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8千字
字数
2016-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香帅推荐。以文学笔触,从经济学视角,为你展现城市变迁的历史图景。
内容简介
《人·地·城》是作者研究中国农村改革和城市化问题的时评文章集锦,内容涵盖城市起源、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农村改革、工业化等诸多方面。作者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秉承社会学的关怀,用文学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城市变迁的历史图景。本书适合广大对城市化、农村改革、中国经济发展感兴趣的书友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人·地·城(代序)
-
第一篇 城市的起源
-
新石器是“容器”
-
有容乃大
-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
王的商业
-
战士的城邦
-
第一个大都市的诞生
-
站在地中海看世界
-
遥远的东方有三条河
-
城邦混战与诸子百家
-
历史上的城市化
-
城市是容器,还是磁体?
-
何为城?何为乡?
-
第二篇 城市印象
-
东京印象
-
京都漫步
-
深圳印象
-
台北印象
-
第三篇 城乡二元
-
征地冲突的根源:农村土地产权太弱
-
“农村土地产权太弱”的法律根源
-
历史的节点: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
-
是“农村集体所有”,还是“农民集体代耕”?
-
崽卖爷田不心疼
-
谁动了18亿亩唐僧肉?
-
可以有“财主”,不能有“地主”?
-
第四篇 不堪重负的土地
-
辨析“土地是财富之母”
-
以地养老的幻象
-
耕地的弹性
-
第五篇 忧心忡忡的粮食安全
-
中国可以养活自己
-
增加粮食进口,确保粮食安全
-
农业保护政策保护的是谁?
-
粮食高度自给的代价
-
第六篇 “剩余”的人
-
作为主角的农民
-
农村承载力
-
“我为什么不怀念故乡?”2
-
土改“拖”字诀
-
用正直撬动历史的节点
-
第七篇 政策讨论
-
户改破冰:有档次之差,无身份之别
-
渐进式土改浮出水面(上):启动流转,严防风险
-
渐进式土改浮出水面(下):发展股份合作,促进要素流转
-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3
-
2014年农村改革:只欠一点穿透力
-
1978年与2015年:从“无为”到“有为”
-
农地入市:莫让试点成为拖延
-
农地入市的一点常识
-
第八篇 经典回顾
-
农业与工业化:刘易斯,舒尔茨与张培刚
-
张培刚谈“工业化”
-
经典是如何写成的?
-
附录 城乡差距的产权基础
-
第一节 引言:城乡差距
-
第二节 资本,收入和产权
-
第三节 城乡差距的产权解读
-
第四节 结论性评述:推动新一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展开全部
摘抄 1,资产提供收入,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对收入有正的或者负的影响。资产的产权越完整,提供收入的能力越强,进一步可以形成更多更好的资产,提供更多的收入,如此循环往复下去。看似微小的产权安排上的差距,能够产生天壤之别的收入后果。我国巨大的城乡差距,就是对农村歧视性制度安排所导致的农民产权制度不完整的结果,而近代中国农村三大现象,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亿万农民工进城,都是农民冲破对农村土地和农民人力资本这两大资产的产权限制的产物。 2,产权的完整性对资本和收入的影响至关重要。产权不完整,资本的潜在收入流就不能完全获得,或者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来获得,因而资本的净价值自然也就下降了。更重要的是,在产权不完整的情形下,资产的某些潜在收入可能根本就无法实现。一件物品,只有在懂得(或者适合)使用它的人手里,才有用。中国的古话,“红粉赠佳人,宝剑赠英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农民,粮食产量完全不同,就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因而产权的完整性得到提高,才使得土地的潜在收入流得以实现。 3,实现资产的收入流和价值,不仅可以通过自己使用,还可以通过出租给他人使用,或者完全转让给他人来实现。由于资产的多重属性和不同个人的异质性,一件资产可以为别人提供更高的收入流,因而别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购买。这时候该资产的最佳用途就不是自己使用,而是转让给别人使用,用得到的货币收入购买自己需要的服务流,而中间的差值就是交换导致的社会福利净增加。实现这一福利增加要通过市场交换,前提是完整的产权,即所有者有权把资产转让出去。从本段分析中可以看出,转让权是比使用权强度更高的权利,能够实现比使用权更高的收入流。收益权的本质是使用权的部分转让,其强度处于使用权与转让权中间。 4,产权的不完整性不仅直接减少了收入和资本的价值,还有一个重要的间接效果,就是使所有者降低了对资产的维护程度,减少了进一步的投资,甚至诱发所有者对资产的过度使用和伤害,从而进一步严重减少资产所能够带来的潜在收入流。举例来说,农村的土地倘若每年都调整一次地块,因而农民仅仅拥有一年的耕种权,那么预期到第二年,农民将无权耕种同一块土地,于是在耕种过程中,农民就不会对土地的肥力进行投资,因而第二年土地的肥力就会下降,几年以后肥沃的土地就会变成肥力很差的土地,农业产出就会大幅下降。这个例子的含义是,如果农民只拥有短期的耕作权,那么农业的长期产出就得不到保证。通过减少地块的调整次数,延长土地的承包权可以部分解决这一问题,其背后的原理就是产权的完整性得到加强。 5,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看似细微的差别所引起的一连串的变化,在经过不太长的时间以后,可能导致收入的巨大差别。收入的初始变化会引起的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人力资本的投资。倘若初始的无效产权导致了初始的贫穷,人们无力在营养、健康、文化修养、科技知识等方面进行投资,或者是工作时间太长、工作性质枯燥、工作环境恶劣等原因使得人们的健康和智力受到损害,那么人力资本就得不到积累提高,未来赚取收入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中国的乡村振兴不同于美国
从作者徐建国老师的求学经历可以看出,徐老师是正宗西方经济学科班出身,所以论述西方经济学概念和讲述金融学是一把好手,所以我 5 星推荐他的《徐远投资课》,因为关于金融和投资概念,美国绝对是我们的老师,他们走过的路踏过的坑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本书讲农村土地和城市化,还是用西方模式来套,鼓吹人口自由迁徙城市化,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入市,西方大农场模式,这一套如同西方经济学教授对苏联的休克疗法,不是傻就是坏。关于三农问题我赞同温铁军老师的整体观点,中国是原住民农业,乡村振兴不能学美国,未来的中国农村是类似欧洲模式,作者出身苏北农村,身为北大教授,当然希望取消户籍也并不留恋家乡,但从本书成书过去了 5 年,从全国的脱贫攻坚,到现在的乡村振兴,我国应该会走不同于美国的道路,江浙户农村已经开始通水通公交的城市化改造,哪里乡村的户籍已经可以比肩北京户口了。所以具体名词解释和实操类要向专家虚心学习,比如如何看企业报表,业绩分析,市场上的投资种类,利弊等等一定要听专家的,但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国家改革路径,那一定不能听经济学书斋型专家的,需要接地气的实地调查,下过乡插过的队,走遍世界亲自乡村调查过的温铁军更靠谱些。
人,地,城,现在和未来。
放在中国 3000 年农业社会的历史时空看,今天的三农问题、乡村振兴都是中国历史转型中的一部分。这个转型期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算起的话,已经延续了将近 200 年,今天还在转型。所以从这个角度,今天的诸多问题,土地、劳动力、城乡等问题都是阶段性的存在,总会有解决的那一刻。徐远老师的这本书就是在当下思考、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本佳作。在这本书里面,徐远老师分析了城市的起源,城市是容器和磁体;分析了征地冲突的根源,分析和讨论了解决城乡问题的政策,户籍、土地的改革方向等。在本书里面,徐远老师对于问题的分析视角之精准、政策建议思路之精深,都是让人豁然开朗、深受启迪。
- 查看全部39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