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牛津通识读本,科幻篇。一本书为你全面展示19世纪以来科幻演变历程。

内容简介

提起科幻作品,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飘浮在漆黑天幕中的宇宙飞船,它航向浩瀚星海,身后那颗蓝色行星则是永恒的坐标。在本书中,戴维·锡德以这个隽永的意象为起点,勾勒出19世纪以来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的演变历程。

通过作者简洁而富于学理性的介绍,读者将对“科幻”这个标签所涵盖的复杂内容形成全新的认识:科幻是多种文类汇集、杂糅、交锋的领域,看似天马行空,实则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的身份认同、日益加速的技术变迁和不断革新的时空观念,都为其注入了勃勃生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前言
  • 第一章 太空漫游
  • 空心地球
  • 科幻和帝国
  • 太空歌剧:星际战争
  • 宇宙飞船
  • 《2001:太空漫游》
  • 美国太空计划
  • 内部空间
  • 第二章 遭遇异族
  • 异族入侵
  • 富有同情心的异族
  • 语言
  • 第三章 科幻与技术
  • 雨果·根斯巴克、坎贝尔和“硬”科幻
  • 城市
  • 机器人与赛博格
  • 计算机
  • 赛博朋克以及后起科幻文学
  • 第四章 乌托邦与敌托邦
  • 乌托邦的黄金时期
  • 韦尔斯式的乌托邦
  • 《美妙的新世界》等作品中的国家控制
  • 《1984》及其遗产
  • 菲利普·K.迪克所建构的世界
  • 女性主义乌托邦
  • 生态乌托邦和“火星三部曲”
  • 第五章 时间的小说
  • 史前小说
  • 未来战争
  • 后核时代的未来
  • 或然历史
  • 灾难
  • 第六章 科幻的领域
  • 媒介与交互文本
  • 杂志和科幻共同体
  • 类型的流动性和类型的再发明
  • 科幻批评
  • 注释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序言所说,缺少了中国部分,但还是值得推荐。尤其对我这样自诩的科幻迷,全方位展示了西方科幻世界 200 来年的发展图景 —— 而沮丧不可避免。借由科幻作品,所做的探索思考的广度深度都蛮让人惊叹,不论是对理性科技发展的展望、对末日世界的想象、对人性人心以及伦理和哲学的拷问~~学到的新词:未来考古学,认知陌生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临摹出个新世界

      本书可以被视为一本科幻简史,所涉及的作品从《弗兰肯斯坦》为首的新哥特小说,一直衍生到 21 世纪的赛博朋克狂潮。和牛津通识读本其他系列的小册一样,本书作者拒绝为 “科幻” 下一个明确固定的定义,并且明确否认应当将奇幻或者宗教因素剥离出科幻讨论领域,因此想要从这本书中找出 “硬科幻” 与 “软科幻” 之争的论据恐怕是极困难的。本书的第一个启发就是科幻的 “强烈互文性”—— 用简单的话来说:科幻文本是与无数其他种类的文本深度融合的,一部科幻小说同时也可以是宗教文本、现实主义小说、社会学研究著作以及历史典籍的载体。同一个科幻故事用文字、音频、视频或者图画不同的媒介进行表达,就会大大衍生故事本身的内涵。这就为科幻小说的解读与重读性提供了极高的价值:一本旧科幻小说可以在现在拥有新的含义,一本新科幻小说的核心可能是上古时期的某段神话乃至真实的历史,科幻可以说是跨越时空的人类想象力通道。由此衍生出的第二个启发是:科幻小说其实与其创作的时空有着最紧密的联系。科幻小说的想象基于人类对于未来与过去的想象,这一点从认知上并不难以理解。在殖民思潮尚未退潮的时代,科幻作品中的 “外星人” 形象往往承载着工业国家对于被殖民地区土著的蔑视与恐惧。在战争年代,类似威尔斯《世界大战》那样直白的战争画面就更能被读者接受,同时意识形态的兴起也为政治乌托邦小说的崛起埋下伏笔。二战之后,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和平时代的历史反思催生了面向过去的 “虚构历史小说”(只不过其中的政治因素更多被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等等更加温和的思潮平替),以及面向未来的科技未来小说(其中有乌托邦,也有敌托邦)。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科幻作品的超前性固然有创作者的想象力与系统构建能力有关,但也受到人类历史规律的限制 ——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 19 世纪的人能够流畅地构建一个基于电脑和人工智能的赛博未来世界,我们也不能过分指责旧时代的廉价科幻小说对于女性的物化处理。本书没有包含中国的科幻创作史。因此我斗胆借着作者的框架谈一谈我对于中国科幻的想法。从科幻的过去看,中国的科幻故事受到现实主义与政治实用性的极大影响,例如著名作家叶永烈,他在创作《小灵通漫游未来》之前是一位科普作家,在改开之后则专职从事历史写作,联系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试图引入科幻小说 “启发民智” 的用意,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科幻的主基调是受到传统 “文以载道” 思想影响与限制的。而从科幻的未来看,我不认为 “脱实向虚” 是中国科幻作品的正确方向,从当今流行的刘慈欣、韩松等作家的科幻小说来看,这些作品有的是涉及中国历史的道德判断,有的是切合了现代化流程中普通中国人的精神迷茫与痛苦,与之相反的是雨果奖某内定的《时空画师》,在读者群体中招致大量恶评。由此可见,中国科幻固然需要 “幻” 的想象力,但也不能离开 “科” 的实在性。我本人认为,未来成功的科幻小说必须要建立在工业化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的科技应用及社会哲学发展脉络,换句话来说,将来科幻作品的创作者不能只是会读论文的专业作家,更需要有工程师思维和一线工作经历的科学从业者加持。可惜我的阅历太浅,既没有读到过类似的科幻作品,也自估创作不出那样的作品。希望在未来,中国能有符合当下工业水准和国家地位的科幻文化作品出现。本书唯一的问题就是其引用科幻作品的数量极大,一些作品在国内没有中译本,另一些作品在本书中译本的的译名与流行译本不符,给搜索查证带来了一些困难。和同系列其他读本一样,本书只是对(以欧美文化为主的)科幻作品给出一个概述,读者若是没有读过本书中引用的经典作品,对于作者的用意确实只能停留在 “看得懂结论” 的层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扭曲的现实与陌生的感觉

        科幻是感知的世界,是好奇认知。很好的科幻史,有趣的夹带私货,文采飞扬。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