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春潮纪实系列”,内容包含《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加害人家属》。

内容简介

《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从业18年以来,精神科医师清水研始终负责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疏导工作,他记录下最打动他的与临终患者的谈话、一线咨询的经验与沉思,并发现:早早地意识到死亡会到来,对我们来说是积极的,我们会因为知道一切终将消失,而更敏锐地感受生命本身的存在和光华;了解到生命有限,给了我们活着的动力。因此,他将本书命名为——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作者将癌症看作思考自我、思考生死的契机,从心理学、临床医学、个人经验等层面为我们上了一堂直抵人心的死亡课。并向所有人发问:倘若无常宣判,我们接下来会选择怎样的生活?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日本网络:在搜索引擎搜“丈夫”,先自动显示的关联词是“去死”。小林美希的采访:虽程度不同,受访者都有过希望丈夫“去死”的念头。有恨意的妻子们为什么不离婚?耻感意识、忍耐美德的束缚,隐形的歧视和不尊重令多少女性对生活失望?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在何种程度影响着普通人的生存质量?小林美希用跨十年的追踪调查、案例、数据,描摹婚姻真实的裂痕,透过15位采访对象的遭遇,持续追问:夫妻是什么?婚姻是什么?家是什么?原貌记录女性视角,同时补充男性观点,省思固化观念的同时,也向职场文化、社会环境提问,给各年龄段读者一次深入思考婚姻和个人、社会和家庭的机会。

《加害人家属》:本书爬梳日本众多犯罪事件中加害人家属的心境与困境,透过手采访,详细记录了事发后他们如何承受社会压力,并进一步指出面对犯罪事件时,媒体的推波助澜和大众无法客观审视,往往在现实中和网络上导致集体霸凌而不自知。时至今日,在我们终于懂得对被害人伸出援手之际,或许也该试着“站在援助被害人的立场看待加害人家属”。

目录

  •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育儿的磨炼!爱意成为杀意
  • 第一节 育儿假的陷阱
  • 逃离“战场”的丈夫
  • 毋庸置疑的双薪家庭时代
  • 从幸福美满到产后危机
  • 结婚前日的争执
  • 怀孕期间丈夫照喝不误
  • 虽有丈夫陪产,但仍感觉独自经历了分娩过程
  • 丈夫拒绝岳母帮助
  • “性别角色”助长了“应由妻子休育儿假”的观念
  • 照顾孩子是在为家做“贡献”吗?
  • 去托儿所接孩子才更难得
  • 因买房出现转机
  • 第二节 找个差不多的人结婚
  • 理想的生活是只有孩子的生活
  • 与经济适用男闪婚
  • 丈夫如同不中用的下属
  • 即使怀孕也拼命工作
  • “别随便碰我的孩子”
  • 日益强悍的妻子
  • 缺席的丈夫
  • 第三节 客厅中萌发的杀意
  • 丈夫的脚步声引发杀意
  • 妻子工作忙碌导致夫妻关系恶化
  • 冲儿子发火的丈夫
  • 为了孩子离婚?
  • 丈夫只是住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 第二章 “结婚离职”是地狱之门!全职主妇咒骂的日常
  • 第一节 职业生涯被断送的妻子的恨意
  • 职业女性的苦恼
  • 年收入锐减三分之二
  • “妈咪轨道”的陷阱
  • 家务就该女人做?
  • 不如做寡妇
  • 只有做妻子的被迫改变人生
  • 第二节 女儿患病后的家庭危机
  • 说是丈夫,不如说只是孩子的父亲
  • 独自看护病重的女儿
  • 被无视也毫无察觉的丈夫
  • 做钟点工拯救自己
  • 第三节 与追梦丈夫的家庭内战
  • 坠入地狱的开始
  • 无法阻止丈夫一意孤行
  • 丈夫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
  • 自己在虐待孩子
  • 错在跟合适的结婚对象结了婚?
  • 第四节 与公婆同住的牢笼
  • 因为喜欢,所以做了全职主妇
  • 怎么不一起去死?
  • 第五节 光鲜主妇的背后
  • 与精英丈夫结婚后辞职
  • 用名牌隐藏自己的惨境
  • 第六节 关于孩子的战争
  • 不配合的丈夫
  • 生活奢侈但空虚
  • 懦弱、爱撒娇的丈夫
  • 嚷嚷着要当家庭主夫
  • 第三章 不再需要老公!对丈夫恨之入骨的团块世代妻子
  • 第一节 “社团活动遗孀”的哀叹
  • 每天都去参加社团活动
  • 这样的日子过不下去了!
  • 必须是女性休育儿假吗?
  • 紧要关头靠不住的丈夫
  • 育儿女性被视为无能之人
  • 被忽视的教师工作量
  • 过劳死的教师
  • 追韩剧——不花钱的出轨
  • 第二节 跟第二喜欢的人结婚
  • 40岁时的转变
  • 受不了丈夫身上的老人味
  • 不离婚的理由
  • 团块世代妻子的秘密陷阱
  • 第三节 昭和妻子的复仇
  • 婚姻标准
  • 天天去喝酒的丈夫和勤俭节约的妻子
  • 出轨的迹象
  • 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 分一半退休金也不够生活费
  • 先报仇,再闭眼
  • 第四节 团块世代妻子们的忧伤
  • 丈夫是名副其实娇生惯养的长子
  • “要是你挣的和我一样多,我就做家务”
  • 团块世代的男人就是废物
  • 落花不返枝头
  • 第五节 “软饭男”之末路
  • 看似值得信赖的年长丈夫的真面目
  • 一生无法忘记的一句话
  • 最好的报复
  • “去死!浑蛋!”这样想过不知几百次
  • 怕被扫地出门的丈夫
  • 日久生情
  • 第四章 丈夫的生存之道?奶爸们的现实与理想
  • “真的太苦了!”——非正式员工的育儿
  • 既无法做家务,也无法育儿
  • “只休了两周假,不要自鸣得意了”
  • 男性育儿只是给公司打广告?
  • “男性育儿歧视”
  • 对就职不利的育儿愿望
  • 现状是“想做”但“做不了”
  • 太天真!
  • 理想丈夫都做些什么?
  • 享受“男欧巴桑”的生活
  • 自得其乐的育儿
  • 第五章 比离婚更划算?所以妻子们希望丈夫去死
  • 离婚的选择
  • 逃出经济家暴
  • 能领多少遗族年金?
  • 创立一个女性可以独自生育、抚养孩子的社会
  • 与负债的丈夫离婚
  • 无法依赖的托儿所
  • 离婚调解的实情
  • 婚姻费用与财产分割
  • 能悉心照顾自己不爱的丈夫吗?
  • 不同的婚姻观念与无性婚姻
  • 强制夫妇同姓的阴影
  • 夫妻是否要永远同姓?
  • 不被诅咒“去死”的唯一方法
  • 婚姻到底是什么?
  • 后记
  • 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
  • 版权信息
  • 前言 我们不都是在等待中失去的吗?
  • 写在开头 癌症引起生理的痛苦,更造成了心理创伤
  • 只有少数人和癌症无关
  • 癌症患者确诊1年内,自杀率是普通人的24倍
  • 一人确诊,一家人都“病了”
  • 治疗癌症并非只是为了根治病痛、延长寿命
  • 第一章 用悲伤治愈痛苦
  • 悲伤是一剂良药
  • 身处困境,却仍想为了某人努力生活
  • 人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如柳枝般柔韧
  • 痛苦指南
  • 第二章 我们都拥有复原的力量
  • 接受失去,需要时间
  • 余下的时间不足10年,今天要为了什么而活?
  • 感恩今天的到来
  • 遭遇巨变时,人也会跟着改变
  • 与重要的人相处的时间最宝贵
  • 每个人眼前都是未知的世界
  • 想为他人做些什么时,希望就会出现
  • 濒临死亡,会有意想不到的坚强
  • 感受到未曾感受过的力量
  • 第三章 直面死亡时,才发现没有活成想要的样子
  • 另一个我正在逼迫我就范
  • 不能继续工作,还能感受到自我价值吗?
  • 只允许自己元气满满是令人痛苦的
  • 是否觉得一直都活得很压抑?
  • 把“必须”当作信条,只会走进死胡同
  • 第四章 请直面内心“想要的自己”
  • 人终有一死,为什么还要努力活着?
  • 认定“应该怎么活”,就会忽略“如何为自己而活”
  • 患病却依旧积极生活的人
  • 人生是一场单程旅行
  • 从现在开始,试着讨好自己
  • 试着听从内心“想要”的声音
  • 第五章 观察死亡,就是观察如何生活
  • 如果没有死亡,世界迟早会崩溃
  • 该如何回答“人死了会变成什么”
  • 我们有办法缓解濒死的痛苦
  • 是时候完成一直在拖延的事了
  • 要意识到意识也会随着死亡而消失
  • 拥有平凡的一天,就是一种幸福
  • 后记 意识到死亡会降临,才能更敏锐地感受生命的光华
  • 加害人家属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一个平凡家庭
  • 警方来电
  • 出乎意料的自白
  • 丈夫遭到逮捕
  • 被采访车包围
  • 加害人家属不能哭也不能笑
  • 为了孩子,隐瞒事实
  • 被惹恼的邻居们
  • 独自面对无解的质问
  • 一人犯罪,全家同罪?
  • 找不到可以商量的人
  • “杀人犯的家”
  • “连儿子一起抹杀吧”
  • 不得不转校
  • 半夜前往校园“道别”
  • 恐惧挥之不去
  • 和所有亲友保持距离
  • 永远无法得知真相
  • 借钱度日
  • 为了孩子而活
  • 第二章 重访轰动的旧案
  • 充满戏剧性的重逢
  • 熟人的儿子是杀人犯
  • 在匿名信、匿名电话中苟活
  • 贴着“犯人亲属”标签的生活
  • 父亲崩溃自杀
  • 丝毫不敢面对事实,就这样吧
  • 涂鸦骚扰,有多少是从众?
  • 原因不明的火灾
  • 失业,匿名邮件是最后那根稻草
  • 整整一年,泪流不止
  • “报应论”
  • 仅仅因为与犯人同校……
  • 双重标签,双重痛苦
  • 十余年来都被蒙在鼓里
  • 被冤枉成罪犯
  • 丈夫是她痛苦的源头
  • 只有母亲会一直陪在犯人身边
  • 冤狱令人生瞬间破碎
  • 17年半才洗刷了冤屈
  • 弟弟的绝望
  • 交通意外令加害人家属走上绝路
  • 因顶罪而导致的悲剧
  • 加害人任职的机构受到强烈谴责
  • 过度指责酿成的悲剧
  • 首次针对加害人家属的全国调查
  • 既是被害人家属,也是加害人家属
  • 第三章 互联网狙击
  • 网络制裁
  • 隐私被传上网络
  • 与网络共生的网暴
  • 犯人父母的照片被疯传
  • 犯人父亲的穿着被批评
  • 网络风向,瞬息万变
  • 网络暗语下的攻击
  • 行政机关对网络侵害的关注
  • 因随意发言背负刑事责任
  • 第四章 青少年犯罪,预防比惩罚更有必要
  • 逃避责任的家长
  • 形迹可疑的孩子
  • 批评与同情的界限
  • 忽略了孩子求救的信号
  • 重视孩子的情感发育
  • 畸形的亲子关系
  • 大恶始于小恶
  • 青少年群体犯罪
  • “人世间”的可怕
  • 部落内部的审判
  • 被害人遭遇二次伤害
  • “体感治安恶化”
  • 记者复杂的情绪
  • 危险的媒体争夺战
  • 第五章 各国对加害人家属的关注
  • 英国:1988年成立非政府援助组织
  • 英国:重点援助加害人子女
  • 澳洲:关注儿童之间的交流
  • 美国:社会大众鼓励、开导加害人母亲
  • 美国:政府推动狱中课程
  • 日本:2008年成立民间组织
  • 日本:一句话就能改变人的想法
  • 抱着矛盾的心态,从事援助工作
  • 各种意见互相激荡,才是健全的社会
  • 是什么使罪行发酵?
  • 援助加害人家属任重道远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