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选取文学广告作为文学史叙述的基本材料,重新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本卷叙述的是1928—1937年文学的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匠心独具地选取文学广告作为文学史叙述的基本材料,采用编年体的结构模式、书话体的叙述方式,在文学生产与流通的交汇点上重新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并辅以相应的历史图片。

全书既有宏达的文学史视野,又细致入微地呈现历史的微观图景与细部生态,力图还原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原初景象和历史脉络,揭示出一个较以往更为阔大、丰富、复杂的文学史图景,展现了文学史叙述的多种可能性。

作者重新开掘、爬梳原始资料,大处着眼,小处落墨,集叙述与思辨、史料与史实于一体,熔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炉,是一部极具开创性的文学史著。

本卷叙述的是1928—1937年文学的历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1928年
  • 1月
  • 《创造周报》复刊骤止却引来《文化批判》
  • 前十年新诗集的出版与销售
  • 3月
  • 《小雨点》:“莎菲的这几篇小说在新文学运动史上的地位”
  • 4月
  • 胡适的“半部”文学史
  • 5月
  • “开明人”的选择与“开明风格”
  • 7月
  • 陈铨的《天问》与吴宓的“可哀”
  • 广告的艺术、作用和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
  • 8月
  • 近代英美诗选的最佳编著者
  • 11月
  • 左翼刊物在政治、文学与营销之间
  • 12月
  • “南国诗人”田汉与南国社首次沪上公演
  • 林语堂:又一个“叛徒与隐士”?
  • 1929年
  • 2月
  • 中国化的“颓加荡”:邵洵美及其唯美主义实践
  •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遭批评
  • 4月
  • 巴黎情境与巴金的国际主义视景
  • 9月
  • 梁实秋的“新古典主义”批评文字
  • 鲁迅为青年作家写序
  • 大学文学教育与新文学
  • 11月
  • 20年代末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 1930年
  • 2月
  • 《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出版与鲁迅等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译介
  • 张秋虫的《新山海经》与现代中国的“胡调人”
  • 3月
  • 洪灵菲的《流亡》一度流行
  • 原汁原味的“海派弄堂小说”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 唯美主义的《死水》
  • 5月
  • 从查封艺术剧社到捣毁影片公司
  • 《骆驼草》:“趣味的恶化,作者方向的转变”?
  • 6月
  •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倡导
  • 7月
  • 现代滑稽小说的“俗”和“雅”
  • 8月
  • 国民党中宣部刊物《文艺月刊》的宣言和编辑策略
  • 《小品文选》:梁遇春的小品文理论
  • 9月
  • 被称为“扛鼎”之作的叶圣陶长篇《倪焕之》
  • 国民党中宣部对文艺刊物、作品的查禁
  • 1931年
  • 1月
  • 《啼笑因缘》的形成和“啼笑因缘旋风”
  • 2月
  • 传统型的侦探小说:程小青的《霍桑探案》
  • 3月
  •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走向现代化
  • 黄震遐:《陇海线上》和《黄人之血》
  • 关于“左联五烈士”被害事件
  • 6月
  • 用作品给作家或社团起绰号(1930年代初文学生态)
  • 11月
  • “从别国里窃得火来”:鲁迅及左翼对苏联文学的介绍
  • 悼念徐志摩
  • 12月
  • 冰心要求更正她关于“普罗文学”的谈话
  • 1932年
  • 5月
  • “一·二八事变”与战争文学热
  • 传记文学写作的“勃兴期”
  • 30年代的“歌德热”及歌德在中国
  • 新文学作家评传和作家论
  • 《现代》杂志与“现代派”诗
  • 《现代》:中国杂志史上的一个“准神话”
  • 6月
  • 《地泉》三部曲和它的五大序言的“清算”作用
  • 7月
  • 从《现代儿童》看儿童文学的兴起
  • 叶灵凤的《灵凤小说集》及其他
  • 《珊瑚》:“五光十色”的爱国杂志
  • 8月
  • 国民党政府推动的通俗文艺运动
  • 9月
  • 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和鲁迅的“晚明观”
  • 电影《啼笑因缘》显示世俗生活的现代性趋向
  • 10月
  • 告别奥尼尔:洪深30年代的转向
  • 左翼新人沙汀短篇集《法律外的航线》
  • 11月
  • “新月派”的另一独特贡献
  • “旧文人”在30年代
  • 12月
  • 《自由谈》里的“伪自由书体”杂文写作
  • 爱国小说、国难小说和抗战小说
  • “文章之美”:“破天荒”的废名小说
  • 1933年
  • 2月
  • 郁达夫的《她是一个弱女子》
  • 3月
  • 田汉的转变
  • 穆时英与左翼的殊途:从《南北极》到《公墓》
  • 《西线无战事》与“非战小说”的主题广告
  • “茶话”与“咖啡座”:“海派”散文的都市语境
  • 4月
  • 作为中介的日本
  • 换个角度看“文艺自由论辩”
  • 5月
  • 左翼文艺运动的国际联系和相互支持
  • 读者热购《子夜》
  • 6月
  • 刘云若及其“津味小说”
  • 丁玲失踪及其长篇小说《母亲》的出版
  • 8月
  • 《望舒草》:为什么删去《雨巷》?
  • “高尔基在中国”与“中国的高尔基”
  • 30年代回眸初期白话诗
  • 9月
  • 现代书局首创编写《中国文艺年鉴》
  • 叶圣陶为巴金写广告谈《家》的典型性和成书过程
  • 10月
  • 《山雨》和王统照的创作道路
  • 《春蚕》成为文学与民族电影融合的新形态
  • 沈从文一语惊起“京海论争”
  • 11月
  • 彭家煌的遗作
  • 12月
  • 《月下小景》:沈从文的“新十日谈”
  • 1934年
  • 3月
  • 评论界推介现代女作家
  • 白薇戏剧集《打出幽灵塔》长久引人注目
  • 4月
  • 《人间世》的创刊与林语堂的小品文运动
  • “看萧和‘看萧的人们’”
  • 苏区“文艺大众化”运动新模式
  • 5月
  • 蒲风诗集《茫茫夜》与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 8月
  • 旅游产业的兴起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
  • 国民政府尊孔盛典与胡适、周作人、鲁迅的“孔子观”
  • 9月
  • “大众语文论战”的始末
  • 10月
  • 中国现代作家的欧洲游记
  • 沪上“八大女明星”和丁玲的“梦珂”
  • “古意”与新意:《春野与窗》的意义
  • 11月
  • 《水星》的“个性”
  • 12月
  • 吴组缃处女集《西柳集》深得茅盾佳评
  • 北大“拉丁区”的“精神流浪汉”
  • 《边城》:“牧歌”的意义
  • 1935年
  • 1月
  • 走向成熟的老舍和3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
  • 田汉《回春之曲》的大剧场演出
  • 3月
  • 阿英遴选小品文的眼光
  • 赵家璧与《中国新文学大系》
  • 4月
  • 北新书局版的“半部文学史”
  • 5月
  • 《世界文库》:中外名著翻译、整理之集大成
  • 艾芜30年代的南国世界
  • 6月
  • 晚明小品:周作人和俞平伯的“低回”趣味
  • 王文显的喜剧艺术和《委曲求全》的演出
  • 1935—1937年几次话剧的经典演出
  • 7月
  • 文坛忆念刘半农
  • 丰子恺的“消夏新书”
  • 9月
  • “文化生活出版社人”的信仰与精神
  • 12月
  • 《奴隶丛书》与萧红的《生死场》
  • 1936年
  • 1月
  • 夏丏尊的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 开明语文读物和语文教育及新文学的传播
  • 3月
  • 林徽因的眼光
  • 4月
  • 大陆视野中的台湾二三十年代文学
  • 海上惊《雷雨》
  • 5月
  • 鲁迅和凯绥·珂勒惠支及新兴木刻运动
  • 6月
  • 《谈美》:一个美学家的人生情怀和社会关怀
  • 在“两个口号”论争下中国文艺家协会等成立
  • 夏衍的报告文学精品《包身工》
  • 胡风渐露理论特质和锋芒
  • 7月
  • 显示各派作家面影的书简集
  • 以“软”击“硬”:刘呐鸥的《永远的微笑》
  • 8月
  • 《中国的一日》征文写作推动了1930年代中期的报告文学潮
  • 10月
  • 鲁迅去世
  • 11月
  • 鲁迅与瞿秋白在左翼文艺运动中的相遇
  • 历时五年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
  • 12月
  • 叶圣陶指认张天翼老舍的幽默不同
  • 1937年
  • 5月
  • 《文学杂志》:“京派”的未竟事业
  • “《画梦录》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制作”
  • 话剧上演税制的倡导与确立
  • 6月
  • 王统照等力推端木蕻良
  •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
  • 7月
  • 《荒原》:叶公超的独到阐释及其意义
  • 后记
  • 参考文献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