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书透彻解读陷入人际关系困境的底层逻辑。

内容简介

当我们感到不理解一个人的时候,本质上意味着我们不知道他的动机。人在动机无法被满足时会产生痛苦。痛苦之人反复倾诉的动力,不是等待被解读,而是渴望被回应。动机没有获得协调性的回应导致了冲突。非协调性的回应意味着让你感到愉悦的体验在对方(比如父母、爱人)那里完全不被认同,甚至他们还坚信,他们的不认同是为了你好。

在你的经验里,你表达需要时可能会被拒绝或嘲笑,你会觉得“我不配”,于是为了避免冲突,你学会了伪装、压抑,不再表达自己。理性思考或许可以有效地消除痛苦,让你用“想通”来隔离情感。而种种无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导致你感受不到与他人之间有真实的情感连接。真实的情感连接并非源于流行的“话术”,恰好相反,它建立在共情地体验、真实地表达的基础之上。

如果你满足于“假性亲密关系”,并且“习惯性逃避”关系和情感中的冲突,那么,本书不适合你。如果你渴望了解人际关系的底层逻辑,建立真实的情感连接,坦然做自己,那么,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读者
  •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前言
  • 第一部分 揭开精神痛苦的秘密
  • 第一章 关系的困境
  • 第一节 在关系中各种失败的尝试
  • 第二节 对欲望的误读
  • 第三节 人类关系的困境和底层逻辑
  • 第二章 人类的精神痛苦
  • 第一节 何为精神之痛
  • 第二节 为什么痛苦总是难以言表
  • 第三章 人们应对痛苦的各种策略
  • 第一节 逃开痛苦的各种策略
  • 第二节 用投射的方式把糟糕的感觉“扔出去”
  • 第四章 痛苦的出口
  • 第一节 痛苦的“晴雨表”:焦虑和抑郁
  • 第二节 免除恐惧的逃生工具:焦虑
  • 第三节 一辆停不下来的焦虑列车
  • 第四节 停摆的背后:用抑郁保存自我
  • 第五节 等待阳光照进的灰色迷雾
  • 第二部分 获得疗愈的有效途径
  • 第五章 人类最稀缺的精神活动
  • 第一节 人的根本需要是什么
  • 第二节 理解的核心——无意识的三大主题:欲望、恐惧、羞耻
  • 第三节 理解不是思维活动,而是一种深度体验
  • 第六章 理解的有效途径
  • 第一节 找到理解的钥匙
  • 第二节 如何突破无法理解的疆界
  • 第三节 在共情式对话中完成理解
  • 第三部分 开启对话疗愈之旅
  • 第七章 各种关系中的共情性理解
  • 第一节 亲密关系
  • 第二节 亲子关系
  • 第三节 职场关系
  • 第四节 朋友关系
  • 第八章 共情式对话的应用
  • 第一节 找到对话中的新思路
  • 第二节 共情式对话中的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案
  • 致谢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