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9千字
字数
2023-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牛津大学图书馆馆长倾情讲述,几千年来焚书与救书的辛酸血泪史。
内容简介
知识的保存从来都是一项艰苦的斗争:享誉古代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因管理不善而日渐式微;博德利爵士的巨额投入才使牛津的新图书馆得以建成;纳粹政权纵火焚烧了成千上万册犹太人的书籍;卡夫卡的手稿则有可能因为他生前的遗嘱而不见于后世。
在本书中,博德利图书馆馆长理查德·奥文登横跨三千年的历史记录和资料,介绍了从泥板到云数据存储时代的知识受难史,探讨了知识保存的现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图书管理员和档案馆馆员等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和牺牲也在书中有精彩的呈现。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籍保存史和震撼人心的人类文明史。通过此书,我们应该理解,图书馆和档案馆不仅仅是存储文献的地方,也与当下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紧密的互动,为社会的健康运转提供重要支持。理查德·奥文登也向整个社会提出倡议:凝聚制定公共政策的共识,并为这些重要的知识保存机构争取该有的资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
第1章 土丘下开裂的泥板
-
第2章 莎草纸柴堆
-
第3章 书一文不值的时代
-
第4章 拯救知识的方舟
-
第5章 征服者的战利品
-
第6章 如何违抗卡夫卡
-
第7章 被烧两次的图书馆
-
第8章 文献兵团
-
第9章 “不能被人读,直接烧掉”
-
第10章 吾爱萨拉热窝
-
第11章 帝国的火焰
-
第12章 对档案的执念
-
第13章 数字洪流
-
第14章 失乐园?
-
尾声 我们为何会永远需要图书馆和档案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哪里有人放火烧书,最后就会有人放火烧人。”
入围 2021 年沃尔夫森历史奖短名单,牛津大学图书馆馆长倾情讲述,几千年来焚书与救书的辛酸血泪史。对知识的肆意破坏常常是系统性的,是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发起的攻击。古代中国有 “焚书坑儒”,英格兰有宗教改革运动对修道院藏书的打击, 德国则有纳粹开展的焚烧犹太典籍的行动。另一方面,仍然有无数仁人志士为濒于灭绝的知识和档案赴汤蹈火,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除了知识存储所面临的政治灾难,本书还提到了图书馆由于疏于管理造成的悲剧,作者及其亲属的意愿导致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数字时代信息保存与监管的缺失,以及巨头科技公司垄断的威胁…… 正如本书所言: “图书馆和档案馆几个世纪以来遭到的反复攻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值得我们研究,而人们为了保护这些机构所持有的知识而做出的惊人努力值得我们赞颂。” 本书作者理查德・奥文登自 2014 年以来担任英国第二大图书馆 —— 也是牛津大学主图书馆 —— 博德利图书馆的馆长,他在《焚书:知识的受难史》中对知识保存的危机逐一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重现,不仅具有权威性,更传达了作为一名知识保存者的洞见和担忧。
最终,我们该如何保存知识?
提到焚书,刚好联想到前几天北京涿州那场大雨,对纸质书仓库带来的灾难性的破坏,多家知名出版社的仓库都损失惨重,看到那些泡在水里的书,那些倒倒塌的货架,让我们这些爱书的人感到无比心痛。书是人类记录并传承文化的重要途经,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年代,纸质书的意义更显重大,这些仍坚持在出版行业的从业者们的精神,更显难能可贵。《焚书》本书作者理查德・奥文登自 2014 年以来担任英国第二大图书馆牛津大学主图书馆博德利图书馆的馆长,他在《焚书:知识的受难史》中对知识保存的危机逐一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重现,不仅具有权威性,更传达了作为一名知识保存者的洞见和担忧。提到焚书,不能不提到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书籍毁灭行为,就是秦始皇主持的焚书坑儒。在秦始皇三十四年 (公元前 213 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 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在看完整本书之后,我能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个图书馆的管理者对于历史上这些破坏图书的人的痛恨,对于失去的图书的惋惜。所以作者写了这本书,不但要告诉我们这些真实发生在历史上的破坏文化的事件,更重要的是要警示我们,拥有对知识存储和保护的意识。如今互联网对阅读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就是碎片化阅读对于我们摄取知识的完整度的影响,对于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影响。
明开始以来就一直如此。因为自从人类开始在有组织的社群中聚集在一起,有了彼此交流的需求,知识就被创造了,信息就被记录了。据我们所知,在最早期的社群中,知识的创造和记录靠的是口头交流,唯一幸存下来的永久记录是以图像的形式存在的:画在洞穴墙壁上的画或刻在石头上的符号。我们不知道这些标记背后的动机,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只能做出一些基于经验的猜测。到了青铜时代,社群变得越来越有组织,也越来越复杂。随着游牧民族逐渐定居,开始建立固定的社群以及从事农业和早期的工业生产,他们也开始发展出了组织中的等级制度,其中包括统治家族、部落首领和另外一些领导社群中其他成员的角色。这些社群从大约公元前 3000 年起开始保存书面记录。从这些最早的档案库以及从中找到的文件里,我们收获了大量的有关这些社会如何运作的细节。在其他文件中,人们开始记录他们的思想、观念、观察和故事。这些都保存在最早的图书馆中。这种整理知识的过程很快带来了开发相关的专业技能的需求,包括记录和复制知识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任务创造了一些专业岗位 —— 与图书馆员或档案管理员大致相似。英文中 “librarian” 一词来自拉丁语 “librarius”,“librarius” 一词又源自 “liber”,意为 “书”。“archivist” 一词来自拉丁语 “archivum”,指书写的记录,也指保存这些记录的地点。这个词起源于希腊语 “archeia”,意为公共记录。古人创建和经营图书馆以及档案馆的动机与现代世界不同,将这些古代的收藏机构与今天的图书馆和档案馆进行类比是危险的。即便如此,这些文明创造了知识体系,并发展出了整理这些知识体系的技术,这些技术中有很多是我们如今依然认可的,比如目录和元数据(metadata)。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