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6千字
字数
2015-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史论结合的思路,以神话学阐释为方法论研究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进而揭示隐藏于节目中的意识形态运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从神话学视域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媒介化生存,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一个认识论范式。此书融合古今中外的相关理论资源,试图建构适用于诠释媒介文化的神话学理论。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历史进行梳理。并在诸多神话范畴中,详细阐述了仪式化、权力化与娱乐化三个面向,多层次地揭示传统文化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神话要素、结构、作用机制等。并试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全方位融合与现代化竞合,真正规避传播偏误,走出文化神话,生成健康的当代文化。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序言一
- 序言二
- 前言
- 第一章 方法论: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神话学阐释
- 第一节 作为研究对象的传统文化
- 一 传统文化:一个总体性概念
- 二 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形态
- 第二节 神话面向与解蔽的可能性
- 一 发现传统文化的神话意蕴
- 二 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神话
- 三 媒介即意识形态:无法回避的论题
- 第三节 解神话:理论视阈与理路辨识
- 一 罗兰·巴特的神话学实践
- 二 先秦的去蔽理论资源
- 三 神话学理论与怀疑论
- 四 神话学理论与反本质主义
- 第四节 去乌托邦:神话学阐释方法论的形构
- 一 罗兰·巴特神话学理论反思
- 二 神话学阐释方法论的形构
- 第二章 历史脉络: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实践
- 第一节 草创期( 1958—1978)
- 一 早期电视的传统文化传播
- 二 “文革”时期的传统文化传播
- 三 恢复期的传统文化传播
- 第二节 发展期( 1978—2000)
- 一 传统文化传播的自觉化
- 二 传统文化栏目化传播
- 三 传统文化传播的多样化
- 第三节 多元期( 2000—2013)
- 一 传统文化传播走向多元
- 二 传统文化传播的娱乐化
- 三 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
- 第三章 仪式化:传统文化的媒介生存样态
- 第一节 传统文化:作为仪式的电视传播
- 一 从巫术到大众媒介:仪式的大众传媒转向
- 二 仪式化生存:传统文化的现代形态
- 三 仪式节目分类与模式
- 第二节 传统文化仪式:电视脚本、意义生成与召唤
- 一 传统文化仪式的电视脚本
- 二 传统文化的意义生成
- 三 科技时代的召唤仪式
- 第三节 盛世仪式:符号、共享与价值建构
- 一 仪式符号的呈现与建构
- 二 修辞下的国家认同实现
- 三 “趋于神魅化的国家理性”
- 第四章 传统文化的政治实践与共同体维系
- 第一节 作为权力的传统文化
- 一 意识形态:被压抑的重返
- 二 国家权力:基于对执政党的考察
- 三 传统文化:作为执政资源的考察
- 第二节 传统文化:走向政治权力的现代知识
- 一 传统文化的知识化转向
- 二 作为常识的传统文化
- 三 作为伦理的传统文化
- 第三节 “家—国”同构与共识同构
- 一 春晚中的传统文化形态
- 二 “家—国”:置换性生产
- 三 视听召唤:主体的共同体路途
- 第五章 娱乐修辞: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物化
- 第一节 娱乐神话的修辞机制
- 一 从启蒙神话到娱乐神话
- 二 传统文化的娱乐修辞机制
- 三 欲望化:传统文化的娱乐修辞策略
- 第二节 娱乐神话及其文化合法性
- 一 娱乐修辞的若干呈现
- 二 基于符号秩序与文化资本的论争
- 三 赋魅与施魅:意识形态的深度内嵌
- 第三节 历史的仿象与仿象的文化
- 一 历史剧与传统文化仿象
- 二 文化经典的重拍及多维阐释
- 三 政治与市场的双重变奏
- 第六章 走出神话:实现传统文化媒介化生存
- 第一节 作为“他者”的符号传统
- 一 符号缺席:自由理性下的信息歧视
- 二 符号“跨域”:民间文化的多重意指
- 三 媒介隐喻下的传统文化“去他者化”
- 第二节 多维视野下的传统文化
- 一 社会思潮中的传统文化
- 二 多媒介环境与传统文化
- 第三节 走出神话: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
- 一 传统文化的现代合法性
- 二 实践性主体建设辨析
- 三 交往:神性文化与世俗文化合流
- 结语 娱乐沉浸中的“孔子”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