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网络存储系统的全面解析。
内容简介
网络存储是一个涉及计算机硬件以及网络协议/技术、操作系统以及专业软件等各方面综合知识的领域。目前国内阐述网络存储的书籍少之又少,大部分是国外作品,对存储系统底层细节的描述不够深入,加之术语太多,初学者很难真正理解网络存储的精髓。
本书以特立独行的行文风格向读者阐述了整个网络存储系统。从硬盘到应用程序,对这条路径上的每个节点,作者都进行了阐述。书中内容涉及:计算机IO基本概念,硬盘物理结构、盘片数据结构和工作原理,七种常见RAID原理详析以及性能细节对比,虚拟磁盘、卷和文件系统原理,磁盘阵列系统,OSI模型,FC协议,众多磁盘阵列架构等。
另外,本书囊括了存储领域几乎所有的新兴技术,比如机械磁盘、SSD、FC/SAS协议、HBA卡、存储控制器、集群存储系统、FC SAN、NAS、iSCSI、FCoE、快照、镜像、虚拟化、同步/异步远程复制、Thin Provision自动精简配置、VTL虚拟磁带库、数据容灾、应用容灾、业务容灾、性能优化、存储系统IO路径、云计算与云存储等。
其中每一项技术作者都进行了建模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彻底理解每一种技术的原理和本质。本书结尾,作者精心总结和多年来在论坛以及各大媒体发表的帖子内容,超过一百条的问与答,这些内容都是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经验总结,颇具参考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序1
- 序2
- 序3
- 序4
- 作者感言
- 关于书中的武侠情节
- 第1章 混沌初开——存储系统的前世今生
- 1.1 存储历史
- 1.2 信息、数据和数据存储
- 1.3 用计算机来处理信息、保存数据
- 第2章 IO大法——走进计算机IO世界
- 2.1 IO的通路——总线
- 2.2 计算机内部通信
- 2.3 网中之网
- 第3章 磁盘大挪移——磁盘原理与技术详解
- 3.1 硬盘结构
- 3.2 磁盘的通俗演绎
- 3.3 磁盘相关高层技术
- 3.4 硬盘接口技术
- 3.5 SCSI硬盘接口
- 3.6 磁盘控制器、驱动器控制电路和磁盘控制器驱动程序
- 3.7 内部传输速率和外部传输速率
- 3.8 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
- 3.9 磁盘的IOPS和传输带宽(吞吐量)
- 3.10 固态存储介质和固态硬盘
- 3.11 Memblaze闪存产品介绍
- 3.12 小结:网中有网,网中之网
- 第4章 七星北斗——大话/详解七种RAID
- 4.1 大话七种RAID武器
- 4.2 七种RAID技术详解
- 第5章 降龙传说——RAID、虚拟磁盘、卷和文件系统实战
- 5.1 操作系统中RAID的实现和配置
- 5.2 RAID卡
- 5.3 磁盘阵列
- 5.4 虚拟磁盘
- 5.5 卷管理层
- 5.6 大话文件系统
- 5.7 文件系统中的IO方式
- 第6章 阵列之行——大话磁盘阵列
- 6.1 初露端倪——外置磁盘柜应用探索
- 6.2 精益求精——结合RAID卡实现外置磁盘阵列
- 6.3 独立宣言——独立的外部磁盘阵列
- 6.4 双龙戏珠——双控制器的高安全性磁盘阵列
- 6.5 龙头凤尾——连接多个扩展柜
- 6.6 锦上添花——完整功能的模块化磁盘阵列
- 6.7 一脉相承——主机和磁盘阵列本是一家
- 6.8 天罗地网——SAN
- 第7章 熟读宝典——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语言OSI
- 7.1 人类模型与计算机模型的对比剖析
- 7.2 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语言——OSI初步
- 7.3 OSI模型的七个层次
- 7.4 OSI与网络
- 第8章 勇破难关——Fibre Channel协议详解
- 8.1 FC网络——极佳的候选角色
- 8.2 FC协议中的七种端口类型
- 8.3 FC适配器
- 8.4 改造盘阵前端通路——SCSI迁移到FC
- 8.5 引入FC之后
- 8.6 多路径访问目标
- 8.7 FC交换网络节点4次Login过程简析
- 第9章 天翻地覆——FC协议的巨大力量
- 9.1 FC交换网络替代并行SCSI总线的必然性
- 9.2 不甘示弱——后端也升级换代为FC
- 9.3 FC革命——完整的盘阵解决方案
- 9.4 SAS大革命
- 9.5 中高端磁盘阵列整体架构简析
- 9.6 磁盘阵列配置实践
- 9.7 HBA卡逻辑架构详析与SAN Boot示例
- 9.8 国产中高端FC磁盘阵列
- 9.9 小结
- 第10章 三足鼎立——DAS、SAN和NAS
- 10.1 NAS也疯狂
- 10.2 龙争虎斗——NAS与SAN之争
- 10.3 DAS、SAN和NAS
- 10.4 最终幻想——将文件系统语言承载于FC网络传输
- 10.5 长路漫漫——存储系统架构演化过程
- 10.6 泰山北斗——NetApp的NAS产品
- 10.7 初露锋芒——BlueArc公司的NAS产品
- 10.8 宝刀未老——Infortrend公司NAS产品
- 第11章 大师之作——大话以太网和TCP/IP协议
- 11.1 共享总线式以太网
- 11.2 网桥式以太网
- 11.3 交换式以太网
- 11.4 TCP/IP协议
- 11.5 TCP/IP和以太网的关系
- 第12章 异军突起——存储网络的新军IP SAN
- 12.1 横眉冷对——TCP/IP与FC
- 12.2 自叹不如——为何不是以太网+TCP/IP
- 12.3 天生我才必有用——攻陷Disk SAN阵地
- 12.4 iSCSI交互过程简析
- 12.5 iSCSI磁盘阵列
- 12.6 IP SAN
- 12.7 增强以太网和TCP/IP的性能
- 12.8 FC SAN节节败退
- 12.9 iSCSI配置应用实例
- 12.10 iSCSI卡Boot配置示例
- 12.11 10Gb以太网的威力初显
- 12.12 小结
- 第13章 握手言和——IP与FC融合的结果
- 13.1 FC的窘境
- 13.2 协议融合的迫切性
- 13.3 网络通信协议的四级结构
- 13.4 协议融合的三种方式
- 13.5 Tunnel和Map融合方式各论
- 13.6 FC与IP协议之间的融合
- 13.7 无处不在的协议融合
- 13.8 交叉融合
- 13.9 IFCP和FCIP的具体实现
- 13.10 局部隔离/全局共享的存储网络
- 13.11 多协议混杂的存储网络
- 13.12 IP Over FC
- 13.13 FCoE
- 第14章 变幻莫测——虚拟化
- 14.1 操作系统对硬件的虚拟化
- 14.2 计算机存储子系统的虚拟化
- 14.3 带内虚拟化和带外虚拟化
- 14.4 硬网络与软网络
- 14.5 用多台独立的计算机模拟成一台虚拟计算机
- 14.6 用一台独立的计算机模拟出多台虚拟计算机
- 14.7 用磁盘阵列来虚拟磁带库
- 14.8 用控制器来虚拟其他磁盘阵列
- 14.9 飞康NSS存储虚拟化系统
- 第15章 众志成城——存储集群
- 15.1 集群概述
- 15.2 集群的适用范围
- 15.3 系统路径上的集群各论
- 15.4 实例:Microsoft MSCS软件实现应用集群
- 15.5 实例:SQL Server集群安装配置
- 15.6 块级集群存储系统
- 15.7 集群NAS系统和集群文件系统
- 15.8 对象存储系统
- 15.9 当前主流的集群文件系统架构分类与对比
- 15.10 带外共享SAN文件系统
- 15.11 集群的本质——一种自组自控轮回的Raid
- 15.12 纯软Scale-Out SAN
- 15.13 互联网运营商的特殊集群——NoSQL
- 第16章 未雨绸缪——数据保护和备份技术
- 16.1 数据保护
- 16.2 高级数据保护方法
- 16.3 数据备份系统的基本要件
- 16.4 与业务应用相结合的快照备份和容灾
- 第17章 愚公移山——大话数据容灾
- 17.1 容灾概述
- 17.2 生产资料容灾——原始数据的容灾
- 17.3 容灾中数据的同步复制和异步复制
- 17.4 容灾系统数据一致性保证与故障恢复机制
- 17.5 四大厂商的数据容灾系统方案概述
- 17.6 生产者的容灾——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容灾
- 17.7 虚拟容灾技术
- 17.8 一体化先行军——爱数一体化备份存储柜
- 17.9 Infortrend RR远程复制技术
- 17.10 飞康RecoverTrac容灾管理系统
- 17.11 带宽、延迟及其影响
- 第18章 鬼斧神工——数据前处理与后处理
- 18.1 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
- 18.2 存储系统之虚实阴阳论
- 18.3 Data Cooker各论
- 第19章 过关斩将——系统IO路径及优化
- 19.1 理解并记忆主机端IO路径架构图
- 19.2 理解并记忆存储端IO路径架构图
- 19.3 IO性能问题诊断总论
- 19.4 小结:再论机器世界与人类世界
- 第20章 腾云驾雾——大话云存储
- 20.1 太始之初——“云”的由来
- 20.2 混沌初开——是谁催生了云
- 20.3 落地生根——以需求为导向的系统架构变化
- 20.4 拨云见日——云系统架构及其组成部分
- 20.5 真相大白——实例说云
- 20.6 乘风破浪——困难还是非常多的
- 20.7 千年之梦——云今后的发展
- 20.8 尘埃落定——云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
- 20.9 结束语
- 附录1 存储系统问与答精华集锦
- 附录2 IP硬盘——玩玩还是来真的?
- 附录3 新技术将如何影响数据中心存储系统
- 后记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