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遴选1996-2017年建议、政策、文章等,集结成册,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政策建议集(1996~2017)》,是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拟正式出版的,共选择、收集了1996年至2017年的182篇建议文章,这些建议文章或是对中国改革开放重大理论的关切(如《不能把转型时期的过渡形式当作改革的目标模式》),或是对经济特区发展的关注(如《中国经济特区的双重新使命》《特区发展需要造就自己的经济学流派》),或是对发展中问题的思考(如《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路径》),或是对改革进程的建言(如《把改革、开放与创新的旗帜更高地举起来》),抑或是对现实问题的剖析与批评(如《党员不能评“星级”》)。

总体而言这些文章具有两大特点:鲜明的针对性与建设性。所谓针对性,即对实践中所发生的值得和能够提炼的理论问题有感而发,切中时弊,表明作者较为尖锐的批评与批判态度;所谓建设性,是说它不是为了发牢骚,不是为了讽刺而作,而是提出了可操作的建议。学者的良知、学术的担当、智库的使命具体而生动地体现在每一篇文章中。可以说,这部文集是行走在历史中的声音与思想。本书收集建议、政策、文章等,秉承“三言两语、理论色彩、一家之言、内部争鸣”十六字方针,在聚焦理论热点,关注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和建言献策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批示,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编简介
  • 出版说明
  • 霜信报黄花
  • 霜信报黄花
  • 霜叶红于二月花——为《建议活页》2011年增订本小序
  • 行走在历史中的声音与思想
  • Echoes of the Past:Ideas and Voices
  • 这两个提法欠妥当
  • 不宜笼统地使用“深港衔接”一词
  •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新思路
  • 建议深入探索深圳与外地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 是“高科技产业”还是“高科技密集型产业”?
  • 请重视一下“光子产业”
  • 广东和深圳还有一个优势——充分发挥粤深的“借鉴优势”尽量吸收香港的“体制资源”
  • 要重视市内“村民”的现代城市文明教育
  • “三级授权经营制”仅仅是体制转型期的过渡形式,而非目标模式
  • 在什么意义上我们才能够说“2005年深圳将基本实现现代化”
  • 深圳自己不宜提“示范市”字样
  • 一个小政府,值得大体会
  •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请充分认识:激光是光子产业的核心技术
  • 经济特区的创办不应忘记另外两个人
  • 关于特区发展的两个理论问题
  • 建议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重印时增补两篇重要的大文章
  • 特区的发展要有一个新的目标
  • “体制创新”的方向就是走向国际惯例
  • 建议充分加强深圳的科技创新的“基础建设”
  • 建议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修改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 请高度关注吸引人才的弱化趋势
  • 对流行的两个评价中国社会科学不正确标准的批评
  • 一个“大理论”
  • 尽快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转型
  • 制度决定作风 制度创造作风
  • 深圳的发展方向——从“中国”经济特区走向“世界”经济特区
  • 关于调整知识分子“任职”与“去职”政策的建议
  • 冲破“人身依附”、确认“人才流动”——建议市委、市政府重新制定有关政策
  • 关于“深圳精神”的三点看法
  • 深圳应大力建设教育中的软环境
  • 先革命,再改革——改革国有企业必须首先放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 是一个小缺点
  • 追求效率就是追求公平
  • 各地不必纷纷制定“时间表”
  • 关于在深圳多办几所大学的建议
  • 关于提案的答复的建议——建议以承办单位的“最终报告”来取代现行的“表态式承诺”
  • 坚持“实事求是”才是正确的“舆论导向”
  • 这难道是在鼓吹“先进文化”吗?
  • 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个人意见
  • 从根本上消除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 谁之罪——评“十条禁令”
  • 深圳要在建造金融业航母上创新路
  • 深圳创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必须明确区域定位和城市功能定位
  • 名牌教育的“大跃进”真的来了吗?
  • 深圳如何创建国际化会展中心
  • “国际化”仅仅是一个背景,而不是目标
  • 让一切人力资本都利用起来
  • 解放思想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条件
  • 紧抓育才、聚才、用才三个环节落实“以人为本”战略思想
  • 还是根据不足
  • 要实施“9+2”,必须关注两个问题
  • “文化立市”的实质是“文明立市”
  • 一个值得认真领会的政策主张
  • 还是应当让“市场”来说话
  • “净畅宁”的理论意义
  • “创新”背后的“陈旧”——深圳基金业发展中的思考
  • 执政能力主要体现在“公仆”的意识与“公仆”的行为上
  • 关注深港两地金融开放和金融监管中的新问题
  • “整顿党的作风”
  • 请注意三个倾向性问题
  • 再建议
  • 建议修改三处文字的表述
  • 一点建议
  • “善政”还需“仁政”
  • 不要滥用“和谐”
  • 能否再加几句特区“概念”的前提
  • “特”,不能单纯理解为独辟蹊径
  • 应淡化“历史性飞跃”的提法
  • 把改革、开放与创新的旗帜更高地举起来
  • 关键在于落实
  • 和谐深圳首先应是安全深圳
  • 此招不可取!
  • 科学发展观不应该脱离“科学政绩观”
  • 党员不能评“星级”
  • 经济特区研究需要找准突破口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不是学雷锋做好事
  • 特区发展需要造就自己的经济学流派
  • 一件小事
  • 对“区域性金融中心”提法的质疑
  • 还是很艰难
  • 必须全面、正确地评估人民币升值对深圳的影响
  • 正确对待澳门的博彩事业
  • 关于在深圳设立“廉政公署”的建议
  • 深圳打造一流大学需要转变四个观念
  • 中国经济特区的生命力
  • 少些“行动”,多些制度安排
  • 还是要争论一番
  • “稳定”不是“和谐”的同义词
  • “增长”不等于“发展”
  • “实践”不等于“经验”
  • 自主创新要“热中有冷”
  • 建议将“先进文化”改为“优秀文化”
  • 建设循环经济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和谐社会吗?
  • 改革应跳出改革者的利益樊篱
  • 建议将产业创新作为第一发展战略
  • 深圳应生产自己的“深圳农民工调研报告”
  • 高等教育也要转变增长方式
  • 中国需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工会组织
  • 规则的公平要从公平的规则开始
  • 这样表述好
  • 研究社会转型,请关注一下当年的蒋经国
  • 实现新农村目标需要谋求体制变革
  • 应准确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 “和谐”只能是一个“结果”
  • 香港政治体制的特征到底是什么
  • “焦虑”的根源在于制度的不善
  • 所谓“鼓掌通过”
  • 慎言“中国模式”
  • 有了她,城市才会更加漂亮与凝重
  • 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重要标志到底是什么?
  • “把香港请进来”
  • 不可用“精确打击”
  • 中国经济特区的双重新使命
  • 不是两个时代
  • 请高度关注温家宝最近的两段重要话语
  • 少谈点“特色”,多讲些“共识”
  • 造成当下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 没有“廉洁官员”,哪来的“廉洁城市”?!——两点体会、两项建议
  • 学点辩证法
  • 这个思路行吗?
  • 话还没说完
  • 我们应该“复兴”什么?
  • 奇文共欣赏
  • 应该隆重纪念的一个日子
  • 不能把转型时期的过渡形式当作改革的目标模式
  • 把“削减权力对社会科学的过度干预”列入改革议程
  • 法官是人不是神——正确理解“个案公正”
  • 尽早成立财政政策性文化产业发展银行
  • “延迟领养老金”不是治本之策
  • 再提中国高校事业单位年金制之建立
  • 关于广东率先取消GDP增长目标的建议
  • 前三十五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分享
  • 大学人才培养方向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关联机制——论深圳高等教育的特色兴起
  • 决定公务员养老金改革岂可“用手投票”
  • 关于将“人民币”改为“华元”(CN)的建议
  • 深圳改革应直奔主题
  •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 国际金融中心最新排名所折射出的深圳窘境
  • 政府急需出台生育二胎配套政策
  • 应对国人境外大规模消费四大对策
  • 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路径
  • 建设新型的中国直辖市
  • 不容混淆公有、公营与公益企业
  • 塑造在“新常态”下的创新劳动合力
  • 改革并完善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的建议
  • 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的主要区别
  • 改进新闻报道稿写作的建议
  • 在扶持创客方面政府应该更理性
  • 关于提高产业政策整体合力的建议
  • 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
  • 中国应该去除大部分减速板
  • 新常态下我国自贸区先试先行的建议
  • 关于进一步深化试验区改革实践的建议
  • 改革和完善节假日制度 推动“一带一路”旅游发展
  • 当社会理性面对个人理性时——对深圳“禁摩限电”的思考
  • 深圳经济稳增长的两大因素及剖析
  • 国际化程度决定深圳发展高度
  • 不宜再把群众拥上改革“主角”的高位
  • 公务员“唯上”意识存在影响政府执行力
  • 力促业态和模式转型,强化深圳信息服务业发展领先优势
  • 推动深哈对口合作发展的几点建议
  •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促进深哈交流合作
  • 推进经济特区范式“走出去”,创造“一带一路”国家间合作的四个效应
  • 宜强调“以担当诠释忠诚”,慎提“容错免责”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