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苏秉琦先生在考古学上的成就为扎实的基础和切入点,带你探寻精彩多样的远古中国。

内容简介

在大量扎实的考古实践工作基础上,苏秉琦先生提出区系类型学说,认为中原地区只是独立发生发展但又互相影响的六大区系之一,从而对历史考古学界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将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文明状态传神地描述为“满天星斗”。

书中精选136篇苏秉琦先生论著,带领读者探寻“满天星斗”的远古中国。

谨以此书纪念苏秉琦先生逝世25周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写在《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前面的话
  •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选编代序
  • 第一章 问题与综述:中国文明的初始秘密
  • 百万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化 ——苏秉琦谈考古学的中国梦
  • 一、绕出两个怪圈
  • 二、区系类型说的主要论点
  • 三、中原文化不是中国文化唯一来源
  • 四、中华文明发展有自己的道路
  • 五、中原文明是次生型文明
  • 六、文明要素与文明因素之辨
  • 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的说法不确切
  • 八、长城是各民族文化的熔炉
  • 九、多源一统、历久不衰的原因
  • 十、中华文明的精华
  • 十一、世界必将走向“大同”
  • 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
  • 一、旧石器时代
  • 二、新石器时代
  • 三、史前时代社会的分工和分化
  • 四、文化的分区与重组
  • 五、古史传说
  • 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 一、中国史前史的性质与任务
  • 二、中国史前史的内容和时、空框架
  • 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
  • 一、关于“重建”的回顾
  • 二、区系类型考古的实践与理论
  • 三、从区系的中国到区系的世界与世界中的中国
  • 文化与文明 ——在辽宁“兴城座谈会”上的讲话
  • 一、背景——历史的反思
  • 二、中国考古学新时期的两个标志
  • 三、中华文明起源的几种形式
  • 四、我们学科的目标
  • 第二章 满天星斗格局
  • 象征中华的辽宁重大文化史迹
  • 一、中华文明曙光的象征——红山文化坛、庙、冢
  • 二、中华民族的象征——辽西古长城
  • 三、中华统一国家的象征——秦汉“碣石宫”
  • 中华文明的新曙光
  • 关于辽河文明 ——与日本富山电视台内藤真作社长谈话(一)
  • 关于环渤海—环日本海的考古学 ——与日本富山电视台内藤真作社长谈话(二)
  • 仰韶文化研究与中国文化起源问题 ——纪念仰韶村遗址发现六十五周年
  • 代序言
  • 两种“小口尖底瓶”
  • 两种花卉图案彩陶盆
  • 两种动物图案彩陶盆(鱼、鸟)
  • 仰韶文化的去向
  • 仰韶文化的源流问题探索的启示
  • 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
  • 一、引言
  • 二、什么是半坡类型和什么是庙底沟类型
  • 三、庙底沟类型主要文化特征的分析
  • 四、半坡类型主要文化特征的分析
  • 五、庙底沟类型和半坡类型的关系
  • 六、年代和分期
  • 七、社会发展阶段
  • 八、分布和分区
  • 九、同其他原始文化的关系
  • 十、结语
  • 仰韶文化同历史传说的关系
  • 神农氏时代
  • 黄帝尧舜氏时代
  • 夏代
  • 谈“晋文化”考古
  • 一、作为中原古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晋文化
  • 二、作为北方古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晋文化
  • 三、中原和北方两大古文化区系间的重要纽带
  • 关于陶寺发掘报告编写及有关问题
  • 一、关于陶寺遗址的文化特点
  • 二、关于发掘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编写
  • 三、关于晋南的考古学课题
  • 楚文化探索中提出的问题 ——在“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 一、楚文化探索的对象和目的
  • 二、探索楚文化的特征和渊源问题
  • 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文化面貌的阶段性变化和诸地区间文化关系的变化
  • 关于“几何形印纹陶” ——“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学习笔记
  • 一、写作背景
  • 二、关于起名
  • 三、图形分类
  • 四、区系分片
  • 五、江西北部地区的几何形印纹陶
  • 六、江西北部几何形印纹陶的发展阶段
  • 七、与邻近地区的关系问题
  • 八、结论
  • 第三章 方法与器物
  • 试论传说材料的整理与传说时代的研究
  • 一、引言
  • 二、传说材料的整理
  • 三、传说时代的研究
  • 四、结论
  • 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
  • 一、地层学
  • 二、器物形态学
  • 瓦鬲的研究
  • 一、斗鸡台出土瓦鬲的形制与年代
  • 二、瓦鬲的分布与演变
  • 三、瓦鬲的发生
  • 四、瓦鬲的消灭
  • 五、结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 "红山文化" 自古文明出大河,辽西水畔亦超卓。红山文化写历史,崇祖尊玉创古国。女神端居山之巅,部落祭祀环伺间。三层环坛拜天祖,积石覆冢护永年。通天达地赖祭司,巫舞相伴法力持。部落首领集众望,神力在身权仗执。玉器为尊可通灵,龙首蛇身形制明。箍形无底达天意,玉人祈福保安宁。陶器形美有专工,神像逼真与人同。残片犹显工艺湛,匠心巧制现繁荣。祭祀为礼聚民心,形制初建贯古今。中轴对称圆坛列,等级分明玉为尊。祭祀专区现红山,文明伊始自在先。辗转传承中原地,方有商人多祭坛。历史回溯五千年,先人遗迹犹目前。古国开创自此始,繁星最灿在此间。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