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家陈先义的出版作品。

内容简介

小农制作和乡村工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配合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农村是传统中国的农工并重的生产基地。为了收入多一点儿,生活好一点儿,农民与其把辛劳耕种换来的收获直接当原料卖出去,不如在可能的范围里自己加工,甚至搞出制成品出卖,这就是从农业里长出工业的原始。这也是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式。

我们今天的现代化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但我们还是要在古人留下的底子上起步,不可能凭空做起。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上篇
  • 第一章
  • 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张特殊的安民告示
  • 1.每一个有历史使命感的中华儿女都应关爱中国的农村,去承受来自农村的那一份欢喜,即一份忧虑,去为中国农村的明天做出自己有质量的思考。正是缘于此,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中原一个小村——南街村。
  • 2.全国实行了承包责任制,而南街村的一张“安民告示”,却让农民们把责任田交归集体所有,又吃起了“大锅饭”。
  • 3.佩戴毛泽东像章的南街人,唱《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的南街人,让人觉得新奇,又触发了人们的诸多联想。
  • 第二章
  • 穷窝里飞出金凤凰
  • 1.穷土地上冒出个“中原第一村”。张爱萍为南街村人题诗,并从此与南街村结下不解之缘。
  • 2.种了一辈子地打了一辈子粮的南街人做梦也想不到:有这么一天,自己能告别土地,进了工厂,住上城里人也羡慕的高楼房,正儿八经地成了和城里人一模一样的上班族。唯一的遗憾:那新房子不能养鸡养猪。
  • 第三章
  • 南街悬念
  • 1.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靠什么南街村13年经济增长2100倍?学《毛选》真能学出来个富日子来?南街村的奇迹引来众人的关注。
  • 2.你有我有全都有。南街村提出“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是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 3.拿着低工资搞生活必需品配给制的南街人。南街村的“公平分配制”是不是“大锅饭养懒汉”?
  • 第四章
  • 走进南街:看南街
  • 1.接站的南街村党委副书记贾中仁没有想像中的西装革履,而是一身有些旧的呢料子军装,让人一眼就看出来是一个农村老退伍军人。南街人朴实的形象自此于印象中定格。南街村招待所的门是红外线自动门。
  • 2.一进南街村就看见那有民兵站哨的10米高的毛泽东汉白玉塑像。换哨的民兵俨然天安门国旗班的架式。
  • 3.南街人“牛”。一条马路敢叫“十里长安街”。来自“四面八方”的灯光与80多米长的宣传画辉映了乡村的夜晚。
  • 4.南街人个个佩戴毛泽东像章。南街村处处张贴、书写革命标语,仿若回到了20多年前。也有与往日岁月不同的,那就是南街人身上的衣服不是单一的,更不是灰色的。
  • 5.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城乡的差别。南街人住的比城里人还亮敞。衣食不愁上学不花钱看病有人管,言行举止间就有了一种比城里人还要优越的心态。
  • 第五章
  • 走进南街:听南街
  • 1.天刚蒙蒙亮,窗外就传来了民兵出操的番号声。太阳一升起来,大喇叭就高歌《东方红》;下午下班了,大喇叭唱起《大海航行靠舵手》。
  • 2.南街人学啥都叫学《毛选》。旧瓶装新酒,南街人说着昨天的话做着今天的事。
  • 3.南街人一口一个“班长”挺热乎。
  • 4.南街村三大班子的一次碰头会。
  • 中篇
  • 第六章
  • 一辆拖拉机从城里抢回了“班长”王宏斌
  • 1.一辆拖拉机从城里抢回了“班长”王宏斌。生产队长王宏斌丢了媳妇,却看到了靠南街村的“一亩三分地”不可能让南街人过上好日子。
  • 2.指山卖磨。王宏斌计卖砖头办砖厂。义务劳动集资,办起了面粉厂,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旗帜也打了开来。
  • 3.全国各地都承包责任田,南街人也没例外。人家分田到户都变富了,田里地头一片丰收景象,可南街村的田地咋变得到处有空荒地,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看在眼里,像自己头上得瘌痢病似的。
  • 4.把企业收回来。把土地收回来。南街人走上了按照实际情况设计的理想大道,又过上了和睦的集体生活。
  • 第七章
  • 从理论中寻觅致富经
  • 1.拿什么来教育村民?王宏斌当了“班长”组织村民学《毛选》、学邓小平理论。“三大活动”有了开端,政治思想教育初见成效。
  • 2.学理论学出了致富经。南街人要创造自己的模式,这个模式就叫“外圆内方”。坚持外圆闯商海,严守内方治南街。
  • 3.面粉加工厂扩建成功了。孙彦川“偷”艺。“颖松牌”方便面走出了国门。“玩面蛋”,南街人发了家。
  • 第八章
  • 学邓小平理论开创了“外圆内方”
  • 1.南街人用“外圆内方”内外接轨。南街村流行的一个故事:日本小姐南街行。南街村没有围墙,南街人不设围墙挡外来风。
  • 2.外面的世界“逼”着实在的南街人送回扣,也拿回扣。盖栋洋房给日本人住,几万元做了张麻将桌。
  • 3.280多名党员,谁也没有搞个人致富。拿了客人给的“好处”全上交。搞“内方”,南街人自个儿管得严实。保持一方净土。
  • 第九章
  • 党员干部都是“二百五”
  • 1.老俊德唱梆子戏管村干部叫“二百五”。没错,村干部们确实个个想当“二百五”——挣二百五的工资,发扬二百五的精神,发挥二百五的干劲。
  • 2.“班长”王宏斌说:不光村干部要发扬“二百五”精神,全村的党员干部都要甘做“二百五”。群众也不甘落后,全村四处出“二百五”。老班头献厂,老阿訇不拿工资。
  • 第十章
  • 南街也有特殊化
  • 1.南街村看来是真的实行供应配给制。可南街村也有特殊化。你是人才,享受福利就有优先权;你是教师,一进村就可以分房迁户口。高工资月薪可达5万元。
  • 2.党员干部要特殊一点,要不咋来党员干部的模样呢?那就是苦的在前头。甜的乐的在后头。
  • 3.全国只有南街村的党员拿党龄工资。一年党龄一个月发一块钱。要搞特殊化就搞到明里去。妈呀,那一块钱的党龄工资可不是好挣的。
  • 4.在南街村,这十几年不断发展的不只是经济,还有党组织的队伍。南街村有了河南第一个村党委。王宏斌当上了临颍县委副书记。
  • 5.《红色亿元村——南街村》纪念邮资明信片发行。
  • 第十一章
  • 军歌嘹亮的南街村
  • 1.南街村民兵代表全国民兵走进中央电视台文艺晚会,革命歌曲唱响了中国剧院。参观长城受到半价优惠。在天安门广场两次受关照:9月9日这个对南街人来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民兵们第一批走进毛主席纪念堂,并和李银桥、邵华等人合了影。
  • 2.南街村有一所“黄埔军校”,当工人得先当民兵。军事不过关,不得去上班。外资企业经理也相信民兵训练能强化管理、促进生产。
  • 3.“南街村全民皆兵”不是一句玩笑话。一面高高飘扬的预备役部队旗帜。
  • 4.韩志伟南街村再续绿营梦。20岁的女兵排排长心中的梦。
  • 第十二章
  • 种了一辈子地的南街人写起了书
  • 1.王宏斌解释南街人为什么大唱革命歌曲。用钱去买劳动力,去买积极性行不通。共产党人有政治工作这一法宝,因此能把人心给聚到一块去。
  • 2.小村庄居然有自己的专业剧团,中南海里的中央领导也看了他们的戏。老少爷们爱看啥,爱玩啥,村里头就给闹啥。南街人不赶时髦但也不守旧,老年人都玩上门球了。
  • 3.“斗私会”不是重演“阶级斗争为纲”。南街人喜欢讲故事、搞演讲。讲完了好的事,还要说坏的。讲着拉不开脸面的故事,就不会再做这档子事了。
  • 4.正忙着写本书呢。李副主任解职后如是说。俺们的故事早像风一样传遍了中原大地,书名就叫《中原风》吧。
  • 第十三章
  • “班长”王宏斌五遇“逼”字
  • 1.一“逼”:高小毕业的“知识分子”人单力薄,但他千方百计地想法子为集体贡献自己力量。奉献之歌奏响了序曲。
  • 2.二“逼”:17岁的王宏斌当了生产队长。罚了自己老娘的工分,带出一个全县先进生产队。县委书记是老朋友。差点被同伴一锄头送了命。
  • 3.三“逼”:丢了媳妇,丢了铁饭碗,却又戴上“班长”这顶帽子。南街村开始走上致富路。当年搓绳子的手,把南街人的地、南街人的心都拧成了一团。
  • 4.四“逼”:创造了独特的南街村经济发展之路——农村包围城市。白送了一车面粉。上了42条方便面生产线,日产方便面340吨,生产规模居全国同类行业之最。南街村一天天眼界开阔起来。
  • 5.五“逼”:南街人有了“外圆内方”的“政策”。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挑战的南街村,走上了实是求事的发展之路。
  • 6.给江主席汇报工作:十分钟总结了十年的工作。
  • 7.要富得一分钱存款都没有。土生土长的王宏斌对生活的理解:富裕生活与幸福生活不是同一概念。
  • 8.普普通通的真实的王宏斌。老农民递给王宏斌的一个柿子。很多的人都挨过王宏斌的批评,但没有一个人说王宏斌的不是。
  • 第十四章
  • 班长带出了一个好班子
  • 1.南街村有“一宏二忠”的说法。那是“班长”的左膀右臂。王金忠住了三年火车站值班室。
  • 2.“班长”的右臂——郭全忠。冬夜守候“财神爷”。郭全忠畅论南街村的公有制前提下“绝对不是计划经济”经济体制。
  • 3.王继春带回来两个“日本小姐”。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知难而上学艺。
  • 4.贾中仁民兵工作独当一面。当了8年兵的贾中仁和一封信的故事。
  • 5.王金安一生难忘“四人帮”教训。王金安眼中的王宏斌。南街村集团总经理耿富杰说:这些年南街村确实锻炼了一批干部。
  • 第十五章
  • 南街的年轻人
  • 1.李黑拒礼。一支年轻的干部队伍在成长。
  • 2.梧桐树招来了金凤凰,大学生进了南街村。袁婧落户南街村。宋书耀南街村创业。朱春景两进南街村。
  • 3.姚有才舍身保护集体财产。谷顺宇用烧烂了的胳膊开了六百里车。王洪凯智抓骗子。
  • 4.金成军不认舅。打擂的不止一个贾中杰。
  • 第十六章
  • 南街的女性
  • 1.妇女当上了村干部:刘小青不当国家干部,成了南街村的“宣传部长”。女娃子也能挑起半边天。王素贞、王晓贞姐妹挑重任,石桂梅母女俩两种风采。
  • 2.向世俗挑战的南街村女人们,走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列,面对崭新的生活,她们歌之舞之,连夹山婆婆也扭起了秧歌。
  • 3.在南街村,精神文明决非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妇女们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十星级文明户”是女主人的脸。“三大班子”成员的家属组成了“纠察队”。
  • 4.情感丰富的南街村妇女:80岁的老太臧爱为做了一件事而自豪,那是她抓住了证据:“班长”媳妇不叫“班长”吃鸡蛋叫吃咸菜。薛翠娥偷偷藏了一张王宏斌的照片,偷藏王宏斌照片的人不止是一个薛翠娥。
  • 第十七章
  • 南街的老人
  • 1.南街村的顾问们。老支书话今昔,邢国森作报告。老人们是一支活跃的优良传统宣传教育队。
  • 2.80岁的南街村特级劳动模范李自安的自述。南街村没有退休制度。敬老院里的老人们流泪了。
  • 3.小有名气的“小脚侦缉队”。别看俺人老了,眼光尖着哩。村里不给俺们派活干,俺们自己找活干去。
  • 第十八章
  • 南街的娃子
  • 1.舍得花大钱办学校。教育是南街村的头等大事,只要与教育有关的事一律优先办。
  • 2.南街村办起了戏校。常香玉当起了南街村希望戏曲学校的名誉校长,她的得意门生上任当南街村希望戏曲学校的校长。俺村那戏曲学校,省里数得着地好。
  • 3.南街村的孩子都能上大学:上学不交钱,但担子更重。上完了学,还是要回来建设南街。留着那破茅房干啥。学习不用功拉平板车种地去。
  • 下篇
  • 第十九章
  • 讲政治是南街村的立村之本
  • 1.南街村党组织加强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培养一个一心为集体着想的好班子。王宏斌讲,江总书记要全党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我们党的干部首先要走在前边。
  • 2.全村人人“学《毛选》”,村民们说:用毛主席的话来教育人就是管用。日方的副总经理学毛著。
  • 第二十章
  • 讲民主是南街村的正气之本
  • 1.解职命令半夜下,早上8点到,上午9点接班的人就到了。南街村的干部们几乎个个适应了上与下的考验。
  • 2.南街村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班长”媳妇要演戏,“班长”也得做饭。
  • 第二十一章
  • 集体观念是南街村力量之源
  • 1.俺这地方老百姓就是信集体,没了集体就像没了主心骨。一人有难大家帮,集体经济下的南街村是个温暖的大家庭。
  • 2.南街村靠的是集体生产模式,才得以实现共同富裕。生活在南街村这个集体里的人们讲原则。
  • 第二十二章
  • 扎根在改革开放的土壤里的南街村
  • 1.“南街不是一块净土。南街是靠斗出来的”。
  • 2.南街村确实不能说是一块净土,但南
  • 第二十三章
  • 关注南街
  • 1.南街村来了中央领导。总书记听过王宏斌汇报。朱镕基、李岚清为南街村鼓劲。
  • 2.“中国出了一个创造奇迹的南街村。”各家新闻单位争相报道,中国新闻界掀起一场南街风。
  • 3.“把毛泽东思想活用于村政建设。”日本《读卖新闻》这样评述南街村。关心南街村的发展的不只是国内新闻界。
  • 4.在农业和工业的夹缝里找出路。费孝通为南街村人正名:南街人找着了路。魏巍为南街村呼吁。
  • 第二十四章
  • 南街,你好
  • 1.南街村,我们支持你。每年有数千封信寄往南街村,哪儿来的都有。如果叫我们搬到南街村去,明天就去。集体致富路赢得了民心。
  • 2.低工资的南街村为什么魅力十足?南街村添了9000多名“村民”。克隆一个南街村又何妨?中国不止一个南街村搞集体主义。
  • 3.走进南街就会让你的心灵得到质的升华。南街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4.在南街村的大街上,时常可以看到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让人怀疑自己是否是置身于中原腹地。
  • 第二十五章
  • 南街启示
  • 1.南街人心目中的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 2.中央党校和浙江大学教授谈“南街·北徐现象”的启示。
  • 3.王宏斌的答卷:一个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情怀。
  • 后记
  • 记住:中国有个南街村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中文在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文在线(股票代码:300364)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于清华大学,以“传承文明”为企业使命,以“文学+”、“教育+”双翼飞翔为企业发展战略。 2015年1月21日,中文在线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数字出版第一股” 中文在线拥有数字内容资源超过500万种,签约版权机构600余家,签约知名作家、畅销书作者2,000余位。旗下拥有17K小说网、四月天小说网、汤圆创作三大网络文学原创平台,驻站网络作者超过400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