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具有典范意义的唐代藩镇研究代表作。

内容简介

藩镇割据是中晚唐以后困扰唐廷一个多世纪的痼疾,但藩镇割据并不是藩镇研究的全部。本书涉及藩镇的形成及其存在条件、藩镇的类型及动乱的特点、藩镇与中央政治和财政上的互动等诸方面,基本勾画出唐代藩镇的真实面貌,对以往学术界忽略的或认识模糊的问题做了补充和澄清。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新版前言
  • 序 杨志玖
  • 引言 唐代藩镇的历史真相
  • 一 “道”的历史演变
  • 二 藩镇格局的形成
  • 三 藩镇的类型分析
  • 四 藩镇与中央关系剖析
  • 第一章 唐代藩镇形成的历史考察
  • 一 社会矛盾的发展与军队成分的变化
  • 二 边境形势的发展与防戍体制的变化
  • 三 采访使制度的确立及其与军政权力的合一
  • 第二章 肃代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关系
  • 一 安史之乱与唐中央的政治博弈
  • 二 安史乱后唐朝面临的军事形势
  • 三 唐代后期影响藩镇格局的诸因素
  • 第三章 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 一 唐代大土地所有制的若干特色
  • 二 唐代藩镇节度使身份特征
  • 三 唐代藩镇兵乱与割据的本质
  • 第四章 唐代藩镇的类型分析
  • 一 藩镇的四种类型
  • 二 各类藩镇的基本情况
  • 三 各类藩镇与中央关系特点小结
  • 第五章 唐代藩镇的动乱特点
  • 一 藩镇动乱的四个特点
  • 二 为什么藩镇动乱具有这些特点
  • 三 关于藩镇动乱特点中的两个问题
  • 第六章 唐代藩镇割据为什么长期存续
  • 一 河朔方面的原因
  • 二 唐朝方面的原因
  • 三 边疆形势的影响
  • 第七章 唐代藩镇的军事体制
  • 一 衙军
  • 二 外军镇
  • 三 支郡兵
  • 四 县镇
  • 第八章 唐代藩镇军将职级
  • 一 “职级”与职级的划分
  • 二 职级的渊源
  • 三 职级考述
  • 第九章 唐代藩镇行营制度
  • 一 唐代的“营”和营司官典
  • 二 行营的组建与统领
  • 三 行营兵士的装备和衣粮供给
  • 四 小结
  • 第十章 唐代藩镇宦官监军制度
  • 一 唐以前及以后的监军
  • 二 唐初的御史监军制
  • 三 宦官监军的出现及其组织制度
  • 四 监军在方镇的地位与职能
  • 五 监军制度在唐代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与影响
  • 第十一章 唐代藩镇进奏院制度
  • 一 进奏院与进奏官
  • 二 进奏院始置于何时?
  • 三 进奏院的职能
  • 四 进奏院的政治意义
  • 第十二章 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
  • 一 唐代的使府与幕职
  • 二 使府辟署制度内容
  • 三 唐代文士入幕的社会风气
  • 四 唐代幕府辟署制度发达的原因
  • 五 使府辟署制度的意义
  • 第十三章 唐代藩镇财政收入与分配
  • 一 藩镇财政制度的演变
  • 二 两税法下的藩镇财政收入
  • 三 两税法时期藩镇的财政分割
  • 第十四章 唐代藩镇进奉试析
  • 一 “贡”与“献”的考索
  • 二 进奉的名目
  • 三 藩镇进奉的现象分析
  • 四 藩镇进奉的意义分析
  • 第十五章 藩镇体制与唐代政局的演变
  • 一 唐代藩镇体制的产生
  • 二 唐德宗针对藩镇的改革与实践
  • 三 唐宪宗的削藩措施及其限度
  • 四 河朔再叛之后的政局
  • 五 藩镇与唐朝的灭亡
  • 附录一 唐节度使始置年代考定
  • 附录二 武则天废监军制辨误
  • 附录三 敦煌唐代“进奏院状”辨
  • 附录四 唐代藩镇动乱年表
  • 参考文献
  • 近年所出唐代藩镇论著与博论
  • 跋语
  • 增订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唐代藩镇研究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600 本)#2024 年读书主题(五)历史 - 隋唐五代《唐代藩镇研究》(145)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主题、52 个细分话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历史的主题开始,选择隋唐五代的话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三本是《唐代藩镇研究》,一本具有典范意义的唐代藩镇研究代表作。藩镇割据是中晚唐以后困扰唐廷一个多世纪的痼疾,但藩镇割据并不是藩镇研究的全部。本书涉及藩镇的形成及其存在条件、藩镇的类型及动乱的特点、藩镇与中央政治和财政上的互动等诸方面,基本勾画出唐代藩镇的真实面貌,对以往学术界忽略的或认识模糊的问题做了补充和澄清。2、精彩内容:藩镇是对唐代地方一级军政与监察机关 “道” 的借代说法。《新唐书・兵志》:“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也不准确。方镇或藩镇起源于边防兵制,但是,它本身并不只是节度使之兵。宋朝人对于藩镇体制有着自然的反感,以致宋人的历史书写中藩镇完全只有负面意义。唐代的藩镇称作 “道”。道的长官为观察使,雄藩重镇的长官又兼节度使,一般的则兼都团练使或防御使以掌军事。道在名义上是监察区,但实际上已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实体。这一行政实体形成的根本原因,必须放到秦汉以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这一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探求。唐王朝既惧怕地方事权过重,又无力直接控制千百个郡县的矛盾心理。但是,统治手段(交通、通信等)既是如此落后,统治疆域与人口又是如此广袤众多,要想有效地施行对全国的统治,在州县之上另立一级机构是势所难免的,唐代的 “道” 正是这种矛盾运动的产物。安史之乱是一场旨在推翻李唐王朝的叛乱。战争开始不久,唐朝就丢掉了两京,失去了统筹全局的能力。玄宗在逃往四川的途中下了一道制命,准许所在节镇自募军队,自调兵食,自署官吏。当时在前线鏖战的除以朔方军为首的入援边军外,中原内地也 “分命节帅以扼险要”“其所统之增减离合,随时制宜”。在战争期间,停废了采访使,旋即改置观察处置使,由节度使或都团练使、都防御使兼领,其目的还在于加强所在作战将领的应变能力。战乱期间西北军队赴援勤王,边防空虚,吐蕃、党项乘机进逼邠、泾,虎视长安,朝廷被迫抽调兵力防守西北。仆固怀恩的叛乱又加剧了西北战场上的严峻形势。就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同一年,唐朝的皇帝又一次被赶出了长安城,吐蕃立广武王承宏为帝,几乎颠覆了唐政权。仆固怀恩死后,吐蕃仍频岁进犯,朝廷被迫每年征调大批防秋兵,最多时达 28 万人以上。一直到大历末年,吐蕃兵锋还时常达于京郊。在唐代后期近 50 个藩镇中,真正割据的主要是河朔型藩镇,宪宗以后,基本上只有河北三镇而已,其余中原、边疆、东南藩镇都是不割据的。东南藩镇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藩镇从武力上巩固关中,而中原藩镇则具有镇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重要作用。唐代藩镇权力是比较大的,尤其与宋代中央对地方统辖过严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权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人事权,即藩镇幕府官员,本道可以自行辟署。二是财政权,即留用本道军费可以自己支配。三是对州县的监察权,即对州县官员的任免黜陟,藩镇具有相当的权力。唐代藩镇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呢?简言之有两点:一是军事权与行政权的合一;二是地方拥重兵而中央却没有一支能控摄全局的武装。唐代完全依赖藩镇势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才得以维持下来,一旦黄巢起义冲垮了这种平衡,唐朝的末日就来临了。宋代地方军权与行政权严格分开,由中央直接控制庞大的禁军,可说是接受了唐代的教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唐代藩镇研究的奠基之作!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