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5千字
字数
2022-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百年来汉传因明的逻辑研究成果做了科学的总结,对国家抢救绝学的规划、推进因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作者在梳理清末民初至今百年来因明逻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同类研究,就国内学者的相关成果做了比较科学的评论,就因明的起源、汉传因明的范畴等问题做了较详密的考证和界定,对因明研究的逻辑转向问题做了深度解析和解答。
作者基于汉传因明形式化的研究,结合溯因推理、非形式逻辑等新近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汉传因明形式化的可能性和恰当性以及非形式逻辑与汉传因明研究之间的联动关系,为汉传因明的现代研究揭示了一条崭新的路径。结合不同时期汉传因明逻辑研究的特点,以“五种范式”“两种模式”“三种学说”来展现汉传因明逻辑研究的中国特色。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编辑委员会
- 总序
- 序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论题缘起
- 二 因明观与汉传因明研究
- 三 逻辑观与汉传因明研究
- 四 内容梗概
- 第一章 汉传因明概述
- 第一节 “因明”之源起
- 一 汉语名称的起源
- 二 “因明”原语的起源
- 三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玄奘与汉传因明
- 一 评价原则与资料来源
- 二 因明造诣
- 三 因明观
- 四 贡献及其局限
- 第三节 什么是汉传因明
- 一 关于因明的几种定义
- 二 关于因明的两种研究
- 三 什么是汉传因明
- 第四节 五种研究范式
- 一 史学范式
- 二 宗教学范式
- 三 语言学范式
- 四 哲学范式
- 五 逻辑学范式
- 第二章 汉传因明研究的逻辑转向
- 第一节 启蒙时期的研究
- 一 章太炎的研究
- 二 梁启超的研究
- 第二节 逻辑转向时期的因明研究
- 一 吕澂、虞愚、陈望道的比较研究
- 二 《因明大疏蠡测》中的逻辑解读和比较研究
- 第三节 全面展开时期的研究
- 一 巫寿康的《〈因明正理门论〉研究》
- 二 余论
- 第三章 汉传因明逻辑研究的三种学说
- 第一节 演绎归纳说
- 一 《因明大疏蠡测》中的演绎归纳思想
- 二 巫寿康的演绎归纳说
- 第二节 归证说
- 一 论式次第与归证形态
- 二 因三相与归证过程
- 三 归证说的解释力及其主要结论
- 四 归证说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 五 袁尚华对归证说的强化和补充
- 第三节 最大限度类比说
- 一 基本要义
- 二 理论来源
- 三 类比说的建立
- 四 价值与局限
- 五 余论
- 第四章 汉传因明的形式化研究
- 第一节 形式化概述
- 一 什么是形式化
- 二 形式化的意义及其局限
- 第二节 形式化视野下的变项
- 一 形式化倾向与字母变项
- 二 什么是变项
- 三 名辩学和因明中是否有变项
- 四 基本结论
- 第三节 汉传因明的形式化历程
- 一 非自觉的传统研究
- 二 自觉的现代研究
- 第四节 汉传因明形式化的可能性与恰当性
- 一 形式化的可能性
- 二 形式化的恰当性
- 第五章 非形式逻辑与汉传因明的联动
- 第一节 非形式逻辑概述
- 一 发生与发展
- 二 非形式逻辑之名与义
- 第二节 非形式逻辑与汉传因明的同异性
- 一 实践品性
- 二 非形式论证与因明比量
- 三 CHH与IFL之间的可能联动
- 第六章 国外因明研究的逻辑学范例
- 第一节 印度逻辑研究的先驱
- 一 科尔布鲁克对印度逻辑的“重大发现”
- 二 印度逻辑史学家:维迪耶布萨那
- 第二节 舍尔巴茨基的《佛教逻辑》
- 一 从“佛教逻辑”到“认识论逻辑”
- 二 关于两种逻辑体系相似性的比较问题
- 三 关于因三相的解读问题
- 四 结语
- 第三节 沙耶尔视野下的印度逻辑
- 一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与五支论式
- 二 命题逻辑的古印度预期
- 三 从现代逻辑的角度看印度逻辑
- 第四节 斯塔尔关于“宗”的研究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 本书的工作及主要结论
- 二 有待继续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