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克莱因经典作品,既是认识儿童心灵世界的窗口,也是成人认识自己的镜子。

内容简介

1.《爱、罪疚与修复》
尽管讨论爱、恨的文章已经不计其数,但人们仍然被自身的攻击、嫉妒、愤怒、自我谴责等等困惑着、压抑着、纠缠着。作者通过对婴儿的观察,以及对儿童的心理治疗过程,总结出了诸多有关人的情感的起源和发展的潜意识规律。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世人介绍这些情感背后的无意识心灵是如何工作的。

2.《儿童精神分析》
本书是克莱因早期著作中的巅峰,堪称儿童精神分析的经典作品,奠定了克莱因所创的精神分析游戏技巧之基础。她认为儿童的游戏、梦、绘画及故事,就像成人的自由联想,都是传达潜意识幻想及焦虑的媒介。藉由诠释儿童的潜意识幻想,可以降低、释放儿童的焦虑,减少其内在恐惧。

3.《嫉羡与感恩》
本书几乎囊括了克莱因毕生重要的文献,也成为其著述的高峰。在本书中,克莱因引入了新的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之本能的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然而,克莱因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4.《儿童分析的故事》
这本富含生命力的作品,在克莱因的著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中详述一名十岁男孩长达四个月的分析历程,并对当中的画作、游戏、语言联想和梦境作出精辟的诠释。本书说明了她在分析当时的理论概念,并尽可能忠实地呈现实务工作与理论观点。文中更揭露了许多崭新的想法,克莱因的这部后著作,可以说是深具创造性的一部代表作,更是探究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不可多得的必备书籍。

目录

  • 爱、罪疚与修复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导读】精神分析的薪火传递者——克莱因
  • 新版引言
  • 引言
  • 第一章 儿童的发展(1921)
  • 第二章 青春期的抑制与困难(1922)
  • 第三章 儿童力比多发展中学校的角色(1923)
  • 第四章 早期分析(1923)
  • 第五章 抽搐的心理起因探讨[1](1925)
  • 第六章 早期分析的心理学原则(1926)
  • 第七章 儿童分析论文集[1](1927)
  • 第八章 正常儿童的犯罪倾向(1927)
  • 第九章 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阶段(1928)
  • 第十章 儿童游戏中的拟人化(1929)
  • 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中反映的婴儿焦虑情境(1929)
  • 第十二章 象征形成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1930)
  • 第十三章 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1930)
  • 第十四章 智力抑制理论(1931)
  • 第十五章 儿童良心的早期发展(1933)
  • 第十六章 论犯罪(1934)
  • 第十七章 论躁郁状态的心理成因(1935)
  • 第十八章 断奶(1936)
  • 第十九章 爱、罪疚与修复(1937)
  • 第二十章 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的关系(1940)
  • 第二十一章 从早期焦虑讨论俄狄浦斯情结(1945)
  • 附录一 批注[1]
  • 附录二 克莱因生平年表
  • 儿童精神分析
  • 版权信息
  • 献词
  • 译文修订说明
  • 第一版序言
  • 第三版序言[1]
  • 引言
  • 第一部分 儿童分析技巧
  • 第一章 儿童分析的心理学基础[1]
  • 第二章 早期分析技巧
  • 第三章 六岁女童的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案例[39]
  • 第四章 潜伏期儿童的分析技巧
  • 第五章 青春期儿童的分析技巧
  • 第六章 儿童神经官能症
  • 第七章 儿童的性活动
  • 第二部分 早期焦虑情境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 第八章 早期俄狄浦斯冲突和超我的形成
  • 第九章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与超我早期阶段的关系
  • 第十章 早期儿童焦虑情境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 第十一章 早期焦虑情境对女童性发展的影响
  • 后记
  • 第十二章 早期焦虑情境对男童性发展的影响
  • 案例病史
  • 附录一 儿童分析的广度和局限
  • 附录二 说明
  • 附录三 克莱因生平年表
  • 附录四 个案病人名单
  • 嫉羡与感恩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引言
  • 序言
  • 第一章 对某些分裂机制[1]的论述(1946)
  • 对费尔贝恩近期论文的一些评论
  • 早期自我的一些特定问题
  • 与客体相关的分裂过程
  • 与投射以及内射有关的分裂机制
  • 分裂的客体关系
  • 抑郁位置与偏执 ——分裂位置的关系
  • “分裂”与“躁狂抑郁”现象之间的联系
  • 某些分裂防御
  • 分裂病人的潜伏焦虑
  • 结语
  • 附录
  • 第二章 关于焦虑与罪疚的理论(1948)
  • 第三章 关于精神分析结束的标准(1950)
  • 第四章 移情的起源(1952)
  • 第五章 自我与本我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1952)
  • 第六章 关于婴儿情绪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1](1952)
  • 生命最初的3-4个月(偏执——分裂位置)[2]
  • 婴儿期的抑郁位置
  • 焦虑的进一步发展与缓解
  • 结论
  • 批注
  • 第七章 婴儿行为观察(1952)
  • 结论
  • 批注
  •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游戏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1955)
  • 第九章 论认同(1955)
  • 引言
  • 一部描写投射性认同的小说
  • 解析
  • 第十章 嫉羡与感恩[1](1957)
  • 结论
  • 第十一章 关于心理机能的发展(1958)
  • 第十二章 成人世界及其婴儿期根源(1959)
  • 后记
  • 第十三章 对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郁的论述(1960)
  • 第十四章 论心理健康(1960)
  • 第十五章 关于《俄瑞斯忒斯》的一些思考
  • 第十六章 关于孤独感(1963)
  • 短论
  • 早期分析中词语的重要性(1927)
  • 关于《一个有法医学意义的梦》的短论(1928)
  • 基于对婴儿早期早发性痴呆分析的理论推演(1929)[2]
  • 评论玛丽·查德维克的《女性周期》[3]
  • 附录一 注解[3]
  • 对某些分裂机制的论述(1946)
  • 关于焦虑与罪疚的理论(1948)
  • 关于精神分析的终止原则(1950)
  • 移情的根源(1952)
  • 自我与原我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1952)
  • 关于婴儿情绪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1952)
  • 观察婴幼儿的行为(1952)
  • 精神分析游戏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1955[1953])
  • 论认同(1955)
  • 嫉羡与感恩(1957)
  • 关于心理机能的发展(1958)
  • 成人世界及其婴儿期根源(1959)
  • 对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郁的论述(1960)
  • 论心理健康(1960)
  • 关于《俄瑞斯忒斯》的一些思考(1963)
  • 关于孤独感(1963)
  • 短论
  • 附录二 恩斯特·琼斯对梅兰妮·克莱因作品之前版本的介绍
  • 《精神分析论文(1921-1945)》简介(1948)
  • 《精神分析的发展》前言(1952)
  •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前言(1955)
  • 附录三 克莱因生平年表
  • 儿童分析的故事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参考文献注记
  • 序言
  • 致谢
  • 引言
  • 第一次晤谈(星期一) (前两次晤谈记录不完整)
  • 第二次晤谈(星期二)
  • 第三次晤谈(星期三)
  • 第四次晤谈(星期四)
  • 第五次晤谈(星期五)
  • 第六次晤谈(星期六)
  • 第七次晤谈(星期一)
  • 第八次晤谈(星期二)
  • 第九次晤谈(星期三)
  • 第十次晤谈(星期四)
  • 第十一次晤谈(星期五)
  • 第十二次晤谈(星期六)
  • 第十三次晤谈(星期一)
  • 第十四次晤谈(星期二)
  • 第十五次晤谈(星期三)
  • 第十六次晤谈(星期四)
  • 第十七次晤谈(星期五)
  • 第十八次晤谈(星期六)
  • 第十九次晤谈(星期一)
  • 第二十次晤谈(星期二)
  • 第二十一次晤谈(星期三)
  • 第二十二次晤谈(星期四)
  • 第二十三次晤谈(星期五)
  • 第二十四次晤谈(星期六)
  • 第二十五次晤谈(星期一)
  • 第二十六次晤谈(星期二)
  • 第二十七次晤谈(星期三)
  • 第二十八次晤谈(星期四)
  • 第二十九次晤谈(星期五)
  • 第三十次晤谈(星期四)
  • 第三十一次晤谈(星期五)
  • 第三十二次晤谈(星期六)
  • 第三十三次晤谈(星期日)
  • 第三十四次晤谈(星期一)
  • 第三十五次晤谈(星期二)
  • 第三十六次晤谈(星期三)
  • 第三十七次晤谈(星期四)
  • 第三十八次晤谈(星期五)
  • 第三十九次晤谈(星期六)
  • 第四十次晤谈[1](星期四)
  • 第四十一次晤谈(星期三)
  • 第四十二次晤谈(星期四)
  • 第四十三次晤谈(星期五)
  • 第四十四次晤谈(星期六)
  • 第四十五次晤谈(星期日)
  • 第四十六次晤谈(星期一)
  • 第四十七次晤谈(星期二)
  • 第四十八次晤谈(星期三)
  • 第四十九次晤谈(星期四)
  • 第五十次晤谈(星期五)
  • 第五十一次晤谈(星期六)
  • 第五十二次晤谈(星期日)
  • 第五十三次晤谈(星期一)
  • 第五十四次晤谈(星期二)
  • 第五十五次晤谈(星期三)
  • 第五十六次晤谈(星期四)
  • 第五十七次晤谈(星期五)
  • 第五十八次晤谈(星期六)
  • 第五十九次晤谈(星期日)
  • 第六十次晤谈(星期一)
  • 第六十一次晤谈(星期二)
  • 第六十二次晤谈(星期三)
  • 第六十三次晤谈(星期四)
  • 第六十四次晤谈(星期五)
  • 第六十五次晤谈(星期六)
  • 第六十六次晤谈(星期一)
  • 第六十七次晤谈(星期二)
  • 第六十八次晤谈(星期三)
  • 第六十九次晤谈(星期四)
  • 第七十次晤谈(星期五)
  • 第七十一次晤谈(星期六)
  • 第七十二次晤谈(星期一)
  • 第七十三次晤谈(星期二)
  • 第七十四次晤谈(星期三)
  • 第七十五次晤谈(星期四)
  • 第七十六次晤谈(星期五)
  • 第七十七次晤谈(星期六)
  • 第七十八次晤谈(星期一)
  • 第七十九次晤谈(星期二)
  • 第八十次晤谈(星期三)
  • 第八十一次晤谈(星期二)
  • 第八十二次晤谈(星期五)
  • 第八十三次晤谈(星期六)
  • 第八十四次晤谈(星期一)
  • 第八十五次晤谈(星期二)
  • 第八十六次晤谈(星期三)
  • 第八十七次晤谈(星期四)
  • 第八十八次晤谈(星期五)
  • 第八十九次晤谈(星期六)
  • 第九十次晤谈(星期一)
  • 第九十一次晤谈(星期二)
  • 第九十二次晤谈(星期三)
  • 第九十三次(最后一次)晤谈(星期四)
  • 结语
  • 附录一 理查作品集
  • 附录二 克莱因生平年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华文天下

天津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民营书业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公司策划了大量优秀畅销图书。其中多本图书单品销量超过百万册,在版权引进和国内原创作家的打造上,探索出一整套畅销书运营模式。2009年7月,成功引进盛大文学的战略投资,现名为天津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