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中国雕塑史论文丛”系列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宋伟光教授的雕塑美学论文集,收录作者近年来的相关文论50篇。本书对于中国美术史尤其是雕塑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和现象进行了持续的追问和探讨。对于中国雕塑的发展问题,作者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因素进行了考察和阐释,揭示了中国雕塑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自序
  • 第一章 美术史论
  • 对南朝帝王陵墓石狮形态的比较
  • 关中唐十八陵石雕造型风格演变略说
  • 盛唐菩萨造像的细节处理方式
  • 云冈石窟中的外来样式
  • 对“雕塑”一词原始出处的考证
  • 历史的必然 ——说“陶院现象”
  • 当代形塑 ——品味传统文化的滋味
  • 敦煌莫高窟考察笔记
  • 从唐代帝陵造像谈中国的文化观
  • 技术进步与新媒介方式对雕塑的影响
  • 从乌东到吕德艺术思想形成的路径和社会根源 ——兼及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型
  • 中国现当代雕塑的转化与创新
  • 第二章 文化论丛
  • 关于东方学
  • 辨章学术,以避误讹
  • 中西学术差异与融通
  • 艺术史的观点和方法问题
  • 对维度思考的笔记
  • 哲学与艺术的偏移
  • 重提悲剧
  • 从考古学方法论联及后现代艺术观念
  • 浪漫主义影响考古学
  • 隐语中的诗性
  • 文艺中的母题 ——关于“倩女离魂”与“影子之恋”
  • 当世之玉
  • 第三章 公共艺术文论
  • 公共艺术文化价值的实现及保障机制的建设
  • 自然、创新、共享 ——2018首届“中国·民勤沙漠雕塑艺术国际创作营”
  • 传统人文精神的创新性实践
  • 中国·万荣黄河文化国际雕塑艺术大展的文化指向
  • 以公共艺术的方式体现公众性艺术关系 ——由中国美术学院街区改造引发的思考
  • 《北京地铁公共艺术材料与工艺应用导则》序言
  • 公共艺术的性质与价值实现 ——兼及公共艺术教育
  • 第四章 美术评论
  • 视觉化的数理逻辑 ——唐尧的雕塑形态
  • 美在深情 ——黄胜的陶塑艺术
  • 现实主义艺术的永恒价值 ——对陈克红色文化主题雕塑的图像分析
  • 非语言交流的语言方式 ——景育民的雕塑语式
  • 回归审美恒常 ——李惠东中国式的新古典主义
  • 吟咏性情,阔略不羁 ——刘艺杰雕塑之路的审美轨迹
  • 诱发于悖论的艺术思维 ——马天羽艺术思维的特性
  • 从“天象”到“鸿蒙” ——郅敏的艺术心象
  • 耀然春秋 ——周国桢陶瓷艺术的大匠之道
  • 界域介入 ——有感于谭勋新作《徐渭像》
  • 许鸿飞的艺术历程
  • 重大题材中的审美表现 ——孙家彬“主旋律”雕塑中的艺术情感
  • 水墨与雕塑之间的跨维度融合 ——雕塑家沈建国的抽象艺术
  • 钞氏兄弟的心思
  • 现代性与雕塑时尚 ——蔡志松个案分析
  • 表象之下的意蕴 ——屈峰的雕塑艺术
  • 张烽的影子
  • 鹅卵石的生命 ——曹智勇的鹅卵石雕塑
  • 石头中的生命 ——窦付坤的石雕艺术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上海书画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成立于1960年,是艺术出版领域最具品牌价值的现代化出版传媒机构之一,长期以来致力于以中国书画艺术为核心的专业出版方向,坚持品牌战略,走精品路线,以优秀文化为底蕴,以学术出版为高地,建构起以专业图书和大众普及图书互为支撑,以教材、期刊为两翼的出版架构。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团队,曾多次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多项图书列入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奖和专业内最高奖,在读者中拥有广泛影响。现在每年出版图书六百余种,其中如《中国书画全书》《中国书法史绎》《中国文人画史》《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海派绘画大系》《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锦绣文章》《怀袖雅物》《董其昌全集》《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吴昌硕全集》《上海博物馆藏珍本碑帖丛刊》《中国书画基本丛书》《中国砖铭全集》等大型出版项目,《中国碑帖名品》《中国绘画名品》《中国篆刻名品》《简帛书法大系》等系列专业图书,《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中国书法大字典》《中国书法大事年表》《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碑帖综录》《上海图书馆善本碑帖综录》等专业工具书,均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誉。《书法》《书法研究》《书与画》《艺术当代》《公共艺术》等专业期刊依托知识性、学术性和多样化的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形象。完整的出版业态和多层次的出版格局,使出版社拥有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联动效应。2016年成为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的“书法研究出版中心”,2017年荣获国家出版政府奖先进单位。出版社将秉承传统,以“艺术重塑人生”为理念,以“有美必臻”为工作精神,以“聿修、敏求、团结、超越”为企业文化追求,继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