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09千字
字数
2024-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博古通今,鉴往知来,读懂历代帝王的领导艺术。
内容简介
与《史记》并称史学巅峰之作的《资治通鉴》,是历代帝王与重臣百读不倦的案头宝典,记述了战国以来的数十个政权与王朝一千多年间发生的历史大事件。无数帝王将相、风流人物的荣辱成败在《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看来,足以汇集成一部包罗万象的治国“教科书”。
本书从《资治通鉴》的开端讲起,列举了十多位帝王的制胜之道或失败之举,从而分析古代社会的治理方略在于顺应规律、平衡权力、私欲、计划长远等,高尚与美德在每个时代都有确实的意义,重点在于如何运用。无论帝王还是臣子,唯有借鉴于历史,方能成事于当下。
这对今天社会中的人们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因为读历史不仅能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更能为人生道路提供古代智慧与经验的支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成功的帝王:做长远计划
-
第一卷 战国时代:诸侯王的得与失
-
三家分晋的启示:遵守法则
-
“无头”的开篇
-
司法必先守法
-
规则的价值
-
智赵斗法:德者,才之帅也
-
选择继承人的争论
-
荀瑶的表现
-
智赵斗法
-
如何衡量“才”与“德”
-
魏文侯“首霸中原”:治下的基本原则
-
礼贤下士
-
诚必躬亲
-
听取异见
-
各司其职
-
无用之用:识别领导型人才的标准
-
以人才为宝
-
选相的标准
-
人才的层次
-
“有”与“无”的辩证
-
商鞅立信:待人以诚
-
人才与国运
-
魏惠王之弊
-
徙木立信
-
法本与人本
-
孟尝君听谏:明辨弦外之音
-
“听”的层次
-
孟尝君听谏
-
赵王听谗
-
齐威王明听
-
第二卷 楚汉相争:刘邦的优胜之处
-
刘邦的成功:虚己容人
-
“三大法宝”
-
任用陈平
-
用人的奥秘
-
雍齿受封:赏罚公平
-
刘邦和项羽的差别
-
刘邦的本性
-
信赏的标准
-
必罚:刘邦诛丁公
-
项羽的失败:自我反省
-
项羽的疑心
-
君主之“明”
-
霸王的失败
-
至死不悟
-
储位之争:权力交接稳定法则
-
太子的重要性
-
燕王哙的荒谬禅让
-
刘邦的立嗣风波
-
第三卷 汉初时期:守成之君的策略
-
文帝克己:不偏不倚,私不害公
-
守成之君的典范
-
魏文帝公报私仇
-
克己守法
-
守成之君的警戒:拒绝奢侈
-
守成之君的细分类型
-
露台之金
-
汉文帝节葬
-
秦朝的失败经验
-
七国之乱:消化矛盾,计划周密
-
七国之乱的起因
-
文、景两帝的不同应对
-
依靠武力平乱
-
文帝的时间策略
-
“雄猜”悲剧:不可试探人性
-
名将的生死恨
-
周亚夫之死
-
李绩的应对
-
“雄猜”失策
-
河政之争:合理分配资源
-
田蚡劝阻河政
-
汉武帝的过错
-
如何协调国计与民生
-
如何取舍
-
张弛之道:及时调整战略
-
内政的不足
-
汉武帝的反省
-
霍光的贡献
-
汉武帝的遗产
-
历史环境与历史目的
展开全部
德必配位
“饮河之鼠,各充其量。” 本书以 “德与位” 为主,解读了战国、楚汉、汉初的 “散点史”,明确了德才与赏罚的资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司马光借历史论大汉,大师借通鉴论古今,一千个人有几千种读法,看似言之凿凿的文字,实则千头万绪又暗流涌动,谁能决定谁在看谁,又读出了谁的谁?
管理者需要借镜的基本素质
有启发 3 句话 1. 掌握 “法” 的人,必须先守法 2. 越是高层领导,越要强调看问题的深远程度和把握全局的综合能力,而不是看某些解决具体问题的独特能力 3. 一项重要的治国原则:赏罚是公器,可以划归 “大法治” 范畴,而不是君主的私恩重点整理 1. 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所以此书的选材必然围绕着皇帝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国家大政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这些问题展开 2. 卓茂显然既不是猛将也不是谋士,他的忠厚在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不出价值。但战争总是要结束的,国家必然要慢慢走向稳定,需要治理。如果能看到这一点,就能看到卓茂的价值 3. 梁武帝自以为平日素食节俭,就是君主的盛德,沾沾自喜于这点小善,就以为自己作为一名君主的品德已经齐备了,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其结果就是国家大政方针发生严重的方向性错误而不知,最终身死国灭,为千古贻笑 4. 掌握 “法” 的人,必须先守法。处于权力秩序顶端的天子,面对违法行为,不仅不能制裁,反而奖励,这本身也是一种违法行为。这一情况必然导致纲纪礼法荡然无存,国家、社会都无法继续靠法来维持,更不可能靠法来治理 5. 仁爱之心,就是作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素质,对于一名领导者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素质。当仁爱之心缺失的时候,人的很多其他方面优点反而有可能转化为缺点 6. 高级领导岗位上的人,应该注重统筹全局,而不是仅靠特长做自己擅长的事 7. 作为一名对全局负有责任的领导,需要关注的不是任何一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要掌握识人、用人的法则和技巧。只要挑对人,把合适的人放在相应的岗位上,那一摊子工作就可以放手交给他,而不是每样具体工作都要亲自深入指挥。如果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而亲自指挥某些具体工作,不仅侵夺下级部门的职权,还容易造成全局失衡 8. 一名成功领导人应该具备的五种素质,它们分别是: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注重诚信、对言行负责;有担当精神,不惜自我牺牲;包容不同声音,善于采纳意见;明确职责,不察察为明 9. 越是高层领导,越要强调看问题的深远程度和把握全局的综合能力,而不是看某些解决具体问题的独特能力 10. 在激烈的竞争中错失良机,乃至于走向失败,是很多团队领导者犯过的错误。刘邦对陈平放心大胆地任用,的确值得很多在领导岗位上的人认真学习 11. 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就得知道这些人杰能为刘邦所用的关键在哪里要懂得 “虚己”。一个觉得自己样样都行,总对别人不放心的领导,一般都不是好领导海纳百川,不问出处要能容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很明显的长处,也有很明显缺点的人是常见的。当你决定用他的长处时,他的短处如果没有影响到整体目标,就应该适当予以容忍用人不疑 11. 作为一名领导人必须过两道硬关:一是自己的心,二是别人的话。首先是自己心里放不放得下,想清楚用一个人之后,会不会再疑三惑四。其次是是否经得住闲言碎语的考验,会不会被杂七杂八的声音诱导 12. 一项重要的治国原则:赏罚是公器,可以划归 “大法治” 范畴,而不是君主的私恩。君主应该遵守赏罚的标准和规矩来施行赏罚,而不能因私意、好恶擅自决定。君主的个人爱憎应该受到约束 13. 任官、信赏、必罚这三大法宝的角度,分析了刘邦的成功之道。这三大法宝总结起来,其实就是 “用人术” 14. 司马光认为君主御下最重要的手段有三条:任官、信赏、必罚。相对应的,司马光还提出过君主自身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也有三条:仁、明、武 “仁”,就是要施兴教化,安养百姓 “明”,就是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武”,就是要有行之不疑的决断力 15. 君主来说,选太子又往往是一桩麻烦事。选择太子,需要考虑两个基本问题:人选的诞生,是否符合大家公认的原则与程序,比如中国古代很多时候都强调 “嫡长子继承制” 人选的确定,是否真的符合国家长远利益 16. 凡事须顺历史潮流而行,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当大家都认可天下为公,主张民主法制的时候,悖逆而行 “家天下”,以国家为私有,肯定行不通。同样,在战国时代,当大家都接受把王位传给有血缘关系的太子这一前提下,要逆历史潮流而复古,肯定也行不通。个人的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不要和历史发展的大势较劲 17. 有句俗话叫 “守业更比创业难”,从《资治通鉴》里面所载的君主来看,这句话很有道理 18. 汉文帝守成 “成”,概括出三点:不挠法、不扰民、克服享乐主义 19. 中国古人讲究盖棺定论,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等到这人死了,棺材板盖上的时候再作出 20. 一个有权力的人行使权力,并不稀奇。难得的是,有权力的人能克制住自己的权力欲,尤其是当自己的意愿与法律或者他人利益、意愿抵触的时候,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念,不动用权力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更不会利用权力屈法、枉法 21. 司马光曾在一篇文章中把皇帝分成五种类型:创业者、守成者、陵夷者、中兴者、乱亡者 22. 汉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即便这是力所能及的事,最终还是决定不去做它。因为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牵涉到身为皇帝应该如何为天下表率的问题。今天造一个抵得上十户中产人家资产的建筑,一点都不放在心上,明天就不会把一百户中产人家的资产放在心上,不谨小慎微,必然走向越来越奢靡的道路 23. 汉武帝这种勇于自我否定和深刻反省的精神,应该赢得后人的尊重。从这以后,在国家面临巨大困境的时候,皇帝下罪己诏检讨自己,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传统 24. 孔子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治国就像拉弓,既要有绷张得开的时候,也要有松弛得下的时候。永远绷着,弓会被扯断;永远松弛着,弓就失去了为弓的意义。治国也是如此,需要张弛交换的道理。汉武帝和霍光不同的治国策略,就是一张一弛的关系,前后的策略和时代都不能相互否定,以我个人学习历史的体会来看,这正是合理看待历史、学习历史的关键所在
司马光以重视教化来说明刘秀的成功,以拒绝意见来说明梁武帝的失败,体现出司马光自身对于政治的看法。这两个例子对于《资治通鉴》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整部书里还有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政治思想。正如宋末元初研究《资治通鉴》的著名学者胡三省所说:“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资治通鉴》就像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各个读者就像一只渴了的老鼠,从河水里吸一两口也就足够了。司马光认为,和魏、赵、韩的僭越相比,更糟糕的是周威烈王这种奖励僭越的行为。它让所有人看到,僭越不仅不会受到惩罚,还会得到天子的肯定与奖励。那么谁还会守规矩?这后续的效应是非常可怕的。周天子又一次违背礼制,允许齐国的僭越之臣田和升级为诸侯。于是田和把原先齐国的国君齐康公迁徙到海滨小城,自己取代了齐国国君的位置。卿大夫强大之后消灭诸侯,诸侯强大之后消灭天子,周朝最终就这样灭亡了。司马光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这里的智伯,指的就是荀瑶。荀瑶虽然有才能,但少德行,这是他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司马光的这个观点,和智果基本上是一致的。通过荀瑶这件事,司马光总结出一套非常独特的人才观。司马光认为,才华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华更重要。把人分为四等:第一等人,德才兼备,而且两方面都非常出色,那就是 “圣人”;第二等人,德行很好,才华相对弱些,这类人属于 “君子”;第三等人,才华很优秀,但德行欠缺,这类人属于 “小人”;第四等人,既无德行,也无才华,那是 “愚人”。有一个词叫 “雄猜”,指的是一种混合性格,古代很多雄武的君主同时又非常多疑、猜忌,人们把这样的性格称为 “雄猜”。汉景帝对周亚夫的猜忌,由于周亚夫的死,使得汉景帝逃避了惩罚。通观《资治通鉴》,这样对待大臣的皇帝可能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可以从唐朝历史上得到借鉴。唐太宗试图用权谋驾驭名将大臣,自以为得计,却让后世子孙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圣经》上有句话:“凡动刀者,必死于刀下。” 用机巧权谋驾驭臣下的皇帝,也必然受机巧权谋的摆弄。汉武帝长年累月的对外战争造成民生凋敝,霍光对汉武帝的纠正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老百姓的生活得不到安定,汉朝继续发展的潜力就不复存在。但也不能因此完全抹杀汉武帝的历史贡献,面对匈奴长期的侵边困扰,如果没有汉武帝的奋起一击,国家安全得不到基本保障,那老百姓的生活仍然得不到保证。所以汉武帝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为保障国家安全作出了贡献,这一点不能抹杀。其间汉武帝没能完全把握好节奏,没能协调好内外关系,甚至有罔顾民生的倾向,这也需要批判。霍光在汉武帝之后,将国家政策的重心调整为恢复民生,这是他的历史贡献。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霍光之所以能顺利地推进国内建设,是因为汉武帝已经帮他基本解决了外患问题。不能因为霍光的恢复民生的成绩而否定汉武帝时代的政策,也不能因为汉武帝的雄张而否定霍光将战线收缩的决策。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蓝狮子
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成立于2002年10月,是目前国内最专业、出版规模最大的民营财经图书策划出版机构。蓝狮子专注于公司案例图书和企业家传记的出版业务,整理并传播中国本土公司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