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8千字
字数
2021-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句话,中国制造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瞄准关键领域,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内容简介
往前看,没有中国制造,就没有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往后看,没有制造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无从谈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安全优先代替成本优先,本土化、区域化成为大趋势。中国制造业在继续倡导全球化的同时,也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作为首要战略,并适时提出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疫情和中美贸易战也促使中国制造加快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从跟随走向创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序言 工业、制造业要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做支撑
- 第一篇 稳制造
- 一 世界工厂将长期留在中国
- 一、世界工厂的变迁
- 二、什么样的国家可以成为世界工厂
- 三、世界工厂将长期留在中国
- 四、要将世界工厂留在中国必须发展智能制造
- 二 逆全球化冲击世界工厂
- 一、关于制造业的三个场景
- 二、中国制造业的四大变化
- 三 应对双循环,中国制造业的五个变革
- 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
- 二、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五个变革
- 四 制造业一直是大国博弈的焦点
- 一、对于全球化的共识
- 二、全球化中的中国制造
- 三、大国博弈不可避免
- 五 新基建打造中国数字经济未来
- 一、新基建是否是“新瓶装老酒”
- 二、新基建是否是空间太小,对经济作用有限
- 三、“超前投资”新基建是否确有必要
- 四、如何防范新的“四万亿元”卷土重来
- 六 打通双循环中供给侧的堵点,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向融合
- 一、经济循环中供给侧堵点形成与打通的基本思路
- 二、在主场经济全球化中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
- 三、建设新型国家创新体系是打通堵点的关键突破口
-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七 美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强国
- 一、美国从来没有放弃制造业
- 二、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 三、短时间完成的工业化,我们丢失了什么
- 四、美国经济起飞的引擎是什么
- 八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些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动力
- 二、中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恰逢其时
- 三、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拥有巨大提升空间
- 九 越南制造是否能取代中国制造
- 一、越南初印象
- 二、深勘工业园
- 三、优势与劣势
- 四、结构性困境
- 五、供应链力量
- 六、仅仅是外溢
- 十 美国要遏制的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智造”
- 一、“中国制造”已渗透到美国家庭的每一个角落
- 二、中美贸易摩擦要遏制的其实是“中国智造”
- 三、中国最重要的盟友是全球的消费者
- 四、品牌幸福是中国品牌塑造的终极目标
- 第二篇 强实体
- 十一 从芯片看内循环,是“去中化”,还是“去美化”
- 一、中国芯片先天不足
- 二、发展芯片产业为什么这么难
- 三、中美竞争背景下的芯片
- 四、中国芯片的发展
- 五、打通内循环的“卡点”
- 十二 中国经济是否有可能再创造一个奇迹
- 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以用现代增长理论解释
- 二、继续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并非易事
- 三、找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源泉
- 四、2035年的中国经济和中国产业
- 十三 实现内循环的关键之举是提高政府投资的有效性
- 十四 制造业背后的产品营销策略
- 十五 工业互联网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 一、工业互联网究竟是一张什么“网”
- 二、工业互联网如何赋能新制造范式
- 三、推动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统筹推进的重心
- 四、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新昌模式”
- 五、工业互联网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挑战与建议
- 十六 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 一、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三大特征
- 二、政府干预金融对不成熟经济体的必要性
- 三、金融为什么不支持实体经济
- 四、数字科技推动金融普惠中小微企业
- 十七 新实体企业的自救与变革
- 一、疫情当前的困境应对
- 二、特殊时期深思“主导增长”的逻辑
- 三、新实体经济是未来
- 四、关于自救与变革的几点思考
- 十八 防疫防控常态化下的劳动用工
-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保就业”的启示
- 二、疫情期间,企业在疫情防控中的实践创新
- 三、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产生的新经济业态
- 四、防疫防控常态化下的就业政策
- 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支撑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十九 新生物是疫后经济发展的产业新方向
- 一、谁抓住生物经济,谁就引领世界经济的未来
- 二、世界生物经济发展呈现十大趋势
- 三、疫后经济发展重点
- 二十 企业家做什么
- 一、企业家的两个基本功能
- 二、企业家的三种“套利”方式
- 三、用创新打破均衡
- 四、企业家的分类
- 五、创新就是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市场
- 六、从“套利”到创新
- 七、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测
- 第三篇 开新局
- 二十一 在大变局中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一、处于大变局中的全球经济
- 二、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加快建立我国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三、加快推进双边、区域自由贸易进程
- 四、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深层次市场化改革
- 五、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深圳标杆”
- 二十二 关于新时代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若干思考
- 一、成为新时代发展民营经济的样板和示范
- 二、成为新时代中国创新的基础研发基地
- 三、成为新时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节点
- 四、港深经济如何融合
- 五、成为新时代社会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样板和示范
- 二十三 数字经济的趋势与选择
- 一、数字化:数字改变世界
- 二、网络化:网络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
- 三、数据化:人类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能力大大增强
- 四、智能化:未来已来
- 五、平台化:无平台不经济
- 六、生态化:共生、共治、共赢
- 七、个性化:每个人都是唯一的
- 八、共享化:所有能共享的终将被共享
- 二十四 宅消费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一、“人找店、人找物”的“守株待兔”商业模式不灵了
- 二、重新定义宅消费:是社区、社群还是社交?
- 三、抓住宅消费的“七寸命门”
- 四、宅消费的核心:拉客、杀客、留客和转客
- 二十五 如何激发结构性潜能做好国内大循环
- 一、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
- 二、宏观政策的方向
- 三、结构性潜能的两个方面
- 四、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 五、“1+3+2”的结构性潜能框架
- 六、重点要打通要素市场
- 二十六 疫情、衰退与冲突下的中国经济新发展
- 一、当前全球经济的三大关键词
- 二、疫情后全球经济的四大隐忧
- 三、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复苏
- 四、宏观调控:财政强刺激及货币政策的两难
- 五、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挑战
- 二十七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 一、我国目前发展还处在战略机遇期
- 二、未来我国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
- 三、全球疫情带来的三大冲击
- 四、未来我国应如何应对挑战
- 五、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增长要素分析和预测
- 二十八 双循环的关键是循环起来,让低收入人群受益
- 一、如何理解现在提出的大循环
- 二、实现大循环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 三、实现大循环的具体机会
- 四、如何面对当前中美关系问题
- 二十九 “十四五”时期需重点突破的中长期挑战及建议
- 一、需要重点突破的中长期挑战
- 二、应对建议
- 三十 中国将如何迈向“碳中和”
- 一、为何要进行“碳中和”
- 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 三、碳中和策略需要统筹规划、分行业设计、分阶段实施
- 四、如何保障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 致谢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