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宪法变迁与宪政发展”为主题。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学术文丛,作者均为对公法学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全书收录了李忠夏、陈伟等学者的六篇文章及译作。研究了在宪法变迁的过程中,宪法解释在方法上如何同时应对宪法统一性与价值多元主义的要求,实现社会价值的整合探讨了文化异质性和民主宪政之间的张力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第七卷)
  • 宪法变迁与宪政发展
  • 社会转型、宪法变迁与宪法解释
  • 一、问题意识:宪法文本与宪法现实之间的不一致
  • 二、宪法的双重属性
  • 三、宪法变迁的本质与界限
  • 四、宪法解释的意义与方法
  • 五、中国宪法体系初探
  • 结语
  • 施米特与魏玛德国宪政危机
  • 一、宪法的守护者
  • 二、合法与合法性
  • 三、危机时代的魏玛法理学:施米特与海尔曼·海勒
  • 四、国家,运动,人民
  • 五、“自由的宪法”
  • 联邦宪法的修改权
  • 民主宪政与文化异质性*
  • 司法审查何为?
  • 一、作为保险方式的司法审查
  • 二、新兴民主国家的司法审查
  • 三、结论
  • 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政体理论
  • 引言:政体问题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地位 ——政治学是关于政体的科学
  • 一、亚里士多德政体理论的立基点:面向城邦政体的实践
  • 二、城邦与现代国家的差别:分殊vs.整全性实体
  • 三、城邦政体的类型与政体组织的正义原则
  • 四、各类型政体名谓的用法
  • 五、亚里士多德对王制和共和政体的看法
  • 六、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看法
  • 七、政体与治权具体组织方式间的关系
  • 八、古今“宪政”辨异
  • 九、结语:走向作为制度化安排的“共和”
  • 宪政建设与人权保障
  • 论人权和公民权
  • 人的需要和人的手段
  • 人如何将其手段运用于本性
  • 人能如何将其手段运用于其整体
  • 人类间相互关系的两种类型
  • 不正当的关系
  • 权利的平等,手段的不平等
  • 正当的关系
  • 社会状态,自然法的结果
  • 社会结合的目标
  • 社会状态促进并增加自由
  • 自由的范围与界限
  • 缔约与自由的关系
  • 自由的保障
  • 社会状态的其他益处
  • 宪法的含义
  • 制宪权与宪定权
  • 民权与政治权
  • 消极公民与积极公民
  • 所有权力与所有权威来自人民
  • 所有公职绝非私产,乃是委托
  • “个人之尊重”与“人之尊严”
  • 一、问题之所在
  • 二、“个人之尊重”规定的制定
  • 三、学说上“个人之尊重”
  • 四、“个人之尊重”与“人之尊严”的同义性与异质性
  • 从“萨姆之子”法案看罪犯的表达自由
  • 一、引言
  • 二、“萨姆之子”法案
  • 三、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及其解释
  • 四、《第一修正案》保护对象及其标准
  • 五、受害人救济途径的有效性分析
  • 六、中国关于罪犯言论自由的类似问题
  • 七、对于罪犯言论出版自由的后续思考
  • 八、结论
  • 行政诉讼禁止之诉论略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禁止之诉及其定位
  • 三、禁止之诉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 四、建立我国禁止之诉的制度构想
  • 五、结语
  • 格瑞格斯诉杜克电力公司案
  • 麦道公司诉格林案
  • 回顾与展望
  • 从认识宪法、尊重人权走向依宪治国、宪政梦想
  • 一、两个典型事例引出的宪法思考
  • 二、正确认识1982年宪法的角色
  • 三、31年变迁、31条修正案的意义
  • 四、推动宪政发展的三大关键举措
  • 五、当下若干宪政问题的简要回答
  • 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简介
  • 约稿函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