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作品,从哲学、艺术、政治与宗教等各个角度,为你探索舒缓和释放焦虑的途径。

内容简介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导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结”。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般地剖析身份焦虑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一枝生花妙笔,伴以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澄清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的壁障,让你不经意间峰回路转,解开心结,感悟人生更加丰盈适意的含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序言
  • 界定
  • 第一部分
  • 第一章 渴求身份
  • 第二章 势利倾向
  • 第三章 过度期望
  • 第四章 精英崇拜
  • 第五章 制约因素
  • 第二部分
  • 第一章 哲学
  • 第二章 艺术
  • 第三章 政治
  • 第四章 基督教
  • 第五章 波希米亚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身份,可以选择吗?

    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弗吉利亚・伍尔夫和亨利・梭罗,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西米亚,本书的内容和纸质书的内封一样,有着尼龙布面流畅而分明的颗粒质感。色调偏灰色。作者像是一位星际旅行的导游,尝试着带领我们光速穿梭于历史、文学、绘画、宗教甚至建筑等广博的星空,并留下属于自己的引力波。作者从历史大环境到贴身小环境,从问题解剖到给出方案,实则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切开历史长河中 "革新者" 们的思维模式,深入浅出(还不够浅),尝试提取出具有共性的有用的东西来 ——"他们提供了好多富有说服力和抚慰能力的事例来提醒我们,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 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剖析西方世界精英崇拜思想,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更为深邃的 "身份"—— 社会身份分层的焦虑 —— 作为社会人应当如何建立价值观、容身立足的问题。最后作者给出定义:的 "焦虑是我们承认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之间存在着公共差异的时候,必须付出的代价"。然后鼓励我们迈出 "身份不焦虑"、"身份可选择" 的第一步,尝试改变或者挑战社会理想化锚定,以个体小行星反射集体这颗恒星之光,从而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我想到的问题有:1⃣️如果嵌入进化理论,该如何理解 "身份的焦虑" 呢?它是写进基因系列的过去?还是进化着的当下?未来又将如何?2⃣️中国的哲学家们会如何探讨、阐释 "身份的焦虑" 这个问题呢?相信我们五千年的脉络里,故事必然精彩。治愈焦虑的方式,我的第一选择是不停好奇不停探索。朋友,你们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是悬挂在他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物种

      解决焦虑的成熟之途可以说始于一种认识,即身份的确立取决于听众的选择:听众可以是工业家或波希米亚人,可以是家庭成员或哲学家 —— 而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听众。       不管身份的焦虑如何令人不快,但我们还是很难想象一种完全摆脱身份焦虑的美好生活,因为一个人对失败和在他人面前丢脸的恐惧,实际上意味着他抱有一定的追求,期待某些结果的出现,以及对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心怀尊敬。身份的焦虑是我们承认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之间存在公共差异的时候,必须付出的代价。       虽然我们对身份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在满足对身份的需求时面临着诸多选择,我们有自由认识到我们对蒙羞的忧虑完全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群体,我们充分理解和尊重这个社会群体的判断方法。      身份的焦虑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是成问题的,那就是我们遵循这些导致焦虑的价值观念,仅仅是因为我们异常胆小怕事、循规蹈矩,或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已经被完全麻痹,以至于我们认为这些价值观念是天经地义的,或来自神授,或因为我们周围的人对此心醉神迷,或因为我们的想象力变得过于局限,而想不到还有其他的选择。       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希米亚的目的并非废除身份等级,他们只是尝试创立一些新的身份等级,而这些等级建立在那些为大众所忽略或批判的价值标准的基础之上。这五个不同领域的革新者们一方面都坚持严格区分成功与失败、好与坏、可耻与高尚,另一方面又试图重新塑造我们的判断标准,使我们重新思考何种行为才能归入这些重要的标题。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人无法或不愿温顺地服从关于上层身份的主流观念,但他们有资格拥有更好的称呼,而不是残酷地被人称为失败者或小角色,而这五个领域的革新者们通过上述的方式,赋予这些人以合理性。他们提供了好多富有说服力和抚慰能力的事例来提醒我们,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 —— 并不是只有法官或药剂师的方式 —— 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這個每個人獲取成功 (性愛,經濟,職業等) 的可能性似乎都比以往大的年代,每個人對於自身的身分都有一種焦慮,在他人眼中我是怎麼樣的人?我是成功者抑或是失敗者? 對於身分的焦慮是一種擔憂,擔憂我們無法無法和社會設定和認知的成功典範把保持一致,而不被尊重和失去尊嚴。從 19 世紀初開始,金錢成為商業社會衡量的核心標準,擁有大量物質商品成為必需,並不完全是因為商品能夠帶來快樂,而是因為商品能帶來尊嚴 (商人和廣告培養了我們的慾望,進而購買了很多不需要的商品),但這也讓我們會羨慕那些其實與我們自己個性毫無關聯的生活方式。此外,隨著平等主義的興起,我們也陷入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如果不成功就是不夠努力或資質的不夠的焦躁中。即使,一個人是否獲得社會認定的成功除了本身因素以外,還有很多不可控的外在因素,但也因為沒有標準,所以談到未來時人難免焦慮。對身份的焦慮也代表我們有追求,有目標,而促使我們不斷提升自己,但這個社會中並沒有任何一個目標可以提供一勞永逸的保證,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一種欲望代替另一種欲望的過程,我們不需要為了追求短暫的繁華而犧牲了內在的平靜分,而是分清楚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為了自己而不是他人要求或看重的標準而焦慮。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