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关于二战德国政权从崛起到覆灭最全面的著作合集。

内容简介

《第三帝国三部曲(理想国译丛 038-040)》包括:

《第三帝国的到来(理想国译丛 038)》:纳粹德国的前传,魏玛共和国的崩溃史。完整剖析纳粹崛起的缘由,生动还原希特勒攫取权力的过程。

《当权的第三帝国(理想国译丛 039)》:重现和平时期的纳粹党,如何以残暴血腥的独裁手段,一步步清洗、动员、武装德意志民族,将德国改造成一架全力冲刺的战争机器。

《战时的第三帝国(理想国译丛 040)》:透过宏观的战争描绘与普通人的战时经历,细致讲述纳粹的军事征服与极端的种族灭绝。再现德国如何点燃战火,彻底改变20世纪的世界局势与历史发展。

目录

  • 第三帝国的到来
  • 版权信息
  • M译丛序
  • 图片列表
  • 地图与图表目录
  • 序言
  • 第一章 历史遗产
  • 第一节 德意志的独特性
  • 第二节 宣扬仇恨
  • 第三节 1914年的精神
  • 第四节 陷入混乱
  • 第二章 民主之殇
  • 第一节 魏玛的弱点
  • 第二节 大通胀
  • 第三节 文化战争
  • 第四节 适者与不适者
  • 第三章 纳粹主义的兴起
  • 第一节 波希米亚式革命者
  • 第二节 啤酒馆暴动
  • 第三节 卷土重来
  • 第四节 使命感的来源
  • 第四章 通往权力之路
  • 第一节 大萧条
  • 第二节 民主制度的危机
  • 第三节 暴力的胜利
  • 第四节 致命的决策
  • 第五章 建立第三帝国
  • 第一节 恐怖开始了
  • 第二节 国会纵火案
  • 第三节 民主政体被摧毁
  • 第四节 德国的一体化进程
  • 第六章 希特勒的文化革命
  • 第一节 不和谐音符
  • 第二节 艺术的净化
  • 第三节 “打倒非日耳曼精神”
  • 第四节 一场“摧毁旧秩序的革命”?
  • 参考文献
  • M译丛
  • 当权的第三帝国
  • 版权信息
  • M译丛序
  • 图片列表与版权信息
  • 地图目录
  • 序言
  • 序幕
  • 第一章 警察国家
  • 第一节 “长刀之夜”
  • 第二节 镇压和反抗
  • 第三节 “人民公敌”
  • 第四节 恐怖手腕
  • 第二章 精神动员
  • 第一节 启蒙人民
  • 第二节 为德国而写作
  • 第三节 视角问题
  • 第四节 从不协到协和
  • 第三章 灵魂改造
  • 第一节 信仰问题
  • 第二节 天主教徒和异教徒
  • 第三节 青年就是未来
  • 第四节 “反智斗争”
  • 第四章 繁荣和掠夺
  • 第一节 “战胜失业”
  • 第二节 商业、政治和战争
  • 第三节 经济的雅利安化
  • 第四节 分赃
  • 第五章 建立人民共同体
  • 第一节 血与土
  • 第二节 中产阶级的命运
  • 第三节 驯服无产阶级
  • 第四节 承诺与现实
  •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
  • 第一节 以科学精神的名义
  • 第二节 纽伦堡法案
  • 第三节 “犹太人必须滚出欧洲”
  • 第四节 碎玻璃之夜
  • 第七章 通向战争之路
  • 第一节 从弱小到强大
  • 第二节 建立大德意志
  •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 第四节 进军东方
  • 参考文献
  • M译丛
  • 战时的第三帝国
  • 版权信息
  • M译丛序
  • 插图列表
  • 地图目录
  • 序言
  • 第一章 披着人皮的野兽
  • 第一节 闪电战制胜
  • 第二节 新的种族秩序
  • 第三节 “恐怖的暴民”
  • 第四节 “不配活着”
  • 第二章 战争的命运
  • 第一节 “上天的安排”
  • 第二节 “病态的野心”
  • 第三节 巴巴罗萨行动
  • 第四节 沿着拿破仑的足迹
  • 第三章 “最终解决方案”
  • 第一节 “毫无怜悯”
  • 第二节 发动种族灭绝
  • 第三节 万湖会议
  • 第四节 “待宰羔羊”
  • 第四章 新秩序
  • 第一节 战争命脉
  • 第二节 “命如草芥”
  • 第三节 臣服于纳粹政权
  • 第四节 总体战
  • 第五章 “终结的开端”
  • 第一节 硝烟弥漫的德国
  • 第二节 漫长的撤退
  • 第三节 “厄运降临”
  • 第四节 新的“挣扎时期”
  • 第六章 德国的道德体系
  • 第一节 恐惧与内疚
  • 第二节 毁灭的文化
  • 第三节 致命的科学
  • 第四节 抵抗
  • 第七章 倾覆
  • 第一节 “最后的希望”
  • 第二节 “与全世界同归于尽”
  • 第三节 最后的战败
  • 第四节 余波
  • 参考文献
  • M译丛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4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套让我们认清纳粹做过的那些惨绝人寰,丧心病狂的书。

    这套书因为阅读的时间周期非常长,无论是在第三帝国纳粹上台初期针对共产党、民主党、自由党、以及其他小党派、甚至是天主教的驱逐迫害;还是纳粹完全执政后,对德国境内的犹太人、吉普赛人,以及一些智障、残障、幼儿的壕无人性的残害;还是开启闪电战后对整个欧洲占领区的犹太人、吉普赛人的惨无人道的屠杀,我在每天的读书笔记中已经不止一次的写过阅读感悟了。作为全书阅读完后的最后一篇阅读感悟,我想从一个纯人性的角度,也就是趋利避害的角度来说一下,德国的灭亡是必然的。我们身处亚洲,二战时更多的仇恨和记忆都是针对于邻国日本。甚至在中国境内还出现了拉贝这样的穿着党卫军制服的民众守护者,所以我们对德国没有什么感觉。只是历史课上学到的那些基础词汇。纳粹、希特勒、迫害犹太人、奥斯维辛集中营。。。等等。这就造成了,在网络社会上,一群蜜罐里长大的中二键盘侠们,居然还崇拜希特勒,还一个劲夸赞纳粹军服好看,还像纳粹那样敬军礼。无知者无畏啊。我相信,但凡一个良知没有泯灭的人,看完纳粹的暴行后,都会强烈的抵制纳粹再临的。其实从整部书里我体会到的道理却是一个最基础最简单的经济学问题。在战争的初期,希特勒和纳粹党,只是针对于国内的人民压迫。这一时期,还没完全的去犹太化,所以针对于犹太人更多的只是羞辱和不公,却还没有开始抢劫和杀害。早期的纳粹收入来自于针对于各个党派的掠夺。和不平等的纳税方式。而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看是杀鸡取卵了。他们将犹太人驱逐,然后将他们的财务洗劫一空。而进入战争阶段后,更是肆无忌惮的欺压犹太裔、吉普赛裔。但即使如此,靠着掠夺来的财富,终究敌不过希特勒的疯狂,大量的物资用于生产各种先进武器,这就给德国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那种管制下,即使不歧视犹太人,允许他们生活,也终将会因为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掠夺,对于大公司的强制安排生产任务,对于工人的征兵,对于日用品的征用,而形成经济的崩溃。我们以前听袁腾飞老师讲这段历史,说德军之所以在俄罗斯遭遇滑铁卢,关键是因为物资供应不上,吃不饱穿不暖,武器还容易冻裂。要知道那时候德军和苏军之间可以断断续续的打了两年啊。如果说第一年是没有准备,所以冬衣运不上去。可实际原因是德军在哪一时,已经没有钱去生产所需要的服装了。原材料都被征用去生产军用物资了。而工人都被送到战场上当炮灰了。所以,不是不为也,事实上是德军根本没有能力盛传出那么的过冬的衣服。在来说一个经济学的小常识。你生产的东西都有人有钱买啊。通过驱逐、图杀和高压统治下,你的财产朝不保夕,你的生命随时可能中间,你每天还要赶几个人的活。你愿意留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吗?自然是不愿意的。那么当人员反过来不断流失下,经济自然一蹶不振。而反观同盟国这些国家,虽然有很多国家也有凡有情绪,但平时并不表露出来,这就造成了难民换个公家生存的决定。一边人越来越少,货越来越少。一边是蜂拥而至的经商专家,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留在哪国?我当然会选择能活下去的那个国家。所以,真的到战争的后期。苏军的无畏冲锋、美军的工业生产速度都远胜于德国,它怎能不输呢?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新理解历史

      讲历史的书有很多,简单的历史书就是把大事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一下就可以,这本书则是用社会学的眼光来看待第三帝国的历史,但我们读这套书并不止是带着我们过一遍历史,而是要带着思考重看历史。就像作者在最后说的第三帝国思绪我们要多自我反省。最极端的形式抛出了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一刻会面临的道德困境 —— 在我们被迫陷入的特定情境中,我们是选择屈服还是抵抗,选择作为还是不作为。这就是为什么第三帝国不会彻底消失,虽然它的实体早已湮灭在历史中,但它本身仍将继续引起全世界每个思考者的关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个体经历的叙述抉择的复杂,处境的困难,令人迷惘。

        📖书名:第三帝国的到来️作者:【英】理查德・J. 埃文斯为什么推荐这本书?本书是第三帝国史三部曲的第一卷。它从 19 世纪的俾斯麦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处在战后苦涩年代的魏玛共和国(Weimar Republic)着手,追溯了第三帝国的起源;继而讲述了 1929—1933 年经济大萧条期间,纳粹党徒通过赢得选举并结合大规模政治暴力手段上台掌权的过程。本卷的核心主题是,纳粹党徒是如何在很短时间内在德国建立起一党独裁统治的,而且似乎没有受到德国民众实质上的抵抗。第二卷讲述第三帝国在 1933—1939 年的发展,分析其各个核心机构,描述其运作方式及其治下民众的生活状况,讲述它为恢复德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而对国民进行的战争动员。最后一卷的主题是战争始末,讲述了第三帝国的军事征服政策、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动员与镇压政策,以及种族灭绝政策的迅速极端化,一直写到它最终在 1945 年全面崩溃与覆灭。结尾一章将剖析第三帝国在其短短 12 年的历史中所造成的后果及其遗留给现在与未来的问题。🌟 没有什么比个体经历的叙述更能使今人深切地体会到,时人不得不做出的抉择是多么复杂,其面临的处境是多么困难,常常令人迷惘。时人判断事情,不像今人有后见之明的优势:他们无法在 1930 年知道 1933 年将发生什么,无法在 1933 年知道 1939 年或 1942 年或 1945 年将发生什么。如果能有先见之明,时人无疑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历史写作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想象自己置身昔日世界,怀着时人在面对未来(对历史学家来说那已成为过去)何去何从时的全部疑虑与彷徨。今人回顾历史时觉得似乎不可避免的发展进程,在当时则绝非如此。我在本书中一再提醒读者,在 19 世纪下半叶和 20 世纪上半叶德国历史的许多节点,事态的发展本可以轻易地走到截然不同的方向。马克思说过一句令人难忘的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那些条件不仅包括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还包括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行动依据的基本假定,以及影响其行为的原则与信念。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当今读者还原上述所有条件,并且,借用另一句关于历史的名言,提醒读者:“往昔犹如异乡,那里的人们做事都和今天不一样。”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7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