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8.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41千字
字数
2022-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陈尚君教授的学术随笔,凡六十七篇。
内容简介
书名借韩愈《山石》中“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诗句为题,比喻人生遭际,借此叙述其学术经过和感慨。
书中有关于其导师朱东润教授的文章多篇,述朱东润先生文学批评、传记文学之成就;另有对王水照、王运熙、刘大杰等复旦中文系老师学术回忆的文章约六篇;还有对陈先生数十载治学年轮中有感之文史大家,如岑仲勉、唐文治、余嘉锡、陈寅恪、傅璇琮、程千帆等治学思路的思考。
本书以学术之笔写回忆之文,将学术、史趣与文笔融合,使得本书内容丰富,耐人寻味。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夫子何为者 栖栖一代中
- 一
- 二
- 三
- 四
- 唐文治谈古文作法
- 想到唐文治先生
- 章太炎先生:晚年坚守国家民族大义
- 章太炎先生的最后五年
- 最后的雅集 不朽的完人
- 师友琅琊馆学记
- 朱东润先生生平述略
-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的奠基者
- 文史研究领域的开拓与收获
- 转向传记文学研究和写作
- 后半生集中精力从事传记文学写作
- 朱东润先生的治学方法
- 朱东润先生的治学方法
- 朱东润先生1939年的学术转型
- 艰难入川和《后西征赋》的写作
- 要为中国文学摸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 当年的两部手稿记录开拓的足迹
- 民国学术:课题是自己读书读出来的
- 探索中国传叙文学发展道路的珍贵记录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朱东润先生研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程
- 先生自存批评史讲义和手稿的基本情况
-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1932年初稿
- 《讲义》1933年增订本
- 1937年增订本的完成与厄运
- 1937年增订本残稿之分析
- 1937年增订本缺失部分钩沉
- 《讲义》1939年本与《大纲》
- 1961年中国文学批评史授课讲义
- 余论
- 述朱东润师文存的整理
- 修补战火烧残的学术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整理说明
- 《朱东润文存》:一位特立独行者的学术和文学
- 《大纲》校补本的新内容
- 《元好问传》新本整理后记
- 元好问的大节
- 朱东润师《八代传叙文学述论》自序附记
- 朱东润师《楚辞探故》未刊稿两篇附记
- 朱东润师《后西征赋》述要
- 刘季高先生《斗室诗集》整理说明
- 学问是天下最老实的事情
- 金针得度后的举一反三
- 复旦大学中文系“十老”得名的由来
- 随李庆甲先生办会
- 《蛾术薪传》编后记
- 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弁言
- 唐史双子星中稍显晦黯的那一颗
- 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史学家
- 抗战迁徙岁月中建立学术丰碑
- 《隋唐史》所见岑氏治隋唐史整体构想
- 岑、陈二氏史学分歧及治学方法之比较
- 唐史学家引领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
- 岑仲勉先生《元和姓纂四校记》的成就和整理本
- 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石刻文献利用
- 四裔民族史的研究
- 李唐祖籍及氏族之研究
- 唐代政治史研究
- 唐代文学研究
- 述陈寅恪先生批读《韩翰林集评注》
- 《陈寅恪文集》与近四十年学术转型
- 瞿蜕园解读刘禹锡的人际维度
- 瞿蜕园的人生经历与《刘禹锡集笺证》之成书
- 《刘禹锡集笺证》之学术追求
- 人际维度解读一:杜佑
- 人际维度解读二:二王八司马
- 人际维度解读三:元和诸相
- 人际维度解读四:韩柳元白
- 人际维度解读五:牛李诸人
- 人际维度解读六:其他诸人
- 结语
- 张煦侯及其《通鉴学》
- 张煦侯之生平与学术成就
- 《通鉴学》之成书与内容
- 《通鉴学》的学术地位
- 冯振与无锡国专
- 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成书过程和学术成就
- 逯钦立先生编撰《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历程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学术成就
- 逆境中成就大事业
- 1940年版《全宋词》的成书
- 从《审稿笔记》看《全宋词》旧、新两版的差别
- 王仲闻对断代全集编纂的见解
- 王仲闻的人生遭际和学术性格
- 杜甫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 钱锺书先生批评拙辑《全唐诗续拾》的启示
- 方志彤先生《诗品作者考》阅后的一些感受
- 严耕望先生唐史文献研究方法发微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柴德赓先生《新五代史》点校本是前期工作的记录
- 范祥雍先生:校勘学的目标是追求还原古籍的可靠文本
- 回忆孙望先生
- 想到程千帆先生
- 施蛰存先生给我的一封信
- 回忆我与杨承祖先生的交往点滴
- 吴熊和先生:亲切温和的词学大家
- 花开花落皆安命 但开风气不为师
- 唐代文史研究的典范著作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傅璇琮先生著作获思勉奖点评
- 陶敏先生:将一生献给唐代文学研究
- 陶敏先生《中国古典文献学教程》附记
- 陶敏先生的遗著
- 赵昌平先生的唐诗研究
- 我知杨镰
- 摸清明代文学的家底
- 亲身经历唐诗研究的黄金时期
- 我的学术起步与初变
- 八九十年代唐诗文献研究的总体成就
- 《全唐五代诗》编纂的曲折过程
- 新世纪的新气象与新收获
- 学术承传的意义
- 气象恢宏的文话总汇
- 重读《古小说简目》
- 刘学锴先生的温庭筠研究
- 读陈允吉师新著《追怀故老》
- 讲清杜甫离开草堂的缘由
- 初读《林继中文集》
- 他山攻玉 各拥玲珑
- 十位学者的学术趣尚
- 做最坚实的文献工作
- 从细微处切入
- 文本解读是文学研究的基础
- 作家研究的展开
- 文学与性:绕不开的话题
- 坚持文学本位的研究
- 结语:学术与修行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