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用户推荐指数
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694千字
字数
2018-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中国剧种做了全面的研究,包括剧种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代表剧目、代表演员等方面。
内容简介
《中国戏曲剧种研究》对中国剧种做了全面的研究,不仅包括京剧、越剧、昆曲、豫剧等大剧种,还涵盖了高腔戏、拉魂腔、滩簧腔、道情戏、花灯戏、花鼓戏、采茶戏等具有地方色彩的小剧种,并对这些剧种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代表剧目、代表演员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撰稿人
- 作者简介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 绪论
- 一、剧种的定义
- 二、现存剧种之“种剧”
- 三、剧种在各地的分布状况
- 第一章 剧种的诞生与宋元两代兴起的主要剧种及其艺术形态
- 第一节 宋杂剧、金院本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节 永嘉杂剧与兴化戏、梨园戏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三节 元杂剧的兴起与衰弱
- 第二章 明代兴起的主要剧种及其艺术形态
- 第一节 昆剧的发展历程
- 一、从顾坚到魏良辅:地方声腔传播四方
- 二、传播昆曲的组织:家班与职业戏班
- 三、剧本创作与理论研究:推动昆曲发展的重要力量
- 四、昆曲在花雅之争中败阵的原因
- 五、折子戏:近二百年来昆曲的主要载体
- 第二节 弋阳腔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海盐腔、余姚腔及其它声腔的兴亡
- 第三章 傩戏系统的主要剧种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一节 傩戏概述
- 第二节 傩戏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傩戏的代表性剧种
- 第四节 目连戏的起源、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五节 保护与传承傩戏的意义
- 第四章 高腔系统主要剧种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一节 浙江的高腔戏——新昌高腔、松阳高腔、西安高腔、宁海平调等
- 第二节 安徽的高腔戏——青阳腔、岳西高腔等
- 第三节 湖南的高腔戏——湘剧、祁剧、辰河戏等
- 第四节 福建的高腔戏——闽剧、大腔戏、闽西汉剧等
- 第五节 四川的高腔戏——川剧
- 第六节 江西的高腔戏——赣剧、弋阳腔、孟戏、东河戏等
- 第五章 梆子腔系剧种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一节 梆子腔的传播与剧种系统
- 第二节 梆子腔的艺术渊源
- 第三节 板腔体是梆子腔的基本形式
- 第四节 梆子腔的流布与本系统的主要剧种
- 一、秦腔
- 二、梆子腔的其它主要剧种
- 第六章 京剧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一节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 一、京剧的形成
- 二、京剧的兴盛
- 三、京剧的发展
- 第二节 京剧的音乐变革
- 第三节 京剧表演艺术和流派艺术
- 第四节 京剧文学创作
- 第五节 京剧对地方剧种的影响
- 第七章 淮剧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一节 淮剧产生的基础
- 第二节 淮剧的形成与早期艺术形态
- 第三节 淮剧进入上海后的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八章 秧歌戏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一节 晋陕冀鲁等地秧歌戏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节 秧歌戏的艺术形态
- 一、秧歌戏音乐
- 二、秧歌戏语言
- 三、秧歌戏演出
- 四、秧歌戏角色
- 第三节 秧歌戏代表性剧目
- 一、传统剧目
- 二、现代剧目
- 第九章 道情戏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一节 道情戏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节 道情戏的艺术形态
- 一、道情戏音乐
- 二、道情戏语言
- 三、道情戏行当
- 四、道情戏表演艺术
- 第三节 道情戏的代表性剧目
- 一、传统剧目
- 二、现代戏剧目
- 第十章 拉魂腔系剧种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形态及由皮影、木偶演化而成的剧种
- 第一节 拉魂腔的形成
- 第二节 拉魂腔的发展与流布
- 第三节 拉魂腔系剧种的艺术形态
- 一、拉魂腔音乐
- 二、拉魂腔语言
- 三、拉魂腔表演艺术
- 第四节 拉魂腔系剧种的代表性剧目
- 第五节 由皮影和木偶演化而成的剧种
- 一、皮影和木偶演化成剧种的动因与结果
- 二、由皮影演化成的剧种
- 三、由木偶演化成的剧种
- 第十一章 评剧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一节 评剧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 一、评剧的形成
- 二、评剧的发展
- 三、评剧的兴盛
- 四、评剧的衰落与新生
- 五、评剧的沉寂与复兴
- 六、评剧的转型
- 第二节 评剧的代表性剧目
- 一、评剧剧目编创概况
- 二、经典剧目评析
- 第三节 评剧的艺术形态
- 一、主题现实化
- 二、题材世俗化
- 三、语言口语化
- 四、风格喜剧化
- 五、审美市民化
- 第十二章 滩簧腔系剧种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一节 滩簧的起源
- 一、滩簧源起于吴歌
- 二、弹词对滩簧的影响
- 三、说因果、唱春、宣卷等对滩簧的影响
- 四、从说唱嬗变为戏曲
- 五、所有滩簧是同源的
- 第二节 锡剧的历史与艺术形态
- 一、常锡滩簧的兴起
- 二、辛亥革命对常锡滩簧的影响
- 二、常锡滩簧在上海的发展
- 三、锡剧在建国后成为江南的重要剧种
- 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锡剧状况
- 第三节 苏剧的历史与艺术形态
- 一、“后滩”的艺术表现形态
- 二、“前滩”的艺术表现形态
- 三、苏滩传播到上海等地后的发展
- 四、苏滩归根苏州后的状况
- 第四节 沪剧的历史与艺术形态
- 一、“西装旗袍戏”、“新式舞台”与“唱电台”
- 二、申滩的“幕表戏”
- 三、申滩的“时事新赋”
- 四、“沪剧”阶段的艺术表现与成就
- 第五节 甬剧的历史与艺术形态
- 一、对子戏阶段的表现形态
- 二、进入上海后的发展
- 三、甬剧阶段的变革与成就
- 第十三章 花鼓戏系剧种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一节 湖南花鼓戏的历史与艺术形态
- 一、湖南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沿革
- 二、湖南花鼓戏的艺术形态
- 三、湖南花鼓戏的代表性剧目
- 第二节 湖北花鼓戏的历史与艺术形态
- 一、湖北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 二、湖北花鼓戏的唱腔音乐
- 三、湖北花鼓戏代表性剧目
- 第三节 安徽花鼓戏的历史与艺术形态
- 一、安徽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
- 二、安徽花鼓戏的艺术形态
- 三、安徽花鼓戏的代表性剧目
- 第十四章 花灯戏系剧种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一节 川渝灯戏的历史与艺术形态
- 一、川渝灯戏概况
- 二、巴蜀灯戏的发展沿革与流播区域
- 三、川渝灯戏的艺术形态
- 三、川渝灯戏的剧目概况
- 第二节 贵州花灯戏的历史与艺术形态
- 一、贵州花灯戏的发展沿革
- 二、贵州花灯戏的艺术形态
- 三、贵州花灯的代表性剧目和表演艺术家
- 第三节 云南花灯戏的历史与艺术形态
- 一、云南花灯的形成与发展
- 二、云南花灯戏的艺术形态
- 三、云南花灯戏的代表性剧目
- 第十五章 采茶戏系剧种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一节 江西采茶戏的历史与艺术形态
- 一、江西采茶戏的形成和发展沿革
- 二、江西采茶戏的艺术形态
- 三、江西采茶戏的代表性剧目
- 第二节 广东采茶戏的历史与艺术形态
- 一、广东采茶戏发展源流及演变
- 二、广东采茶戏的艺术形态
- 三、广东采茶戏的代表性剧目
- 第三节 湖北采茶戏的历史与艺术形态
- 一、湖北采茶戏的形成与变革
- 二、湖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
- 三、湖北采茶戏的代表性剧目
- 第四节 福建采茶戏的历史与艺术形态
- 第十六章 越剧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一节 越剧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 第二节 越剧的代表性剧目与表演艺术
- 一、越剧的代表性剧目
- 二、越剧表演艺术
- 第三节 越剧的表演流派
- (一)袁派
- (二)尹派
- (三)范派
- (四)傅派
- (五)徐派
- (六)王派
- (七)戚派
- (八)张派
- (九)陆派
- (十)毕派
- (十一)张派
- (十二)吕派
- (十三)金派
- 第十七章 “二人转”系统剧种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一节 二人转的形成与发展
- 一、唱乞艺术莲花落
- 二、从莲花落到二人转:音乐体系与剧目的直接继承
- 三、传统二人转的演出状况
- 四、二人转的定名与分期
- 五、当代二人转的发展
- 第二节 二人转的艺术形态与演出习俗
- 一、二人转的脚色体制
- 二、二人转的音乐唱腔
- 三、二人转服饰化妆
- 四、二人转的演出道具
- 五、二人转的表演特色
- 六、二人转的的演出习俗
- 第三节 二人转到吉剧、龙江剧、龙滨剧的剧种衍变
- 一、吉剧的创建背景以及创建过程
- 二、龙江剧的创建背景及过程
- 三、龙滨剧的创建与发展
- 四、吉剧的本体特色
- 五、龙江剧的本体特色
- 六、吉剧的剧目建设
- 七、龙江剧的剧目建设
- 第四节 民间二人转的演出现状
- 一、新兴的民间二人转
- 二、演出地点与演出内容
- 三、演出团体的构成与经营状况
- 第十八章 黄梅戏的形成、发展与艺术形态
- 第一节 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 第二节 黄梅戏的音乐变革
- 第三节 黄梅戏代表性剧目与表演艺术
- 余论
- 一、诸剧种衰弱的状况与原因
- 二、诸剧种振兴的措施与发展的方向
- 附录: 中国戏曲剧种研究主要论著索引
- 中国戏曲剧种研究主要论文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