动
- 2.心流体验
- (三)研究模型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样本
- (二)变量与测量工具
- 1.因变量
- 2.自变量
- 3.中介变量
- (三)数据分析
- 四、研究发现
- (一)描述分析
- (二)实证分析
-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时间银行:缘起、问题与前景
- 一、研究背景
- 二、时间银行:缘起、概念与属性
- 1.缘起
- 2.概念
- 3.属性
- 三、时间银行的运行条件
- 四、中国的探索与面临的问题
- 1. 中国的探索
- 2. 面临的问题
- (1)“劣币驱逐良币”与中国人的时间观
- (2)对志愿服务的量化和物质化
- (3)公信力和运营能力
- (4)服务匹配与运营成本
- (5)人口可持续与人口流动
- 五、几点思考
- 共同富裕:概念、问题与路径选择
- 一、引言
- 二、共同富裕:概念、内涵与测度标准
- (一)概念辨析与内涵探讨
- 1.物质富裕vs精神富裕
- 2.收入维度vs财富维度
- (二)标准测度与概念阐释
- 1.“一万美元”的判定理由
- 2.家庭为基本衡量单位
- 3.指标的唯一性
- 4.可支配收入而非经济产出的维度
- 5.非均值或中位数类指标
- 6.与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的联系与区别
- 7.与相对贫困的关系
- 三、共同富裕的面临形势与问题
- (一)相对贫困治理社会的来临
- (二)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有增无减
- (三)贫富分化、社会矛盾不容忽视
- 四、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 (一)财富创造:激励机制保驾护航
- (二)财富创造:促进更加充分的高质量就业
- (三)财富初次分配:国家让利与向劳动者倾斜
- (四)财富再分配: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 (五)财富再分配:增加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
- (六)财富又分配:鼓励企业与公民履行社会责任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从参与到满足:应急志愿服务行动实践与反思
- 一、引言
- 二、社会交换理论下的应急志愿服务与应急志愿者
- (一)概念与内涵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三、利他与利己:应急志愿者动态交织的参与动机
- (一)利他与利己:应急志愿参与动机的再划分
- (二)神圣与凡俗:应急志愿参与动机的动态交织
- 四、凝聚和离散:应急志愿者志愿服务中的“参与和满足”模型
- (一)为何凝聚:身体在场和身份认同
- (二)为何离散:缺乏权益保障和挫折感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我国现代慈善资源的动员机制
- 一、基本概念及问题的提出
- 二、我国现代慈善资源动员现状
- 三、构建我国慈善资源动员机制体系
- (一)慈善资源动员的基础:合法性
- (二)慈善资源动员资本:信任度
- (三)慈善动员的路径:资源网
- 四、结语
- 慈善信托事业发展现状、困境与对策
- 一、慈善信托行业发展起源
- 二、我国慈善信托事业发展现状
- (一)我国慈善信托发展特征
- (二)南京市慈善信托发展特征
- 三、慈善信托事业:困境与阻力
- 四、突破慈善信托困境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组织推动力度
- (二)搭建统一共享平台
- (三)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 (四)加强监督检查管理
- 参考文献
- 慈善组织中的反利益输送机制:美国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一、引言
- 二、对额外收益交易的规制
- 三、对假公济私交易的规制
- 四、有关慈善组织董事信义义务的规定
- 五、信息披露机制
- 六、慈善组织的监管者
- 七、结语
- 英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历程、规制体系与启示
- 一、英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
- (一)社会公益目标
- (二)商业运作模式
- (三)资产锁定原则
- (四)个人发展优先
- (五)自治管理为主
- 二、英国推进社会企业发展的规制体系
- (一)政府监管方面
- (二)战略推动方面
- (三)立法规制方面
- (四)财政支持方面
- (五)税收减免方面
- (六)公共采购方面
- (七)社会融资方面
- (八)中介服务方面
- (九)能力建设方面
- (十)宣传推广方面
- 三、借鉴英国经验推进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强化公众认知,为社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二)明确行业标准,让更多组织机构获得社会企业身份认证
- (三)完善财金政策,对不同社会企业实施差别化的政策支持
- (四)加快平台建设,着力构建立体式社会企业综合服务体系
- (五)创新监管方式,规范和引导社会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 (六)突出能力建设,持续提升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 慈善组织透明化运行机制研究述评
- 一、国外慈善组织透明化运行机制研究现状
- 二、国内对慈善组织透明化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
- 三、国内外慈善组织透明化运行机制研究的比较
- 参考文献
- 社会企业的伦理之维及其对传统经济伦理的超越
- 一、相关背景以及问题的提出
- 二、社会企业的社会目的及其实现形式
- 三、社会企业的伦理目标及其对传统企业伦理的超越
- 四、社会企业的伦理实践及其整体性思维
- 参考文献
- 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慈善文化
- 一、慈善文化的基本理念
- 1. 人本权利观
- 2. 公民社会责任观
- 3. 利他主义价值观
- 4. 理性社会财富观
- 5. 企业公民观
- 6. 社会志愿精神
- 7. “授人以渔”的新慈善精神
- 二、慈善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 三、培育慈善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 1. 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资源
- 2. 构建现代发达的市民社会,培养公众的“公共精神”品质
- 3. 营造良好的制度空间,为慈善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支持
- 苏州社区慈善超市建设类型的调查
- 一、政府主导型
- 二、企业兼带型
- 三、宗教型慈善
- 慈善项目实施路径探索
- 一、慈善项目的本质意义
- (一)慈善项目的历史意义
- 1. 慈爱原生状态的弱势群体
- 2. 慈济新生状态的病困群体
- 3. 慈安突生状态的急难群体
- (二)慈善项目的现实意义
- 1. 助力创业创新
- 2. 助丽绿水青山
- 二、慈善项目的时代思考
- 1. 助医是重点,解决因病返贫保重点
- 2. 助老是要点,扶持老年群体守要点
- 3. 助学是热点,结合人格培养强热点。
- 4. 助困是力点,帮扶困难群体济力点
- 5. 助孤是难点,助力孤独人群克难点
- 6. 助残是痛点,关怀残疾弱势护痛点
- 7. 助创是交点,融合社会力量汇交点
- 8. 助美是焦点,守护青山绿水亮焦点
- 三、慈善项目的立项原则
- 1. 立项基点
- 2. 立项原则
- (1)公开原则
- (2)程序原则
- (3)精准原则
- 四、慈善项目的实施队伍
- 1. 专业人员制定项目
- 2. 专门人群参与项目
- 3. 专家人士评估项目
- 五、慈善项目的评估内容
- 1. 公众参与成效
- 2. 项目救助成效
- 3. 社会影响成效
- 4. 服务艺术成效
- 5. 慈善建树成效
- 六、慈善项目的精准要求
- 1. 内容设置的精细性
- 2. 资助对象的精准性
- 3. 志愿服务的精到性
- 4. 实施过程的精致性
- 5. 经费使用的精确性
- 七、结语
- 慈善之城建设路径探索
- 一、慈善之城建设必要性认识
- 1. 引领核心价值
- 2. 推进文明建设
- 3. 建树精神高地
- 4. 提升城市形象
- 5. 继承优秀传统
- 6. 弘扬先进文化
- 二、慈善之城建设可行性认识
- 1. 百姓认可
- 2. 政府有为
- 3. 社会需要
- 4. 国际传播
- 5. 时代赋能
- 三、慈善之城建设标准性认识
- 四、慈善之城建设创新性认识
- 1. 有史可鉴,历史人物
- 2. 有碑可仰,时代典型
- 3. 有景可观,博物景观
- 4. 有神可聚,城市精神
- 5. 有事可赞,牵手点滴
- 6. 有书可品,心雨感悟
- 7. 有愿可行,志愿行动
- 8. 有人可助,服务平台
- 9. 有慈可温,家有孝举
- 10. 有善可暖,城有仁行
- 五、慈善之城建设操作性认识
- 1. 建立主管部门
- 2. 建设专家队伍
- 3. 建树指标体系
- 4. 健全部门职责
- 5. 建强激励机制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