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7千字
字数
2021-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日本摄影史上传奇人物中平卓马名作,颠覆性的影像评论探究摄影的终极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传奇摄影师中平卓马的摄影评论集,共35篇。书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一个摄影创作者都必须面对的困境——我们如何透过照片逼近真实?同时,作者也通过书名逼迫摄影与自我表现的关系,照片如果不是传达作者的意旨,那照片是什么?按下快门,一切因此结束。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为什么,是植物图鉴
- 第一章 连续不断的视觉掠夺
- 记录这种幻影——从记录到纪念碑
- 平面图像幻想论
- 当代艺术的疲敝——参加第七届巴黎青年双年展
- 摄影,仅限一天的现实性
- 第二章 日期、场所、行为
- 照相机背负着悲观主义
- 回归朴素的记录
- 美学的崩坏
- 摄影能唤醒语言吗?
- 纪录片的今日课题
- 摄影能够挑衅语言了吗?
- 决定摄影价值的事物
- 照相机能盗取现实吗?
- 电视摄像机是现实的工作者
- 作品是现实的一部分
- 戈达尔不可能存在于作品的背后
- 作为不可避免之姿态的电影
- 确立影像的党派性是否可能?
- 让该存在的事物成立
- 不是血,而是红色颜料
- 诡辩的迷宫
- 源于日期与场所的想法
- 能否逃离作为制度的视角
- 表现总是危险的
- 虚构的祭典,虚构的肉体
- 费里尼的罗马
- 包裹科罗拉多大峡谷
- “观看”戏剧这种行为
- 第三章 现在,所谓观看究竟是什么
- 什么,现在再说爵士乐?——场域论概说
- 非洲归来
- 舞台上、屏幕上的那种赤裸裸的直接性
- 电影能否用来煽动
- 复制时代的“表现”是什么——关于“疯狂·天野—白川义员的审判”
- “发现日本”:被囚之旅的意义
- 无论如何都引人思考的问题:报道中的日本特色
- 后记
- 解说 判定的伦理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