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儒道对比的角度入手,阐发了孟子重善、庄子重真和美这样一种同源而异流的理论走向,道出了两家在人性议题上的互补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了《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庄子〉内篇的心学》《心通道境:心灵的内修与审美空间的外移——〈庄子〉外杂篇的心学》《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庄子〉抒情传统在后代的回响》等论文,以及《〈庄子〉“心”、“性”、“情”三字出处索引》一个附录,深入解析了庄子人性论中的情性观,描述了哲学史上自然人性论的主线脉络,揭示了庄子在道情、天情的统摄下,关照现实人生的“任其性命之情”与“安其性命之情”的理论走向。

目录

  • 版权信息
  • 《陈鼓应著作集》总序
  • 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
  • 前言:《孟》、《庄》心学的特点——道德心与审美心
  • 一、《逍遥游》:“游心于无穷”
  • (一)“逍遥”义——困苦中自得自适的心境
  • (二)鲲化鹏飞寓言所隐含的多重义涵
  • 二、《齐物论》:“以明”与“道通”
  • (一)众美会聚而相互会通
  • (二)“相尊相蕴”的齐物精神
  • (三)物论之齐同与“以明”之心
  • 三、《养生主》:由技入道的艺术活动
  • (一)道艺之境与心神活动
  • (二)由技入道的历程
  • (三)艺术精神体认道境
  • 四、《德充符》:主体的审美心境
  • (一)形体丑而心灵美
  • (二)“游心乎德之和”——审美主体遨游于道德和谐的境界
  • (三)“与物为春”的审美意境
  • (四)“德者成和之修”——和谐修养的境界
  • 五、“心斋”与“坐忘”——“唯道集虚”与“心通道境”
  • (一)“心斋”的修养方法和境界
  • (二)“坐忘”——个体生命通向宇宙生命
  • 结语
  • 心通道境:心灵的内修与审美空间的外移
  • 一、外杂篇与内篇人性论中有关心学的异同
  • 二、“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儒道的对话与对立
  • (一)“以仁义撄人之心”——人性的异化
  • (二)“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悬而天”——人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 三、“心养”与“守一”——心灵的内修
  • 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审美空间的外移
  • (一)“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山水诗画之先声
  • (二)天籁之音到北门成论道乐
  • (三)“游心于物之初”——导引出美乐的人生意境
  • 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
  • 前言
  • 一、以道德论为根基的性命说
  • (一)“性者,生之质”——人性中之共性界说
  • (二)“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人性中之殊性界说
  • 二、由“道之真”及“法天贵真”论人性之真
  • (一)“道之真”——作为人的本性之真的存在根据
  • (二)“真性”、“法天贵真”——性真论的重要观点
  • 三、“性修反德”的修持工夫与境界
  • (一)“虚”、“静”、“明”的修为方法
  • (二)“缘而葆真”的道德境界与“采真之游”的审美意境
  • 四、天地之美与好美的本性
  • (一)道的艺术性创造
  • (二)天人的和乐之境
  • (三)游心于至美至乐的道境
  • (四)天地万物皆具审美的意蕴
  • (五)好美出于本性
  • 小结
  • 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
  • 一、“性情不离”观在人性论史上的重大意义
  • (一)汉宋儒家扬性抑情而致情性割裂
  • (二)庄子的性情不离观
  • 二、《庄子》内篇中“情”的多层次意涵——道情、天情与人情
  • (一)《逍遥游》“人情”语词之语境意义
  • (二)《齐物论》“真宰”之情
  • (三)《养生主》“天情”的语境意义
  • (四)《大宗师》“道情”的意涵
  • 三、无情说——道似无情却有情
  • (一)天人关系语境下提出“情”的议题
  • (二)惠、庄有关“情”与“无情”的对话
  • 四、任情与安情说
  • (一)任情——个体生命力的激发
  • (二)安情——群己关系的和谐
  • 《庄子》抒情传统在后代的回响
  • 一、《庄子》开启后代论“情”的序幕
  • 二、魏晋之际显题化的重“情”思潮
  • (一)王弼“圣人有情”论
  • (二)嵇康的“任情”与“安情”
  • (三)《文心雕龙·情采》“文质附乎性情”观
  • 三、北宋新学、蜀学的“性情一体”观
  • (一)王安石“性情一体”说
  • (二)《前赤壁赋》蕴含之“人情”、“天情”、“道情”
  • 结语
  • 附录 《庄子》“心”、“性”、“情”三字出处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